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一個藏在中國奇蹟下面的神秘大陸。其實在一些國際媒體上,對印度的報導不低於中國,台灣因為中國同文同種,所以報導與神話很多﹔相對的,我們對印度,認識很少,不說別的,我們東南亞新娘這麼多,對東南亞知道的也不太多(惟幾個熱門景點而以,前陣子泰北嚴重霾害,台灣也好像不知道)
從當代藝術去認識印度,尤其看到印度也有藝術的爆發力,實在滿新穎的﹔其實印度藝術與拍賣市場,也是世界資金進駐,要炒熱的對象。
不過要抱歉的是,刻意跳過了典藏藝術雜誌對各式藝術報導的消息,就是集中選擇,藝術與市場。我想這才比較符合文化產業的特色,在多少億美元裡面,藝術變的很俗氣了,但是,如此才能激起其他領域人士的注意,畢竟,談藝術理念太抽象,但是談錢的爆發力,就算每天拿算盤的財經人士,也會想看一下。

印度,沒遭遇過文革,加上也是千年古國,哲學與藝術文化也相當蓬勃﹔連數學都很強,再加上經過英國殖民地經驗,西方人對她們反而比起中國更為熟悉,熟悉中國的,全世界乃台灣﹔進入的角度不同,我想後面產生的狀況又會不同吧!

=========
印度,亞洲當代藝術的新沃土 (上)

‧典藏今藝術 2007/02/15 
 近年來聲名鵲起的金磚(BRICs)四國當中,除了巴西位處南美洲,其他包括俄羅斯只有主要的政、經與文化中心位於歐洲,但其餘大部分領土卻是在亞洲,而中國、印度則分屬東亞與南亞,使得全球的經貿版圖大幅且快速地朝亞洲移動,也進而帶動亞洲藝術市場的蓬勃發展.... 
 
【文/張禮豪;圖/佳士得】 
近年來聲名鵲起的金磚(BRICs)四國當中,除了巴西位處南美洲,其他包括俄羅斯只有主要的政、經與文化中心位於歐洲,但其餘大部分領土卻是在亞洲,而中國、印度則分屬東亞與南亞,使得全球的經貿版圖大幅且快速地朝亞洲移動,也進而帶動亞洲藝術市場的蓬勃發展,尤其又以華人藝術在過去兩年以銳不可擋的態勢輻射到世界各地為最,不僅市場行情與拍賣金額一次次創下新高,儼然已與行之有年的歐美當代藝術市場並駕齊驅,更連鎖帶動東北亞的日本、韓國當代藝術價格隨之揚升。然而,在中國當代藝術一片喧囂的同時,來自南亞的文明古國——印度,早已搖身一變,在當代藝術的版圖站穩了自己的腳步。

1990年代,印度當代藝術家便已開始在國際藝術舞台上嶄露頭角。2000年以後,隨著經濟實力的不斷成長,加上在全球化浪潮之下,人們急切地重新認識第三世界國家的文化風貌等因素影響,印度當代藝術家頓時成為國際藝壇的寵兒,除了國際重要展覽爭先恐後邀請印度藝術家參加外,像是全球最大的精品集團LVMH,也在2006年5月5日至8月25日於巴黎LV大樓舉辦「所有感官下的印度」(L’Inde Dans Tous Les Sens)特展,呈現這塊距離遙遠的南亞大陸諸多風貌,儼然成為歐洲藝壇的一大盛事。北京韓國阿拉里奧畫廊同樣嗅到這股風潮,緊接著同年9月3日至10月15日,推出「Hungry God——印度當代藝術大展」,呈現包括AtulDodiya、Bharti Kher、Jitish Kallat、Justin Ponmany、Nalini Malani、Nataraj Sharma、Ranbir Kaleka(b.1953)、Reena S. Kallat、Sonia Khurana、Subodh Gupta、Tallur L.N、Tushar Joag等12位印度當代藝術家作品,試圖跳脫變相的獵奇主義,打破原有屬於西方視角的框架,進而深刻面對一般認識不深、理解有限的印度當代藝術。

行情迭創新高.遠勝中國當代

而在各式各樣大幅提高國際能見度的展覽之外,印度當代藝術在市場的表現更引起全球高度興趣,尤有甚之,還遠比華人當代藝術更加火熱,收藏群除了印度裔藏家外,更包括歐美及少部分新加坡、印尼等地藏家。2000年紐約佳士得首次推出「現、當代印度藝術」拍場,總成交金額僅為643,427美元,2002年9月19日,在紐約佳士得的拍場上,梅塔(Tyeb Mehta)作品《慶祝》(Celebration)以31.75萬美元成交,率先突破10萬美元的關卡,成為在世印度藝術家中,作品拍賣價格最高者。2005年9月21日,紐約佳士得更將他完成於1997年的作品《牛魔》(Mahisasura,印度教神怪之一)拍到了158.4萬美元,讓梅塔再度躋身為印度第一位超過百萬美元的當代藝術家,也寫下當代印度藝術家的拍賣紀錄。而在當時的國際重要拍場中,還未有中國當代藝術作品的成交金額跨過百萬美元的門檻。

