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期的遠見返古,除了封面故事以外,還有這一篇。
不過比較奇怪的是,所謂中國文物,似乎把台灣故宮與北京故宮混為一談﹔以財力與文化野心,因該是對岸故宮才有興趣去世界各地,用下述三個手段弄回國寶吧?所以論述上一缸子,既有台灣的故宮,又有中國的八國聯軍,而外國人就算賣了,意思是台北的故宮等博物館,是預備有計畫性的購買或是追回中國文物囉?沒聽說耶?尤其台灣正在去中國化與正名的當下。
前鎮子羅浮宮放消息要來台灣設分館,不禁想起西洋博物館都可以成為一門學問,多少掠奪史藏在下面,下面164萬件中國古物,果然不是空穴來風。

中國是一個很奇怪的國家,在庶民觀念上十分守舊,但是一旦當開始鬥爭的時候,十分年輕,充分具有懷疑論,什麼都燒殺破壞殆盡。台灣跟中國這一點差不多,代換速度很快,一個風潮過後,留下來的東西不多。

===========
流亡文物有一千萬件之多啊!
       作者:張作錦  攝影:陳志銘  2007.3 /向古人學習  
 
 
    大英博物館250年收藏展,2月4日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展出一個半月。271件展品,包括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美索不達米亞、南美洲和日本的文物,都是世界文明的瑰寶。

    有人問:為什麼沒有中國文物?

    英方人員回答:台北故宮的珍品太多了,用不著再遠從倫敦運來。

    這話未必是事實,大英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文物,有些是孤品,連我們的故宮都沒有,譬如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但是這些東西多是「來路不明」,不外乎是出自「巧取豪奪」,若是弄到台北展覽,賓主都不免尷尬。

    於是這就引出一個問題:中國文物流落在外國的究竟有多少?一般讀者可能一時答不出來。這沒有關係,事實上也很少有人知道確切的數字。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在世界47個國家200多所博物館中,藏有中國文物164萬件,但民間收藏數量則為館藏的「十倍之多」。所以大陸「中國文物協會」估計,中國文物流落海外的至少有1000萬件,可列為國家一、二級文物者也有100餘萬件。

三大浩劫 使大批文物流亡海外
    近幾百年來,中國文化遺產經歷過三次大浩劫,第一次為列強侵華掠奪,其中「八國聯軍」對圓明園的破壞尤為嚴重;第二次是文化大革命,把中國文物做了史無前例的全面毀損;第三次是清末以來盜墓挖寶的猖獗,以及走私文物的氾濫。第一次和第三次的災難,是中國文物流落海外的主要成因。

    那麼,1000萬件文物「蒙塵」異域,其分布情形是怎麼樣的呢?根據大陸方面的調查統計,大體情形如下:

    就繪畫而言,美國收藏最多,僅華盛頓佛利爾藝廊(Freer Gallery of Art)就有1200餘幅;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有近500幅。而英國大英博物館所藏則最為精美。

    在瓷器方面,以收藏亞洲藝術品著稱的法國吉美博物館(Musee Guimet)收藏最佳,館裡的中國瓷器從最早的原始瓷器,一直到明清的青花、五彩瓷,各個朝代各大名窯的名品應有盡有,且多為精品。

    就地方誌和古籍而言,美國最多,國會圖書館就有4000多種地方誌;全美有古籍善本3000多種,家譜2000多種。

    就甲骨片而言,日本是收藏最多的國家,在流失海外的近3萬片甲骨片中,日本有近1萬3000片。

    就敦煌寶藏而言,敦煌遺書在中國國內僅存2萬件,只占全部的三成;藏於大英圖書館東方寫本部有1萬3700件;藏於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有6000件;藏於俄羅斯聖彼得堡亞洲民族研究所1萬2000件;藏於英國印度事務部圖書館近2000件。此外,日本、美國、瑞典、奧地利、韓國也均有敦煌文物收藏。

三個途徑 回流路卻依然漫長
    中國人想到祖先心血創製的無價之寶,現在為外國人所占有,當然心痛,當然想把他們弄回來。「中華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會」主任張永年,不久前曾做了有系統的說明,指出文物回流途徑有三,包括回購、捐贈和討還。殊途而不同歸,各有不同的困難。

    1.回購——比較常用的市場手段

    回購是目前比較常用的市場手段。因為文物在市場的自由流通過程中,可供選擇的機會更多,但有時也難以肯定它是以何種方式流失的,如果被人轉手,找到當事人查清文物流落過程也往往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

    同時,文物的天價和回購的資金不成比例,往往使回購半途夭折。

    另外,「專項基金」的資金來源主要靠社會募捐和企業捐款,但企業往往希望把通過其捐助回歸的文物藏於其企業內,這又成為一個新的矛盾。同時,社會募捐也總是成效不彰或難達目標。

    回購有一最成功的案例,是回購圓明園豬首銅像。豬首銅像是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城時流失海外的。

    2003年春天,文物專家從一位美國私人收藏家處尋訪到銅像,經過艱苦的談判,美國人最終同意轉讓給中方。澳門富商何鴻燊得知此消息後,2003年9月,他向「專項基金」捐款人民幣近700萬元,將豬首銅像購回。
 
 2.捐贈——需要有識之士的幫助

    捐贈首先需要的是文物持有者在思想上有不同於普通人的境界,畢竟任何一件文物都價格不菲。但現階段,真正有此善舉的有識之士依然為數甚少。但也有一些案例,譬如頤和園佛香閣銅窗,和萬壽山佛香閣西側銅亭寶雲閣流失的十扇銅窗,就是美國國際集團友邦保險公司創辦人斯達的基金會,於1993年從法國收藏家手中購得,並無償送還中國。

    3.討還——最難的回流方式

    討還是目前最難的文物回流方式,因為一旦要求他國歸還所藏中國文物,可能就會牽涉到很多遺留的歷史問題。討還的物件應主要針對戰爭中被搶掠的文物,尤其是壁畫、佛造像這類不可移動文物。比方說,《圓明園四十景圖詠》是乾隆年間的兩位宮廷畫師依據圓明園最美的40處實景繪製而成,是現存唯一能夠全面反映圓明園原貌的詩歌繪畫作品。在圓明園大劫中,它被法國上校杜潘搶走,後來在法國巴黎的國家圖書館保存至今。

效法猶太人,拚數十年也得要回
    不過,討還被掠奪文物,在國際上已有他國在進行。二次大戰時,納粹德國殘害猶太人,沒收了他們很多財寶。而被德軍攻陷的國家,很多博物館以及私人收藏的稀世之珍,都轉移到德國。但報應不爽,希特勒戰敗,1945年美、蘇軍隊在柏林會師,將德國博物館、美術館的藝術品,分別代為收存。戰後,美國把他們的那一部分還給了西德政府,蘇聯則把他們的那一部分運回了聖彼得堡。

    猶太人向德國「討債」,一方面鍥而不捨地追緝納粹戰犯,一方面也要追回他們被侵占的財物。這又牽扯出以德、俄為主的國家,戰時掠奪他國藝術品的歸還問題。歷經數十寒暑,在冷戰結束之後,此事漸有眉目。

    1998年12月初,全球44個國家和13個非政府組織的代表,在美國首都華盛頓開了四天的「戰時掠奪藝術品處理會議」,與會各國同意,應把這些年以戰爭手段取得的藝術品歸還原主。這項決議沒有法律的約束力,但卻是一項強烈的道德承諾。

    事在人為,中國人爭取文物回流,還要繼續努力。

資料來源:http://www.gvm.com.tw/theme/inpage_cover.asp?ser=1282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