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因為撰寫一些設計業的文章,朋友Sabrina提供了一些網路的文章,有些遠見與天下關於設計業的報導。寫完之後,把她們羅列在下面。報導中比較多是在設計案例上,當然,類似的產品,用個案方式報導比較好,也不太碰觸到結構面,如果碰結構面,似乎,報導就會變的很生硬。雜誌就難賣了。

無論如何,有空的話看一下吧,只少知道現在市場上,有哪些風行的品牌與產品。

=====================
設計力,讓台灣企業翻身

作者:藍麗娟 本文出自 天下雜誌329期

轉搭好幾班飛機,換好幾班船,當你終於來到希臘小島,坐在藍天碧海下的白屋裡品嚐咖啡,就要把心遺留在愛琴海時,可曾知道伴你舒適徜徉的桌椅,很可能就是台灣原創設計的傢俱品牌 Strauss ?

走進義大利古蹟處處的街道,小店裡一只雕塑般的花器吸引你。插上花,滿室生香;不插花時,這圓底盤向上收斂為扁形瓶口的造型,就是一座美麗的雕塑。你可知道?被法文版《 ELLE 雜誌》搶先報導,令義大利人風靡的花器杯盤,其實是台灣出口的家居生活品牌 3,CO ?

你騎著登山車行經紐西蘭南島湛藍得像詩的帝卡波湖畔( Lake Tekapo ),從背包拉出一只白色輕棚帳,反扣在登山車架上,不到兩分鐘,就在湖光山色間架起一座輕巧簡易的個人帳棚。知道嗎?這組聰明又輕便的配備,是台灣的自行車配件設計業極點公司贏得德國 reddot 最佳產品設計獎,與新力索尼齊名的新銳設計。

台灣設計正在世界各地崛起。

從歐洲到英美世界,從日本到南太平洋,愈來愈多令消費者眼睛一亮、愛用不已的好設計,掛著台灣品牌。三年來,台灣有創意的工業設計產品,甚至在國際四大設計獎(工業設計奧林匹克獎德國 reddot 、工業設計奧斯卡獎德國 iF 、日本消費產品設計代表性大獎 G-Mark 、美國消費市場工業設計代表性大獎 IDEA )中拿下一二七座獎項,在國際設計界搶盡鋒頭。

這一切彰顯的,正是台灣逐漸發酵,不斷向世人宣告的 設計力 : DIT ( Design in Taiwan )。

設計,讓企業翻身

台灣產業結構從製造代工( OEM )到設計代工( ODM )再朝向自有品牌( OBM );產業的優勢也從台灣製造( MIT , Made in Taiwan )轉為台灣設計( DIT , Designed in Taiwan ),愈來愈多台灣企業懂得運用設計力,在國際品牌通路上以小搏大,一舉翻身。

詰佑企業就是一個翻身的例子。
四十五歲,黑瘦、說起話來有點台灣國語、不急不徐的詰佑企業董事長陳信育,從事塑膠射出這一行已經十幾年了。

八年前,他一圓創業夢,創立自己的塑膠射出代工廠時,壓根沒料到,原本工廠機器一天運轉二十四小時滿載的好光景只維持兩年,緊接著,上游產業蜂湧外移,他的工廠只剩一半的機器在運轉,而且,一天運轉不到八小時,就沒有訂單可以做了。

事業跌入谷底,他雖憑著一口氣決心根留台灣,卻也想像不到今天的榮景:掛著他自創品牌 VacuumSaver 的防潮箱原本每月出貨十個貨櫃,現在遽增為八十個,通路遍布亞洲、歐洲、北美洲與中南美洲。出貨量暴增,他搖身一變為國際性品牌經營者,向當初外移大陸的塑膠射出同業下單。

他用對什麼策略?讓中小企業也能大翻身?
答案就是設計力。

今年二月,德國 iF 設計大獎公布得獎名單,陳信育的小提琴防潮箱以波以爾定律的創新設計概念奪得設計大獎;隨之他又在德國 reddot 抱走兩座設計獎;他還來不及開香檳慶祝,又出現一群全球性通路商找他洽談全球銷售通路佈局,造就他的事業新機。