紐約佳士得2006年9月29日「現代與當代印度藝術」拍場推出蘇札(Francis Newton Souza)的《男人與女人》,最終以136萬美元成交。
 
紐約蘇富比在去年3月29日所推出的「印度及東南亞藝術」專場買氣澎湃,最終拍出近1,363萬美元的總成交金額,不僅全場均由印度當代藝術所主導;最後十大高價拍品出籠,也清一色由印度當代藝術家包辦,其中圖錄封面作品為梅塔的1988年作品《墜落的形象與鳥》(Falling Figure With Bird)以高出預估價的124.8萬美元競回。同場較勁的紐約佳士得則在3月30日推出「現代與當代印度藝術」拍場,創下逾1,562萬美元的成績,其中編號42 蓋同德(Vasudeo S.Gaitonde)的《無題》拍出低預估價一倍有餘的147.2萬美元。3月31日,紐約蘇富比首次以專場形式推出「亞洲當代藝術」拍賣,在拍品數量多於前者的情形下,拍出逾1,322萬美元的總成交金額,而最高價拍品,張曉剛《血緣系列:同志120號》最終雖拍出97.92萬美元的高價,但離百萬美元的門檻仍欠缺臨門一腳,明顯小遜一籌。

緊接著,紐約佳士得2006年在9月29日所推出的「現代與當代印度藝術」拍場,則將豐碩成果再往上推,全場共拍出超過1,781萬美元的傲人總額,其中編號23蘇札(Francis Newton Souza, 1924-2002)的《男人與女人》預估價為30萬至50萬美元,最終由一名新加坡藏家以低預估價四倍以上的136萬美元競得,為此場最高價拍品,也驗證了印度現、當代藝術藏家分布之廣。

除了紐約這個當代藝術市場的重鎮外,經過了一年的評估與準備,佳士得踏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土地,於2006年5月24日在距離印度不遠的杜拜(Dubai)舉行了第一場「現代及當代藝術」拍賣,共徵集了128件來自伊朗、印度及其他中東國家的作品上拍,最後則交出了將近原預估總金額一倍的850萬美元的成績,沒有意外的,十大高價拍品當中仍有九件是落在印度藝術家手中。緊接著香港佳士得也在5月28日所推出的「亞洲當代藝術」中,嘗試性地放進17件年輕印度藝術家作品,結果盡數順利成交,其中編號368,庫普塔(Subodh Gupta)的《偶像盜賊(七)》更是拍出高預估價三倍以上的144萬港元。合計蘇富比、佳士得兩大國際拍賣公司於2005年印度藝術家作品的拍賣總額不過3,110萬美元,但2006年卻已增加了一倍有餘,高達6,970萬美元,成長幅度驚人!
 
=============
印度,亞洲當代藝術的新沃土 (下)

【文/張禮豪 ;圖/佳士得】
 
藝術投資成顯學.市場頻推出基金

不僅國外如此,回到印度本地,這股熱力同樣熱到發燙。像是早逝的印度女畫家雪–吉(Amrita Sher-Gil, 1913-1941),是印度第一位名留青史的傳奇女畫家,其畫作《村莊》(Village Scene)拍出6,900萬盧比(約150萬美元)高價,並登上2006年4月17日《今日印度》(India Today)新聞週刊的封面,內容更大規模以印度當代藝術為主題進行報導,而位於孟買的拍賣公司Saffronart才剛在2006年12月6至7日結束的冬季線上拍賣會,推出43位印度藝術家的160件拍品當中,順利拍出147件,獲致了6億8640萬盧比(約合1,530萬美元)的佳績等,在在顯現這塊當代藝術新沃土迅速茁壯的過人實力。

