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北教大校長點出的幾個面向,我想應該就是所謂甄試所為人詬病的要點,其實不是什麼新聞,但是重新review一下。
值得注意的是,當需要比才藝,比課外才能時,這時候被歸類為文創的部分,自然就是加分題﹔現在民間的文化藝術,是站在這個基礎上去發展的,所以,全民美學教育,其實就是全民補習教育。
台大有6成都是台北人,我猜想下面還很多人從國中高中就認識,這一點過去聯考時代也一樣,去一趟南陽街,你就知道,什麼叫作王謝門前。

=============
觀點麥克風》劉源俊:大學推甄 圖利富人
 
【聯合報/本報記者孫揚明】 2007.04.16 04:00 am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校長劉源俊指出,台灣教育制度越來越圖利富人。
記者胡經周/攝影
大學推甄入學,窮學生難進名校;高中多元入學,則被譏為「多錢入學」。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校長劉源俊指出,近年來,我們的教育制度全亂了,不僅前後矛盾,問題叢生,更嚴重的是,頗有「圖利富人」之嫌。

以下是劉源俊專訪,以第一人稱記述:

孟子說,「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一樂也。」但這只是「樂」而已。教育的目的,應該是「教之,而得天下英才」;這才符合社會公平正義原則。不過,我們的教育制度卻越來越不利於經濟弱勢學生。


台大新鮮人 六成北市生

尤其,當前的大學推甄制度,已完全成為一種「圖利富人」的推甄制度。不僅如此,你知道嗎?今年台大一年級學生中,有高達百分之六十六是設籍在台北市的。

而我們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只有百分之二十六是設籍在台北的學生;東吳大學設籍台北市的學生也只有百分之三十。這樣說來,台大是個「地區性」的大學,像東吳大學和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反而是全國性的學校。

再看看美國著名學府,他們有推甄、有申請制,但不會出現台大這種情況,他們非常注重地域性分配。

推甄入學是應該存在的制度,但運作上要非常小心。早在民國八十一年,我們提出「大學入學制度改革建議書」,就建議採取推甄,八十三年正式實施,很重要的是,當時我們非常注意城鄉差距與平衡,所以採取「一校一系一人」的作法,一個高中對一所大學的一個系,只能推薦一人。


一綱多教本 不利窮學生

但後來因為看推甄辦得很好,就擴大辦理,再加上採納了入學申請制,情況遂一發不可收拾。而這個申請制,其實是我們當時極力反對的。因為擴大的推甄,再加上申請制,就很容易為富人「開後門」。

同樣的,純就經濟問題而言,在一綱多本的情況下,學生為了升學,怕有漏失,只好多買幾家的教科書,甚至花錢參加更多的補習,不論在學習或經濟上,都造成更大的負擔,不利窮學生。

問題不在多本,把一本好的、完整的、豐富的教科書給學生才是重要的。學生只要有這一本,就應該可以擁有比較完整的知識。學生只要一本,由政府負責;而教師手冊可以有多本,由書商編寫。另外,書商可以編印補充讀物。學生要升學,只要讀這完整的一本即可,書錢的負擔也就只是這一本。

======
同質名校生 不知台灣有窮苦
 
【聯合報/嚴震生/政大國關中心研究員(台北市)】 2007.04.16 03:16 am
 
 
一個月前,我們看到台灣高等教育的多元入學中,真正達到學生來源多元化的平權方案,縮短城鄉差距的目標在繁星計畫獲得落實。但上星期台大甄試的結果顯示,獲得甄試通過的學生同質性極高,清寒家庭的子女根本沒有競爭的機會,讓原先多元入學的設計,竟然成為保障優勢學生的工具。

事實上,除了低收入家庭學生難進台大外,目前國內明星大學學生普遍來自都會地區少數明星高中,和大多數具有中上階級的家庭背景,是眾所皆知者。此趨勢造成許多大學生有從小學、中學到大學都是同學的怪異「同質性」現象。他們很容易認為大部份的台灣家庭皆類似其所成長的背景,完全不知道偏遠地區、貧窮清寒、隔代教養、跨族群婚姻家庭、或是父母親教育未超過國中程度的弱勢學生,沒有辦法在較為平等的情況下,獲得較佳的教育機會。