陳信育摸著每只市價八十美元,連日本人都喜愛得不想砍價的防潮箱說,「沒做設計,產品只賣一萬個,設計過後,能賣到十萬個。」

設計力=品牌力

設計力,就是品牌力。
當蘋果電腦 iPod 創下空前市佔率,管理學思想家湯姆.畢德士( Tom Peters )的箴言:「設計是商品的靈魂,設計是企業的重要策略」,已不容質疑。

「設計,已經讓亞洲企業從原本消費者看不到的設備供應商,躍居為國際規模的品牌,」七月初,美國 IDEA 設計大獎名單公布,《 BusinessWeek 》如是評論。

當華碩、明基、光寶等台灣企業在今年的 IDEA 拿下五座大獎,數目等同日本、贏過韓國,《 BusinessWeek 》甚至肯定,「明基的設計實力提升了其品牌的全球辨識度,對明基合併西門子手機部門幫助很大。」

台灣的設計力有多豐沛?為什麼能將台灣品牌推上國際舞台?

根據經濟部工業局委託中經院所做的調查報告指出,隨著台灣產業大量移往大陸地區,許多台灣企業開始在企業內設立設計部門,而設計服務業因應產業外移,也將經營策略轉變為「設計輸出」。
華人世界最豐沛的設計力
這份統計指出,儘管製造產業外移,但設計廠商家數卻是從二○○二年的一六二四家,增加到二○○三年的一八二六家。
設計服務業的營業額成長更是驚人,二 ○○ 三年,台灣設計產業的營收總額為三六三億,較二○○二年成長了六四.八%。

若單以設計服務業(設計公司)產值來看,根據台創中心統計指出,二○○四年產值為二六○億,二○○五年預估將達到三百億元。

而且設計產業的國際化能力,也大幅躍進。根據中經院統計,二○○三年,營業額超過億元的廠商共有五十家。這五十家外銷收入就佔總產業外銷收入的八五.八五%,顯示大型設計服務業具有強大的設計輸出能力。

事實上,台灣的設計實力已經醞釀超過三十年。

三十年前,台灣就開始發展工業設計教育,比中國、新加坡與馬來西亞都早。

「台灣有華人地區最豐沛的工業設計人力資源,」台灣科技大學設計院院長陳玲鈴指出,「要找做家具、交通工具或是 3C 等產品,在這裡可以輕易地找到二十年以上產業經驗的人。這是日、韓之外,其他國家找不到的。」

綁在 LV 包上的技術力

從掌握國際品味的角度來看,台灣也是發展設計的最好地方。

追溯四百年來的移民與殖民史,台灣的設計師從小生長在多元文化中,「對東、西方文化理解度與敏感度高,對美、日、中文化都非常了解的一大堆人,其他地方都沒有這樣的條件,」陳玲鈴說。(見人才篇,一二六頁)

而且台灣成為富裕消費社會超過二十年,年輕人從小就用好東西、知道什麼叫作好設計,而不是上一輩「東西有得用就好」的觀念,「這是要『富過三代』才能累積的美學與設計品味,而不是大陸馬上學得來的,」陳玲鈴說。

除了豐富的工業設計人才,台灣設計最堅實的後盾就是台灣發展工業以來累積數十年的研發、加工技術產業資源。

技術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好設計需要好的量產技術能力。

「如果你有很棒的想法時,就去找台灣幫你做出來,」法國知名設計大師史塔克( Philippe Starck )來訪台灣時,肯定台灣下游產業的技術實力對設計力的支撐。

擔任德國 reddot 大獎評審的設計師鄭志浩以 LV 皮包為例,皮革的染色技術、滾邊方式,「都要綁在設計上。」他認為,「當技術還能成為競爭障礙,才叫做設計力。」

五十年以來,第一位華人獲得 iF 金獎肯定,華碩電腦設計師蕭銘楷就有深刻體會。當初使用碳纖維材質,在設計、量產過程中卻出現難題,因為深入台中找到有經驗的老師傅才順利突破。