上述一切都指出:印度當代藝術市場正跨開腳步向前邁進,而這無疑都與高速成長的經濟息息相關。根據美林證券的一項調查顯示,2006年印度擁有百萬美元資產的人數較2005年成長了19.3%,達到8.3萬人,而《富世比》雜誌公布的全球超級富豪名單中,印度有23人的資產超過10億美元,而且入榜富豪的資產總額達988億美元,首度超越長期稱霸亞洲的日本,更遠遠勝過中國的八人;這些富豪除了豪宅、名車外,也鍾情於越來越受到國際注意的印度藝術家作品。再加上對海外印度裔的成功企業家而言,購藏這些藝術品,尤其是後獨立時期藝術家融合印度傳統藝術與西方現代主義的作品,儼然成為他們與祖國之間的情感聯繫。紐約佳士得20世紀印度藝術專家薩嘉(Mallika Sagar)便表示,無論是數量或金額,海外印度裔新貴到目前為止,都是購藏印度藝術品的最大主力。

這些新貴或許對藝術不瞭解,但他們清楚知道藝術可以像股票、房地產、黃金等,作為投資的工具。事實上,根據印度《經濟時報》與印度首家拍賣公司歐斯安(Osian’s Connoisseurs of Art)合作推出的「經濟時報藝術指數」(ETArt Index)的資料顯示,印度藝術產業每年以35%的速度積極成長。以2005年為例,如果投資頂尖藝術家作品,所獲得的報酬率可以高達154%,遠勝於股市的46.7%及黃金的24.6%。為此,印度市場也因應推出包括Yatra、Crayon Capital、Osian’s等多檔藝術私募基金,資產金額從1.5億盧比(約337.42萬美元)到15億盧比(約3374.2萬美元),申購金額的門檻同樣不低,從50萬盧比(約1.12萬美元)到200萬盧比(約4.48萬美元)不等,並多半設有三到四年的閉鎖期,在這段期間,透過基金所購入的藝術品將會保存在安全之處,待到閉鎖期結束後再將作品拿出予以拍賣,並將所得利潤按比例分配與投資人。只有Copal Art投資基金的母體便是一家從事藝術品買賣的藝廊,因此不僅沒有設定閉鎖期,基金所收購的所有作品也能即時地透過畫廊、博覽會和拍賣公司進行買賣;甚至基金投資人也可進場承接,並享有25%的折扣優待。


紐約佳士得2006年9月29日「現代與當代印度藝術」拍場推出梅塔(Tyeb Mehta)的《無題》,最終以113.6萬美元成交。
 
分析起來,印度當代藝術能在國際藝術市場攻城掠地的主因,其實與中國當代藝術的興起頗為類似:都是亞洲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經濟上也是最受全球矚目的新興市場,當代藝術的發展歷程與市場也幾乎同步。但從其他層面來看,印度未曾歷經中國文化大革命所導致的斷層,且因為受到英國殖民影響,對於藝術的基本認識與需求顯得更為普遍。而且在印度或其他歐美國家,都有數十年經驗的大型畫廊依他們對國際藝術市場的敏銳度,來尋找、培養具有潛力的藝術家與收藏家,這點就中國目前的情況來看,顯然仍有一段差距。因此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印度當代藝術市場比中國市場要來得成熟。未來可以想見的是,中、印之間不僅在經濟的既合作又競爭的微妙關係仍將持續,兩造在藝術市場的表現想必也會更加大有看頭。在拭目以待之餘,對於想要透過藝術投資致富的人,看看來自南亞大陸的印度當代藝術,或許是另一種值得考慮的選擇。
 
在許多展出作品中,很多學生的作品也都以新媒體為媒介,儘管作品的最後呈現不那麼老練,但在技術上對於聲、光、電的運用也是動足了腦筋。王小峰的作品《清潔需要》中,觀眾抬頭可以看到天花板上有幾個鋼絲球始終繞著一個既有的軌道運行,擦拭著這個我們不太會注意的空間。在通道的另一頭,吳玨輝的互動作品《走了》,螢幕上顯示的影像則是觀看者抽象的縮影。

耿建翌表示,這個展覽開始時其實有無數的方案,但臨場的變數特別多,而這不但是考驗藝術家的能力,也要靠運氣。徐震、楊振忠等應付突發狀況的能力較好,作品大都不用擔心,但年輕的藝術家因為沒有太多展覽經驗,對作品最後的完成會多有考慮。到展覽後期布展時,展場的空間安排變動了很多次,整體調整也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這對是否能呈現一個好展覽有很大關係。「其實對藝術家的選擇、最後呈現的方案、佈展需要面對的問題,我們在工作中和策展人或是藝術家聊天時,就常會聽到:『這個方案要修改』、『和策展人聊方案』、『作品最後的呈現需要靠運氣』、『我其實最初的想法不是這樣的』等等。」,耿建翌說。其實關注當代藝術發展的人都會發現,不知曾幾何時開始,策展人選擇藝術家參加展覽,特別是一些大型的綜合類展覽,看的不是藝術家現成的作品,而是名氣、經驗和一紙方案。策展人對作品創作的前期參與,包括之後的布展安排,都成了作品最後呈現效果的決定性因素。因此有時同樣的作品到了另一個展覽內,呈現效果會有很大差異。