昨日聯合報民意論壇,有一位學生、一位教授、及一位文字工作者,都對弱勢學生在多元入學制度下反而受到更多歧視,表達了相當令人省思的看法。所謂的多元入學,經過多年的實施和修正,特別是甄試名額的擴大後,反而成為優勢學生取得入學的重要管道,有違多元入學背後的「平權」概念,也不符大眾期待的「社會正義」。

所謂的「平權」概念,基本上是對受到制度性歧視的弱勢團體,在升學或就業方面提供保障的彌補措施。或許國人認為台灣並無足夠的理由在大學招生入學方面,採取平權做法。果真如此,則「繁星計畫」就沒有任何正當性了。

從大多數學界對「繁星計畫」的肯定,就不難發現國人還是希望高等教育是社會向上流動的重要管道,也願意看到弱勢學生能有更佳就學機會,社會正義得以彰顯。然而,從台大甄試入學的學生各項背景來看,我們還有努力的空間,如擴大「繁星計畫」的對象,把來自都會區清寒家庭、雙親教育程度有限等不同狀況的弱勢學生,亦納入考量,讓每年招生名額中有固定百分比保留給這些學生。

即使你認為我們不需要透過平權的做法,來保障弱勢學生,但在大學教育中,你難道不希望大學生所接觸的是多元的社會及多元的價值,讓他們不但有更寬廣的視野,也對社會中的弱勢團體有較多的人文關懷嗎?

為了達成此目的,即便沒有來自教育部的壓力,各大學也應對學生來源的多元化設定更高的目標,而不是僅僅做到入學管道多元化,卻讓學生同質性反而增加。

【2007/04/16 聯合報】@ http://udn.com/
 
======
私立技專 一班五個窮學生…
 
【聯合報/曾喜城/美和技術學院文化事業系主任(屏縣內埔)】 2007.04.16 03:16 am
 
 
台大推甄錄取一千二百名學生,只有一人來自低收入戶。國立大學有政府經費的挹注,學生享受了人民納稅的經費,所以國立大學學生僅需負擔私立大學學生三分之一的學雜費。但私立大學學生家長平均收入比國立大學學生家長的收入還低,社會經濟地位也明顯為低。

私立技專院校的學生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又較私立大學學生家長為低。以筆者服務的校系為例,九五年報到入學的新生,一班來自低收入戶的家庭高達四或五位,更多的學生來自勞動階層、或單親、殘障家庭,這些家庭的子女從國中開始就要幫助家務,打零工賺錢貼補家用,加上知識水平較低的家庭教育,難怪他們的競爭力較低,也只好就讀私立技專院校了。

學校雖給低收入戶學生減免學雜費優待,甚至給學生工讀的機會,但畢竟私立學校資源有限,為了昂貴的書籍與生活費,絕大部分的學生只好到處打零工過日子,剝奪了他們正常的大學生課外學習機會。

台灣經濟力下滑,貧富差距也逐漸加大,政府是不是該用更多心力照顧弱勢學生,因為只有教育可以改變他們未來的命運。

 

入學號多元 根本是亂元

此外,現在高中入學號稱的多元,根本是亂多元,更是典型的「圖利富人」的作法。以往我國在制度的公平性上最被稱道的,一是聯招,一是兵役。但現在,許多人批評「多元入學」是「多錢入學」。

而且單就基本學測,恐怕就有違法之嫌。以往的高中聯招是區域性的,現在名目上是廢區域聯招,改多元入學,但是現在的學測難道不是變相的聯招?而且還是全台灣統一的大聯招。這樣子的學測,有沒有法源的依據?大學的指考,是有法源的;學測呢?同樣的,政府要推十二年國教,到目前我也沒有看到任何法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