堅實的材料研發與加工技術產業資源,就藏在台灣 319 鄉鎮巷弄中。

大可意念溝通公司設計總監謝榮雅舉例,彰化最強的材料與技術能力是五金配件、金屬加工、拉鍊;而台中縣的優勢就是布料、皮料、鞋底射出與碳纖維。得過八座國際設計大獎的謝榮雅說,國際新設計趨勢是玩材質,而台灣產業正是技術大本營。

設計主導企業策略

創新是企業成長的關鍵。

十年前,創新指的是運用更新的科技與技術;然而,十年後的今天,創新意味的卻是更好的設計。
過去,台灣產業以代工為主,置設計為產品生產的末端,只當作包裝思考,設計能發揮的空間有限。
現在,以設計力翻身的台灣企業早就將設計作為重要的策略思考。

「想到設計師時,我們覺得設計師應該被關在辦公隔間內,離制定策略的戰略室遠遠的。然而恰恰相反,我們必須邀請設計師參加董事會,坐在執行長右邊,德國百靈公司( Braun )就是這樣,」管理思想家湯姆.畢德士說。

設計部門在企業內的位階提高,是最明顯的轉變。

在明基電通,董事長李焜耀辦公室樓下就是設計部門,他不時探訪設計部門,了解設計部門對產品策略的想法,作為擬定品牌經營與企業戰略的依據。

華碩設計部門主管黃華郁觀察,這幾年,設計部門對於新產品策略的主導性明顯提升,「過去有人會改你的設計,現在大家會更站在協助立場,一起把產品做出來,」一位設計師說。而且,副董事長童子賢甚至親自帶設計部門,跟設計師一起出國看家具展、設計展。

設計帶動企業競爭力

設計已是重要的企業競爭策略。

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研究所所長官政能分析,以設計代工為主的企業,藉展現設計實力來取得國際訂單;打國際品牌的企業則是以更新銳的設計來向消費者溝通設計語言與形象。

明基數位時尚設計中心設計總監王千睿回憶,設計中心成立第一年,董事長與全球營銷總經理王文燦親自推動公司重視設計的理念。等到第二年,「大家就感覺到設計的威力。」

研發人員視好設計為自我挑戰,行銷業務人員發現好設計為品牌與銷售加分。當市場反應叫好叫座,又回饋到設計、機構、研發、行銷等各部門,「大家都覺得設計是大家的,」全公司士氣與競爭力都提升了。

設計拉抬行銷

設計力,已是行銷新利器。

在講求設計美學的年代,新產品的設計理念、設計語言與設計哲學,都是市場行銷人員的武器。

獲得 iF 金獎的華碩設計師蕭銘楷指出,華碩在歐洲、上海舉辦新產品發表會時,都會邀請設計師發表演講。「搞得很像明星,那感覺真的難忘,」蕭銘楷低調回憶赴上海演講的過程。

企業運用設計力,不僅帶出品牌力,更進一步帶出銷售力。華碩設計團隊指出,華碩在國際獲得許多設計大獎,許多國際知名大廠就是拿著華碩的得獎設計,加以修改,成為他們的產品。而華碩設計師為這些客戶設計新產品,「是一種練兵的好機會,可以學著跳脫華碩的格局,為客戶思考新的設計策略與品牌語言,玩出一些新設計,」蕭銘楷說。

小企業大榮景

不讓大企業專美於前,中小企業也以設計力翻身。

去年,以代工起家的詰佑國際董事長陳信育委託獲得八座國際設計獎的設計師謝榮雅,為他的產品設計、重新出發;轉型自有品牌,結果一炮而紅。「小企業就是借力使力,小兵立大功,」陳信育說。

只有四個人的貿易公司原品國際歷經六年時間,歷經創辦人喻幼眉自己設計、聘用美國設計師的失敗之後,後來終於在台灣找到合適的設計師,從東方的禪味裡找出設計花器與杯盤的想法,歷經一次次耗費鉅資的試作,終於創造出風靡歐洲、澳洲的自有品牌 3,CO ,義大利歷史悠久的通路業者 Gianini Family 與德國業者 Clou & Classic 都搶著代理 3,CO 的花器與杯盤。

台中五十四年歷史的祖傳三代木器廠,搖身一變為自有品牌 Strauss 家具,就是第三代經營者江世楨將十六年來從歐洲、日本體驗的生活美學,結合開設室內設計公司實地了解消費者運用空間的觀察,鎔鑄出暢銷歐洲與日本的東方風家具品牌,未來還將進軍亞洲市場。