藝術投資成顯學.市場頻推出基金

不僅國外如此,回到印度本地,這股熱力同樣熱到發燙。像是早逝的印度女畫家雪–吉(Amrita Sher-Gil, 1913-1941),是印度第一位名留青史的傳奇女畫家,其畫作《村莊》(Village Scene)拍出6,900萬盧比(約150萬美元)高價,並登上2006年4月17日《今日印度》(India Today)新聞週刊的封面,內容更大規模以印度當代藝術為主題進行報導,而位於孟買的拍賣公司Saffronart才剛在2006年12月6至7日結束的冬季線上拍賣會,推出43位印度藝術家的160件拍品當中,順利拍出147件,獲致了6億8640萬盧比(約合1,530萬美元)的佳績等,在在顯現這塊當代藝術新沃土迅速茁壯的過人實力。

上述一切都指出:印度當代藝術市場正跨開腳步向前邁進,而這無疑都與高速成長的經濟息息相關。根據美林證券的一項調查顯示,2006年印度擁有百萬美元資產的人數較2005年成長了19.3%,達到8.3萬人,而《富世比》雜誌公布的全球超級富豪名單中,印度有23人的資產超過10億美元,而且入榜富豪的資產總額達988億美元,首度超越長期稱霸亞洲的日本,更遠遠勝過中國的八人;這些富豪除了豪宅、名車外,也鍾情於越來越受到國際注意的印度藝術家作品。再加上對海外印度裔的成功企業家而言,購藏這些藝術品,尤其是後獨立時期藝術家融合印度傳統藝術與西方現代主義的作品,儼然成為他們與祖國之間的情感聯繫。紐約佳士得20世紀印度藝術專家薩嘉(Mallika Sagar)便表示,無論是數量或金額,海外印度裔新貴到目前為止,都是購藏印度藝術品的最大主力。

這些新貴或許對藝術不瞭解,但他們清楚知道藝術可以像股票、房地產、黃金等,作為投資的工具。事實上,根據印度《經濟時報》與印度首家拍賣公司歐斯安(Osian’s Connoisseurs of Art)合作推出的「經濟時報藝術指數」(ETArt Index)的資料顯示,印度藝術產業每年以35%的速度積極成長。以2005年為例,如果投資頂尖藝術家作品,所獲得的報酬率可以高達154%,遠勝於股市的46.7%及黃金的24.6%。為此,印度市場也因應推出包括Yatra、Crayon Capital、Osian’s等多檔藝術私募基金,資產金額從1.5億盧比(約337.42萬美元)到15億盧比(約3374.2萬美元),申購金額的門檻同樣不低,從50萬盧比(約1.12萬美元)到200萬盧比(約4.48萬美元)不等,並多半設有三到四年的閉鎖期,在這段期間,透過基金所購入的藝術品將會保存在安全之處,待到閉鎖期結束後再將作品拿出予以拍賣,並將所得利潤按比例分配與投資人。只有Copal Art投資基金的母體便是一家從事藝術品買賣的藝廊,因此不僅沒有設定閉鎖期,基金所收購的所有作品也能即時地透過畫廊、博覽會和拍賣公司進行買賣;甚至基金投資人也可進場承接,並享有25%的折扣優待。

紐約佳士得2006年9月29日「現代與當代印度藝術」拍場推出梅塔(Tyeb Mehta)的《無題》,最終以113.6萬美元成交。
 
分析起來,印度當代藝術能在國際藝術市場攻城掠地的主因,其實與中國當代藝術的興起頗為類似:都是亞洲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經濟上也是最受全球矚目的新興市場,當代藝術的發展歷程與市場也幾乎同步。但從其他層面來看,印度未曾歷經中國文化大革命所導致的斷層,且因為受到英國殖民影響,對於藝術的基本認識與需求顯得更為普遍。而且在印度或其他歐美國家,都有數十年經驗的大型畫廊依他們對國際藝術市場的敏銳度,來尋找、培養具有潛力的藝術家與收藏家,這點就中國目前的情況來看,顯然仍有一段差距。因此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印度當代藝術市場比中國市場要來得成熟。未來可以想見的是,中、印之間不僅在經濟的既合作又競爭的微妙關係仍將持續,兩造在藝術市場的表現想必也會更加大有看頭。在拭目以待之餘,對於想要透過藝術投資致富的人,看看來自南亞大陸的印度當代藝術,或許是另一種值得考慮的選擇。

【典藏今藝術2007年2月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