上一篇Brahams6轉貼的吳泉源教授的文章,點出了台灣公共工程乃至公共政策決策的問題,行文末段對於台灣的專業人員缺乏協調、人文、乃至長時段(兼顧過去、現在、未來)的視野有所批評。但是如果一個具有這樣視野、訓練的工程專業人員,又擁有一定程度國家資源的支持,當他進入到真實的台灣地方空間時,又會發生什麼事情呢?這篇轉貼自「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http://www.dfun.com.tw/specialcolumn_2.aspx?articale_id=2873
的文章,以第一人稱的感受,道出了其中的困局。我個人也曾經參與921災區的重建,因此對於作者文中所講述的一些現象,尤其能夠感同身受。

批判媒體、批判政務官、批判政府、乃至批判缺乏靈魂的科技專業人員,這都是我們現在常常聽到的批判論述用語,我承認這些確實是問題。只是透過這篇「廬山點滴」的案例,我希望能夠讓這些批判進一步往深處挖,帶來一個更深的問題:我們身處的究竟是一個甚麼樣的生活世界、社會結構,使得這些失靈的媒體、政務官、專業人員還是繼續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以致我們雖然都知道他們有問題,但是依舊離不開他們呢?(影子)




 

廬山點滴──設計與管理的雙重課題

(地方/南投縣)

/姜樂靜(姜樂靜建築師事務所)

 

【前言】

 

  921地震造成許多傷害,也打開原本封閉的空間缺口,不少外來團隊,在國家的鼓勵與支持下,企圖切入既成的網絡中, 這些有心的規劃單位及建築師事務所,不計交通住宿成本與車輛耗損,雖然步筏沈重但仍投入山區個案的長期抗戰,培養當地人才或是鼓勵知青回鄉,增加建築專業的新生代對山野建築的興趣,讓後續人才願意加入改善非都市以外地區環境的行列。每次上山、下山,都承擔著城鄉之間的往返勞頓、土石風災的可能危險、同事家人們的種種牽掛......;儘管過程十分艱辛,但無非希望透過建築,讓城鄉經驗得以交流,帶入不同思考方式,讓地方有成長更新與躍進的機會。

 

  以下是我參與震後廬山地景重建過程中的一些心情,也許不完全與設計有關,或者說,建築從來不只與設計有關,除了設計,還有管理,以及建築物所在的社會結構,都將共同決定建築的可能性。僅以此文,紀念這段參與的過程,也想提出一些個人的觀察,作為類似案例的參考。

 

【參與廬山地景重建的心情】

 

  在災後重建完成三、四所原住民校園設計監造工作的過程中,關華山老師鼓勵學弟陳世國能持續研究所時鄒族建築及景觀規劃的專長,加入事務所的陣容;可愛的原住民李建國同事也已經累積了二年工地監造管理的能力,讓我們可以城鄉兼顧地分成二個消化系統及生產線。於是「廬山風景區地景工程案」與「集集─水里─信義農業休閒路線規劃設計案」競標獲選後,我們有了為仁愛鄉、信義鄉等原住民鄉民繼續服務的機會。

 

  這種莫名的責任感驅使,也伴隨著牽掛不捨但又不敷成本效益的矛盾。看著建國、阿國從山上工地奔波疲憊回事務所還挑燈趕打公文與監工日誌的背影,幾次在內部開會時就問大家「要不要放棄爭取山上的新案件?太辛苦又賠錢!」施力郁經理又會浪漫地說:「城市的個案不缺我們,山上的案子不能沒有我們。」於是我的理性又輸了。

 

【廬山需要設計,更需要管理】

 

  除了莫名的責任感,也因為潭南國小得到遠東獎的肯定,當時921副執行長林盛豐老師關心廬山鼓勵我們去參加。回頭想想初期對廬山溫泉的案子想法,大概是自己喜歡去溫泉。但又看不下去它目前的混亂及低品質,那時我們在服務建議書中什麼設計圖也沒有,只是提出〝減法〞的概念。

 

來到霧社、經過春陽,期待中的廬山溫泉是什麼新面貌。

 

當所有的問題協調解決後,大家可以靜下心來想想這裡的未來。日本人來到這裡,想念著富士山稱此為『富士溫泉』,遍植櫻花,與霧社、春陽合有『櫻都』雅號。國民政府來到這裡,易名為『廬山溫泉』,蔣公下榻的日式行館仍保存下來。近年原住民意識高漲,提醒大家『馬赫坡社』/Mahebo才是這裡的古地名,是賽德克族的莫那魯道抗日英雄最後一戰的歷史場景。

 

既悲壯又柔情的故事交織在這裡。

 

好山好水好的自然資源。

 

公部門資源投入,一些促銷活動支撐著現在好像還不錯的遊客量,到底能多久?