當設計力受到企業重視,台灣設計師的發揮空間變大,也孕育出許多新世代的設計師。

阿嬤的棉被套也能改成洋裝嗎?黃嘉祥是這套作品的設計師,年僅二十七歲卻已經被 Ferragamo (義大利著名品牌)選為世界年輕設計師,高跟鞋作品被義大利佛羅倫斯皇宮永久收藏。

設計力帶動技術厚植

甫奪得美國 IDEA 設計大獎的光寶設計團隊,就是從突破過往人們使用掃描器的既有習慣出發,因而從「麵包機」發想新的薄型掃描器。

台灣設計力尚崛起,已經帶動許多台灣企業、設計師往國際走去。

不少設計師都觀察,照目前新興設計力的起飛趨勢來看,如果更多台灣企業打出國際品牌,將能進一步帶動台灣過去幾年來逐漸流失的產業技術資源。

「所以台灣企業真的要趕快轉型,發展國際品牌!」在台中長期觀察設計與技術產業發展趨勢的設計師謝榮雅呼籲。
當前,企業以設計力增加品牌力與銷售力,才能提高企業價值,並且維持台灣產業鏈,讓技術產業在台灣進行世代交替,厚植根基。「否則三、五年後,台灣的產業就真的要全部外移,多年的技術實力也會消失,」鄭榮雅說。

如何運用台灣設計力,讓台灣的原創性商品不僅驚艷義大利,還能反過來為全台灣的產業信心,打下一劑強心針?


==============
從2006台灣最佳創新 看2007台灣創新大趨勢
企劃∣林奇伯、高宜凡、江國豪 撰文∣林奇伯 攝影∣陳宗怡  2007-02-07    
 (資料來源:遠見雜誌)
在四個領域的創新中,商品設計的成果堪稱最凸出。台灣設計界在去年一年內就在德國iF、red dot、美國IEDA、日本G-Mark等四大國際設計獎上奪得146個獎項,較2005年暴增五成,引起國際設計界矚 
 
1.產品設計領域 / 成果最豐,擅於挖掘本土美學

在四個領域的創新中,商品設計的成果堪稱最凸出。台灣設計界在去年一年內就在德國iF、red dot、美國IEDA、日本G-Mark等四大國際設計獎上奪得146個獎項,較2005年暴增五成,引起國際設計界矚目。

台灣創意設計中心執行長張光民表示,台灣設計師的得獎作品同時體現了幾個特質:對人性與環境的關懷、台灣中小型製造業的靈活度,以及擅於挖掘出本土的美學元素。

更關懷環境:強調省能再利用

張光民和德國設計大獎red dot主席塞克(Peter Zec)都特別讚賞「大可意念」所設計的風力發電自行車燈。這個車燈採省電的LED燈,運用自行車行進時自然產生的風速,將電力儲存在重複充電的鋰電池上,即有照明效果。使用者在騎完腳踏車後,還可取下當手電筒使用,不但符合環保的潮流,車燈外表更具備現代感、輕便與自然等特色。

2006年台灣其他讓人耳目一新的品產設計還包括似水年華圍籬、菲利普數位相框、一體成型棧版紙箱、專門為網路通話系統Skype設計的IPEVO Free-1 USB話筒等。其中,似水年華圍籬也是由「大可意念」所設計,將台灣產量最大、最普遍的ABS塑膠材質當作圍籬材料,具有易生產與組裝、成本低、可回收等特色,是善用台灣工業技術資源,並符合環保趨勢的佳作。

更服務人性:操作回歸簡單

菲利普數位相框則點出科技服務人性的一面。

「這是台灣飛利浦設計團隊成立17年來最令人得意的作品,」台灣飛利浦設計中心總監陳禧冠反覆把玩這個數位相框,驕傲地宣稱,反對「加愈多愈好」的「反莫耳定律」時代已經來臨!

