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還是繼續看看春吶的新聞,比較有意思的是,今天在兩大報都有春吶從在地文化面,或是從商業面去看的。
首先關於文化面,倒想問的是,台灣的東西的在地,是要分割到諸如墾丁如此的單位?還是具有台灣意向就夠?如果是前者,林彥佑的文章就成立,但是對外國人而言,來台灣無所謂墾丁或是台北,通通都是台灣。
第二個是馬世芳,馬本身比較屬於商業領域,當然碰地下﹔無意批判或維護馬,只想說,他的下面文章,也點出了現在在主流/非主流音樂之間的互動關係,以及具體呈現在,墾丁春吶中的意義。尤其,碰到了音樂節所謂為何?夏天還會有個更大的海洋音樂季,7-11進駐好幾年了,當然也有主流/非主流共存的問題。
最後算是昨天春納的報導吧,有辣妹也可看看。

==============
中國時報 2007.04.07 
春吶 在地元素在哪?
林彥佑/高雄林園(文化工作者)

    春天的吶喊,一年比一年盛大,至今已邁入十二年個頭了,讓我們的墾丁似乎少了寧靜,也因為大活動的辦理,讓墾丁國家公園的知名度聲名遠播,但相對而來的,卻是保育的失衡與不可預期的弊病。

    在國外,每個國家公園都是幽靜、清爽的,不容許任何的盜獵與其他與保育不相干的商業行為,甚至連踏進國家公園都是需要手續辦理的。也就是說,我們的國家公園事實上已經違反國際生態保育聯盟(IUCN)的設立指標,但是國家公園卻宣稱我們不是聯合國的會員國,當然就不在該聯盟的名單中,此辯解真令人痛心。其實國家公園的魅力不可諱言地在自然生態的美景與環境保育的紮實。但是呈現在墾丁國家公園的,卻是與之無關的,像是啤酒、辣妹、皮夾、射擊、彈珠等,而這些呈現出來的,也突顯出我們的「文化怪現象」。

    若從文化大拜拜來形容墾丁各式各樣的花招,動輒春天的吶喊、風鈴季、演唱會,唯一讓筆者感到富文化內函的只有「半島藝術節」。其實,墾丁推出來的噱頭還談不上「文化大拜拜」,因為拜拜是從自己的傳統、文化、民俗中長出來的東西,但墾丁沙灘上的吶喊、墾丁街上的叫賣,大半與墾丁當地的文化無關。說穿了,這是一種「文化假拜拜」的現象。至於半島藝術節,因為墾丁剛好位於恒春半島上,配合當地的沙雕、赤腹鷹過境,的確是一場名副其實的饗宴,而這正是符合文化的精神所在。

    以鑲有國外原住民圖騰的皮夾而言,它和墾丁有什麼關係?皮夾和春天的吶喊有什麼關係?其實這就是移植自外來的文化元素、強硬插入的主題,是嫁接的、沒有根的,只有一時的潮流,沒有在地性,就無從形成文化。也就是說,墾丁的文化應該重視自己存在的在地文化元素,從文化的根找尋經營墾丁、提昇墾丁固有的特色,成為有內涵的墾丁。

========
543站長馬世芳:批音樂節「商業」 沒道理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台北報導】 2007.04.07 03:23 am
 
 
墾丁音樂季如火如荼展開,「青年文化」看似熱鬧,但批評音樂節流於空洞、商業的聲音卻也越來越高。不過長期耕耘台灣獨立音樂的543音樂站長馬世芳認為,音樂節是一種消費活動,本來就沒那麼純粹、天真。

馬世芳舉例,被許多人當成搖滾精神標記的美國伍茲塔克音樂節,本來也是賣票,後來因人數不如預期,主辦單位才臨時決定一半售票、一半免費開放入場,弄得原先買票的人心裡很幹,主辦單位也賠得很慘,後來是靠電影版權才賺回來。

他說,批評音樂節「商業」,其實沒什麼道理。對參與者來說,只會在乎這個音樂節辦得好不好、請來的團強不強、音效燈光怎麼樣。如果沒有資源,主辦者要怎麼辦音樂節?又哪有音樂文化的未來可言?