 

由二十多家旅店、二十多家的商店共同經營著這裡。要用一種設備競爭、資源爭奪的方式讓這裡繼續沈淪與惡化,還是產官學甚至國際交流合作,提升溫泉休閒產業特區的品質?

 

  這是我在投標「南投縣盧山風景區地景工程規劃」服務建議書上所寫的前言,目前空間已經逐漸改善,如果管理及維護的方式沒有提昇,連基本的人車進出清潔垃圾都無法有效管理控制與責任分派,又是一場徒勞且浪費納稅血汗錢的事件。

 

  每競標一個案子,都潛藏冒險犯難的基因。如何取得信任?經費分配原則是當地業者最在意的,資源夠多時,通通都有獎。而在工程散佈下去時,要有實質景觀視覺的效果,政績的展現是籌措財源的單位最在意的,不能看不到。所以規劃設計者要有魔術師的能力,既催眠改造當地人心,又讓實質環境乾淨宜人,且有新意,最好花2000萬元,有6000萬元的美化效果。所以最先開刀的就是已經進行十年剛完工就已經在漏水的廬山立體停車場,替它穿新衣,並成為兼旅遊資訊、展示歷史的複合站。

 

  我們事務所在設計上希望能秉持著永續保存再生的概念──例如「舊建物再利用」,把荒廢的蔣公行館及已經無人知曉的日治時期公共浴場整理開放出來;解決二個破敗醜惡的量體及髒亂死角,提供一些示範的增建工程工法。希望這些商家未來在改建、修建時,可以學習我們用一些不破壤美感及具備休閒氣氛的素材但是私有的招牌、大量的違章建築,並不在我們委託及服務的範圍,只是看盡台灣無法無天投機短線操作的休閒事業,如何跟這些80%以上都是沒有申請建造非常沒有安全感的商家業者談永續環境的重要、以及休閒業目前成長的趨勢及願景?

 

  早期都市計劃道路開發路線的完全不顧地形及現況非常不合理;而原住民保留地不能買賣的限制,讓來這裡打拼的業主都在空中築夢,何日才有補救申請建照的程序及依據?賺一天算一天,投入賭資愈下愈大,而消費者在不知情的狀況住進沒有申請消防安檢、水土保持、結構計算的豪華溫泉大飯店中。這些分散各地所謂休閒朝聖的觀光勝地,是目前周休假日密集人潮聚集的地方,潛藏的危機可能比地震還可怕。

 

  在案子進行的過程中,我們赫然發現自己進入一盤原已混亂的棋局中,這裡彷彿從來沒有原始居民。沒有社區辦公室、沒有衛生所、沒有市場、沒有圖書室、兒童遊戲場與學校。四、五十戶的店家與商家沿河岸緊密排列,招牌取代門牌;沒有行政的編制,三家最大的旅館的負責人,輪流當委員會的總幹事。在這裡,土地管理法規與都市計畫是僅供參考,完全自由心證以賺錢為唯一目標。邊緣,有一套自己發展出來的生存邏輯、化外之地的光怪陸離。

 

  我們雖然是受國家委託來解決廬山地景的設計問題,但我們不能解決現有的攤販阻礙交通不交租金,蓋旅社、餐廳不申請建造,賺錢不納稅的商家,這些都不是設計的問題,管理與執法才是真正的核心。

 

  其實廬山並非特例,放眼望去的台灣空間環境中,有時並非設計不當,而是使用管理方式及觀念不清,且維護不當,公共領域被私人侵佔而沒有公平開放出來。建築管理與空間利用的學問及方法尚未獲得重視,欠缺園丁善牧及具美感品味的管家。再棒的空間設計只是個現象的容器與活動的舞台,也許建築界的人才應當更開放地投入政治、媒體傳播界,才有機會讓私領域與公領域接軌,提昇大眾對整體環境品質的關心與改善。東海建築工作隊在災後鼓勵學生及建築專業者放下身段走入普羅大眾的生活,下鄉服務,有一些成果經驗可以分享。從城//野之間的對話與互動,文化差異的尊重及縫合,我想還有許多功課要繼續努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