他說,過去電子產品總是一味講求多功能,走到最後像是「用手術刀切割了人體最美好的部分進行縫合,卻產生了一個消費者難以使用的『鐘樓怪人』。」消費者近年來也逐漸意識到,「功能太複雜導致我不會使用並不是我的錯,而是設計者的錯。」所以國際大品牌正積極讓科技回歸到「人本」,以極簡的操作介面反應極複雜的科技。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在2006年躍上國際獎項的台灣設計作品,超過三成來自於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傳統產業,與韓國大部分得獎作品都集中在LG與三星兩個大品牌的情形非常不同。設計似乎是未來向台灣傳產伸出的一隻手,讓台灣中小企業重獲生機,走上國際品牌之路。

去年在四項國際設計大獎上「全拿」的大可意念設計總監謝榮雅對這項利基躍躍欲試。

他認為,台灣的創新利基在於製造業代工能力超強,如LED、紡織、太陽能、雷射、醫療照顧產品等,都擁有國際數一數二的技術,這讓設計者可以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尤其傳產中小企業主大量委託設計,更讓不附屬於跨國公司的小型「設計單兵」公司有機會露出。

趨勢:綠色設計與通用設計

展望2007年後的設計大趨勢又是什麼?張光民指出,綠色設計、通用設計兩個概念在2007年仍將被延續。

而在美學概念上,受崇尚自然的樂活風潮影響,未來還是會瀰漫著極簡風格的氛圍,這從極簡設計風格的蘋果iPod系列產品持續熱銷就可看出。

不過,塞克也表示,全球化浪潮下,區域文化、在地特色更顯得重要。例如亞洲特有的竹器、工藝品等媒材,以及中國的紅色、金色裝飾風格,雖然已在國際設計界流行好幾年,但仍未見到有退燒跡象,台灣的設計者仍可大量運用本地美學元素。


2.建築與空間領域 / 風格多潮流,令人更想探究
2006年台灣在建築與空間領域的創新也有不錯成績。其中台達電南科綠建築廠辦、高鐵新竹站、誠品書店台北信義店,最被讚賞。這些建築體風格呈現「多潮流」,並與國際的節能、環保風潮接軌,同時更指出一項最重要的意義:921大地震後,台灣建築界已積極反思「營建技術」必須與「建築美學」接軌。

若從空間使用的觀點來看,這三個創新建築也各具意義:台達電南科綠建築廠辦是台灣第一座綠建築廠房,代表的是環保與建築回歸以人的舒適為本;高鐵新竹站揭幕,象徵高鐵通車速度讓台灣扁平化的空間變革,其建築結構的鋼骨與玻璃帷幕設計,代表台灣擁有與國際等量齊觀的建築技術;誠品書店台北信義店則將書店百貨公司化,並在同一棟大樓的不同區塊,以不同室內設計風格在視覺上凸顯空間的分類。

特色:更舒適樂趣、更國際化

知名的建築作家陳世良讚揚台達電南科綠建築廠辦,是一座貌似平凡之下卻擁有多層次內涵的建築。冬日南台灣暖陽中,陳世良走在這座綠建築裡,有感而發地說,工廠過去給人「黑手群聚」的印象,但這些讓社會進步的功臣如今被「人性化」對待。 雖然這座廠辦外觀只以菱形雨遮做為美學變化,創新意義不大,但置身其中的舒適感,卻是台灣建築的一大創新。

另外,誠品書店台北信義店在室內空間設計上也頗多創新。陳世良就指出,過去台灣建築因缺乏創意,常被形容為「只有室內設計,缺乏建築美學」,誠品書店台北信義店承襲台灣講究裝潢的傳統,在每一個書區、賣場做出區隔,展現讓來客享受「無目的,但又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逛街尋索樂趣。

知名空間設計師、建築評論家阮慶岳則肯定高鐵新竹站在營建技術上的提升,而設計者姚仁喜最大的成就在於成功讓台灣的鋼構、玻璃帷幕等營建技術與國際接軌。

阮慶岳指出,台灣921地震後又碰上經濟不景氣,建築界元氣大傷,2006年雖有佳作,但「仍是徬徨、遲疑、缺乏帶有遠見的標竿性,」不過建築的安全性獲得重視後,建築界的元氣卻是在積蓄中。