他強調,近年地方政府多願意投入資源,但這還不夠。台灣其實還可以把音樂節作得更精緻、更分眾,分類型、地域讓更多樂團有機會發表、創造,也讓樂迷有更多選擇。

至於音樂節伴隨的藥物、酒精問題,馬世芳認為,這些都是參與者自己的行為,會嗑藥的,在各種場合都會嗑藥,說音樂節是毒品溫床,實在是扣錯帽子。

他也指出,若有人呼籲青年學生別把時間浪費在搖滾、吶喊,這和叫年輕人不要浪費時間看課外書、女生不要浪費時間化妝一樣陳腐。若真這樣,年輕人還有什麼可能?

有些人用主流/非主流來區分音樂節,不過,馬世芳認為,現在唱片工業接近垮台,非主流音樂的銷售數字還常常勝過大廠作的主流音樂,已很難區分現在誰是主流、誰是非主流了。

【2007/04/07 聯合報】@ http://udn.com/
 
=======
鵝鑾鼻春吶 越夜人越High
 
【聯合報/記者李玉玲、許正雄/墾丁報導】 2007.04.07 03:23 am
 
 
 http://udn.com/NEWS/MEDIA/3793254-1588972.jpg
春吶的混樂春天辣妹穿著清涼裝表演火球舞,博得現場觀眾掌聲。
記者董俊志/攝影
昨天「墾丁春天音樂季」第二天,湧入大量人潮,位於鵝鑾鼻公園的「春天吶喊」第一演唱現場,越晚人越多,燈塔與演唱會燈光交會,樂迷或躺、或坐在草皮上,興奮時站起來搖滾一下,享受春吶最原始的氛圍酖輕鬆聽音樂。

昨天一早,四面八方的觀光客就擁入墾丁,塞爆墾丁大街,估計將近廿萬人。恆春警分局分局長李金龍急緊調派大批警力疏導車輛,還上陣指揮。

「我們是第一次來看春天吶喊。」五名分別就讀中央、文化、東吳大學二年級的男同學,昨天清晨四點從台北開車南下。「聽說現場都是比基尼辣妹。」賴姓學生一臉期待地說,他們「志同道合」,就是想看看到底有多「辣」,至於要聽幾場演唱會,「再說吧」。

音樂會多從傍晚才開始,著名的南灣與小灣沙灘,白天成了「比基尼大賽」會場,天氣還不是很熱,處處可見穿著三點式泳裝的女子在戲水、打沙灘排球、日光浴,是音樂節另一處沒有樂聲的舞台。

約傍晚時分,通往鵝鑾鼻公園春吶演唱現場的道路,塞得比白天更嚴重。走進鵝鑾鼻公園後,音樂讓浮燥的心情放鬆下來,園區內南、北兩舞台,TIZZY BAC、以China Blue為班底的ABS、柯有綸、黃義達、張懸、楊乃文、黃建為、輕鬆玩等不同曲風的樂團、演唱者,各有支持者到場,每個演唱段落,就會看到樂迷像候鳥般轉移陣地。

有的樂迷聽完鵝鑾鼻,繼續趕往春吶第二現場小墾丁牛仔渡假村,對於正宗的春吶今年也向商業靠攏,長期支持春吶的樂迷說,到墾丁聽音樂的品質確實受到影響,但墾丁春吶已經成為獨立樂團發聲基地,還是會抱著朝聖的心情走一遭。

也有樂迷不是只有春吶才能在墾丁,這兩年春浪進軍墾丁,宣傳機制操作就比春吶厲害,光比街上的路旗,春吶就遜掉了。

樂迷認為,墾丁音樂季越辦越大,春吶當然不可能再保持創立時原始的樣子,音樂沒有主流、非主流,而是好壞問題,他們支持的是為音樂、而非為錢而存在的樂團,即使再大牌的明星,他們還是可以選擇「不喜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