趨勢:建築要能與土地對話

展望2007年後的建築趨勢,阮慶岳感受到有一股活力已經在隱隱流動。他特別推薦,這幾年竄起的新生代建築師,例如劉國滄、洪育成等人的作品。

劉國滄在擴寬後的台南市海安路找到被拆了一半的房子,做出一個「藍曬圖」酒吧,讓新建築活力藏在城市改造新舊交錯的遺痕中;洪育成則在台灣傳統的木建築結構尋找創新元素,並從南投中寮的木構造私人住宅、南投鹿谷台大實驗林鳳凰茶園等作品中,實驗了各種木造工法。

阮慶岳認為台灣崛起的新生代建築師已開始思索和土地的對話方式,將可望為台灣帶來百花齊放的可能。

============
 ■【設計專欄】崛起中的台灣設計 新貴      2006/6/29
有四十年的時光,台灣經濟的成長,奠基在沒有情感的工業產品上,重型卡車從北奔南,一箱箱的PVC、塑膠布、ABS、黑膠封裝的IC、無法微笑的新市芒果或中寮柳丁,在透暝的天光中離開高雄港。當外國客戶拆開紙箱,這些台灣MIT產品的印記便隨風而去。除了價格和數量,它們無法溝通國家的符號,傳遞不了一丁點這塊小島的微笑。
幸好,這段時光即將改變。

在今年三月的德國漢諾威電子展會場,有全球「設計界奧斯卡」之稱的德國iF產品設計大獎揭曉,在二三三二件參賽作品中,台灣拿下終賽五百四十二個設計獎中的二十八座,首度追平由三星、LG領軍的南韓;其中由華碩電腦工業設計師蕭銘楷設計的W1碳纖維寬螢幕筆記型電腦,更拿下五十個金獎中的唯一一座台灣金獎座,是台灣有史以來第一次在「冠軍」賽裡擊敗了新力與三星。剛滿三周歲的明基設計團隊則一舉拿下十座設計獎,超越LG的九座,比明基董事長李焜耀心中的賓果數字還多二座。

「從此,外國通路商越來越不用擔心代理BenQ,會碰到產品線不齊、或是水準不一的情況,」明基全球營銷總部總經理王文燦指出:「一次拿下十個獎,証明我們是一家整體作戰的IT公司。」 台灣電腦品牌雙強明碁與華碩,在iF大賽聯手拿下十五座設計獎,也讓德國iF工業設計大展執行總裁韋格曼(Ralph Wiegmann)印象深刻:「韓國三星投資快十年,台灣僅只三年!」他指出。

設計得獎是企業轉型結果

什麼是「工業設計師」?他們對台灣經濟的未來影響是什麼?
在字典的刻版定義裡,他們是將「工業原料」轉變成「生活器物」的工作者,但對世界各語言民族而言,他們是為國家產品掛上可掬微笑的人;讓拆開包裝箱的異國消費者,能驚奇地遭遇原產地「地方情感」的人。工業設計師人數的多寡、才華的高下、心靈厚度的深淺,象徵著工業化國家和開發中國家間的分水嶺。

自從西元一七六九年,英國瓷器商人維吉伍德(Josiah Wedgwood)首開僱用專任藝術家擔綱設計的里程碑後,工業革命便兵分兩路─「情感/價值」的,以及「產量/價格」的─在國民所得兩萬美元以上的國家經濟體中,最具代表性的國民經濟英雄,除了創業家(創造就業機會)、金融家(媒介貨幣機會),就是工業設計師(發酵、出口文化資本)─法國前總統密特朗接掌大權,第一件心事,便是邀請法國工業設計師史塔克(Philippe Starck)翻修官邸艾麗榭宮,使外國元首在「古典巴黎」裡,仍得驚見「摩登法國」。

台灣設計師奪得iF設計大獎,並不會立刻帶來亮眼的銷售量,當然也拉不動股價的漲停板,但這些大獎的意義不在於短期的利益,它代表的是台灣企業體質的轉型、產業資源配置的挪移、經濟產出的量變到質變;從長線看,代表台灣每年三百七十億美元的非重化工業出口產品競爭力的提升。但這些都遠不及它為台灣社會帶來的自信與自我更新,來得更重要。

iF的得獎,將大幅吸引海外華人設計人才回流,為台灣設計學生建立尊嚴,也更能號召國際設計師加入台灣活力旺盛的3C產業,由各個工作場所內、產品展演裡的求真求美,導引台灣尋常百姓的生活時空也開始求善求美,如果邊陲台灣要成為「大中國生活圈」裡的荷蘭或愛爾蘭,這個絕佳機會正在開門。

作品牌要有自己的設計師

為華碩拿下iF大賽金獎的蕭銘楷,於美國紐約普拉特(Pratt)設計學院畢業後,興高采烈進入國際大設計公司,這是他一圓「點指成金」少年夢想的契機,二○○一年紐約發生九一一恐怖攻擊,卻讓他經歷了一段「美國人不笑,所有外國人都不能笑」的疏離傷感歲月。

三個月後,他收拾行囊回到台灣,因為只有華碩願意吸收他這位畢業後「從沒碰過插電產品」的設計師(在紐約,他設計過無數「塑膠垃圾桶」)。「在世界設計圈,你只要一提到埃及,人們就會想到Karim Rashid(以設計塑膠用品聞名);只要一說澳洲,自然就會搬出Marc Newson(設計家具、燈和自行車的大師級人物),但台灣?我們誰能代表?」蕭銘楷說,既然台灣的電子業強,他也應該從這裡出發。

蕭銘楷的同事,華碩工業設計處主任李政宜,一九九八年離開誠品遠赴法國攻讀工業設計,在巴黎,他和法國朋友的臉上一齊塗上紅白藍三色的國旗油彩,為當時世界杯足球賽由齊丹領軍的法國國家隊加油,當法國隊以三:○擊敗巴西奪冠,觀眾席上每個人都高喊著「Viva France」相互熱情擁抱,地下鐵隧道裡,每輛相會的列車都可看到對面跳舞狂歡的人龍,「但,我卻有無比的失落感,」李振宜回憶:「我為法國隊高興,但那不是來自我的認同與記憶。」

兩年後,他剛交完碩士論文,法國足球隊再次於歐洲盃奪冠,巴黎再度沸騰,論文指導老師邀請他留在巴黎加入法國設計公司,而且馬上有大案子和一份誘人的薪水,但他還是惶恐地坐上飛機回回台灣,向當時的華碩毛遂自薦,偶然地成為工業設計團隊的第六個成員。在一年後,他設計的S1筆記型電腦和CD盒造型燒錄機,分別得到日本G-Mark和德國iF設計獎,是台灣設計師近年參賽得獎的先鋒。

在過往的年代,台灣專精於生產製造流程的合理化,出口的是「○情感度」的大宗量販產品(commodity),「工業設計」被當成附屬的支援單位,任務是幫助「產品價格降低」,而非「創造產品價值」。

麗台科技工業設計課課長漆慶壽就回憶,八年前進公司,「大半時間花在跟人解釋我的工作內容,」但五年前,這種委屈的心情就開始看見一道道曙光,「因為我們要作品牌了!」漆慶壽笑著說,麗台原本是繪圖卡大廠,但一旦決定走品牌,影像電話、網路電話、隨身碟等產品線陸續開出,麗台開始把工業設計當命脈,今年麗台十人團隊送出六件產品參賽,就摘下兩座設計獎,其中由設計師劉建成設計的藍芽衛星定位接收器,還是目前全世界做的最輕也最薄的產品。

企業大手筆培養設計團隊

二○○二年由宏碁集團獨立出來,全力發展BenQ品牌的明基電通,本身就是台灣工業設計的轉捩點,它不僅專精成立工業設計部門,把部門安置在內湖大樓董事長辦公室的下一層,讓李焜耀走一道專屬樓梯就可走動式管理,向全公司強調ID的核心地位,同時也規劃出一套將產品、品牌、設計整合分工的流暢管理制度。

光是今年奪下十面獎座的明基工業設計團隊,就有八十位成員,而累計奪下世界三大設計賽(德國iF、Red Dot與日本G-mark)的總獎牌數也達六十四面,兩者都是台灣品牌企業裡最大規模。被王文燦譽為台灣「設計管理」最才華洋溢的設計總監王千睿指出,明基現在已經不缺人,「但我們還缺人文,」明基當前的策略是一方面和國際設計團隊策略聯盟開發產品(例如與德國BMW合作開發鍵盤跟滑鼠),讓設計成員掌握西方世界對材料、形體的纖細感受,一方面規劃同事美學和哲學的課程,例如美學老師蔣勳每個月都會到明基上課兩次。

台灣近年快速崛起的筆記型電腦新霸主華碩,則是以「高速成長」的策略投資工業設計,領軍四十五人團隊的華碩副董事長童子賢透露:華碩不僅在國內找人,更飛到巴黎、米蘭和倫敦直接面試有意到東方一試的歐洲年輕設計師,「只要有好人才,華碩都可以遷就,」他笑稱:華碩的工業設計辦公室已經是個小型「聯合國」,天天上演「土洋大戰」。在這樣大手筆投資的背後,是華碩高海拔成長的營業曲線。

三年前,華碩的筆記型電腦加上周邊產值不過兩百億台幣,但一整個二○○四年,華碩就產出了一千億,從李振宜設計的第一部iF獎外接式薄型光碟機開始,到現在的Expresso精簡桌上型電腦、手機、筆記型電腦、無線通訊盒、甚至是繪圖卡的風扇,華碩兵分多路,靠著工業設計來槓桿結合量產能力,正打造著繼主機板後的企業二次成長曲線。「連一般人不會很注意的繪圖卡風扇,我們都把它設計成無敵鐵金剛的新造型,」設計處主任李振宜補充,「因為買家個個都是遊戲玩家。」

相較於明基和華碩的重兵作戰,兩家公司創辦人的老東家宏碁電腦則是另一種策略,以小兵團的工業設計核心隊伍,結合專業代工廠的機械結構設計,用「產品認同」(PI, Product Identity)的設計元素家族化概念,使宏碁電腦更快商品化、也更有一致性。宏碁電腦工業設計處處長彭文鎮(請諭緯幫忙check職稱和人名)分析,宏碁是台灣最早投資工業設計的科技公司,在品牌和設計上的經驗也最多,以小而精的企業內設計團隊來生產深度,結合代工廠設計團隊的速度,是目前宏碁認為最好的策略。

他以今年獲得iF設計獎的鏡面壓克力液晶顯示器為例,整體色系、材質和流暢的線條,延伸自宏碁在歐洲大賣、超越HP的「Folio」筆記型電腦家族,「就像LV、Prada一樣,我們希望消費者不必細看,就可感覺這產品來自Acer,」彭文鎮指出,這樣的設計看似水到渠成,但「PI」的設計就必須更精準,宏碁設計團隊每開發一個新系列產品,就得先飛到歐洲和無數位產品經銷商面談,一步步拿捏市場上變化多端的消費者美學。

台灣產史塔克指日可待

考察世界工業的發達歷史,任何特定產業的飛快鷂升,或著每一個國家的工業平均生產力,都和工業設計能力相關,這是一項由GDP產值分析表中看不出來的隱形能力,但任何一位置身產業競爭消長的企業家都可切身體會。
四十多年前,還是法蘭西國民小學學童的史塔克,就在父親的繪圖桌下偷偷拆解家中的儀器,用沙子和水來揉捏出任何他感到「爽」的想像產品,這樣的興趣,使他今天能成為由榨檸檬器、燭臺、刀、摩托車、手錶、廁所、牙刷到豪華旅館與藝術中心無所不包的超級巨星設計師,和他同年代的服裝設計師、建築師、珠寶設計師、香水設計師、Airbus飛機設計師一樣,為法國的經濟打下無可搖撼的基礎。

在這次對台灣iF設計大賽得獎年輕設計師的採訪裡,我們看到台灣經濟發展過程中最明亮的希望,這群從小唸書便唸得顛岥、腦海裡總塞著古怪念頭、青春期用畫圖來代替叛逆、畢業時少人疼惜的青年,正是台灣工業轉折點上的無數個史塔克。沒有人會覺得「法國產品」沒有情感,相信在二○○五年後,也越來越沒有人可遺忘全新MIT產品發出來的「情感邀請」(emotion invitation)與微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