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文創產業,沒有可以單獨存在台灣社會的。唯有理解台灣總體狀況,才知道文創該怎麼走。
以下新聞是今天中時特稿,貌似跟文創無關。不過我們曾經做過:
【文化創意產業的勞動世界】 工資、工時等初步回顧
http://blog.pixnet.net/ccindustry/post/2893872

其實台灣製造業相當慘澹經營。原因可能在於西進,留下來的都要高相當技術,老實說,什麼勞力流動化,世界是平的,對資本而言,或是一些技術管理人可以,但是基層勞工,相對對岸工資如此高昂,家人都在台灣,怎麼流動?自然薪資長期停滯或是失業。
西進或許對資本家找到天堂,可以不用產業升級,但是犧牲的是什麼,先別說老闆在對岸可能漸漸被痛宰(諸如優惠漸漸減少),光台灣本地因此失業或勞動條件嚴苛化,就很大犧牲。

不過文中大量引用中經院吳研究員意見,似乎也沒有什麼未來出路的特殊之處,大概就是不斷呼籲﹔看到評論南韓失業率將低,是因為所謂非典雇用(臨時勞力),並任認為對方灌水。
不過台灣何嘗不是?包括所謂未來文創也將面對的,大量的短期外包,約聘,非典就業等,失業率的資訊是否足夠呈現琳瑯滿目的現實?

============
2007.03.11

十年來 台灣製造業幾乎沒調薪

彭漣漪/專題報導

薪資成長趨緩,已成全球趨勢,只是台灣落底速度,比多數亞洲國家更快。主計處日前公布去年全年的薪資調查,以製造業薪資做比較,去除物價因素,台灣實質平均薪資成長幅度只有一%,比起十年前四%差很多。

亞洲其他國家的統計數字尚未出爐,但一般預料,南韓和新加坡實質平均薪資成長率應可維持在四、五%左右,比起十年前的六、七%表現也是趨緩,但比台灣好太多。

「新加坡、南韓這些國家經濟成長快速,企業自然有能力承受高幅度的薪資調整。」台塑總管理處人事組組長林振天說,台灣由於未來經濟成長能見度不高,企業調薪都趨向保守。

低檔盤旋 不如亞洲小龍

根據主計處最新薪資調查,拜消費者物價指數「成長低迷」之賜,扣除物價上漲因素之後,去年實質平均薪資終於由負轉正,為四二三七八元,比前一年多二二二元,約可買兩個剛漲過價的麥當勞大麥克套餐。而在十年前,實質薪資增加的金額,約可以買到九個大麥克套餐。

台灣實質薪資成長力道遠不如亞洲其他小龍。以各國製造業二○○五年數字做比較,南韓實質薪資成長率是五%,新加坡是四%,而在十年前,南韓享有高達七%的成長率,新加坡是六%;台灣十年來則從四%一路掉,十年來有一半的時間成長率不到一%,甚至出現負成長。

至於高度開發國家如美國,則因為經濟成長趨緩,實質平均薪資早已陷入零成長。十年前,美國製造業的實質薪資是十四美元(時薪),到二○○五年,實薪還是只有十四.六美元,幾乎沒動。日本實質平均薪資也在低檔盤旋,除了在一九九六年、二○○三年成長三%、二○○四年成長二%之外,很多時候都處於零成長狀態。

勞力廉價 中印拉住成長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吳惠林表示,拉高角度來看,薪資成長趨緩,是必然的現象,世界各國皆然。兩個重要原因:第一,世界資源有限,人類發展已碰到「成長的極限」,很難再高速成長;第二,大陸、印度等新興國家勞力大量投入市場,供應大增,拉住薪資成長力道。

不過,主計處提醒,國際數字比較有許多陷阱,需特別注意。主計處第三局科長黃于玲指出,各國國情不同,計算方式、定義也不完全相同,不能只用絕對數值來做判斷。

例如,南韓薪資成長快速,有部分原因是發生金融風暴之後,南韓許多企業大量增加臨時雇用等「非典型就業」人力,而這部分人的薪資並未加入國家統計;而在日本,小型企業的員工薪資,也並未加入統計。

但不容忽視的是,台灣薪資成長落底速度過快,吳惠林形容,薪資成長率之低可說是「直追高度開發國家」。當亞洲其他國家還享有六、七%以上的經濟成長率,台灣已在四%徘徊多年,企業沒多賺錢,難怪很難給員工加薪。

強者愈強 淘汰只會加劇

強者愈強,是當前經濟競爭的殘酷遊戲規則,能快速成長的國家,將獲得更多未來成長能量。「在變平的世界中,弱勢得不到各種障礙的保護,但贏者快速佔有大部分的市場。」台灣智庫董事長陳博志表示,贏者數量在減少,大家也努力在爭奪贏者地位,因此,淘汰只會加劇。

從全球經濟大局來看,通貨膨脹趨緩,助長薪資低成長趨勢。中央研究員研究員吳中書表示,過去例如石油危機造成的全球通膨現象已很難發生,物價趨於穩定,薪資調整幅度自然不會高。

未來低薪資成長時代來臨,薪水族恐怕只好樂觀因應。吳中書指出,各國貿易條件都在惡化,企業利潤受到擠壓,可調薪的幅度自然受到影響,員工不宜一味要求加薪,否則形同「殺雞取卵」,企業要是關門,連工作都丟了。

薪水族要擺脫「什麼都漲,就是薪水不漲」的困境,唯一辦法,可能如吳中書所言:「薪資要增加,唯有拉高經濟成長率。」只有廠商能多賺到錢,才有能力犒賞員工。至於如何拉高經濟成長率,那就得靠企業、人民及政府一起來想辦法。

當世界是平的,長期而言,一切生產要素的價格會趨向均等:薪資會被拉平,人員會自由來去,製造會追逐成本更低的地點。除了土地不能搬遷,其他都可能流動。

當世界資源是有限的,長期而言,新興人口暴增,包括工作的人口及使用資源但不創造資源的人口,將使全球的平均薪資走低,有限資源能產出的食物不足分配,過於大量的工商產品則使環境無法負荷。

這兩大潮流交匯形成的「死亡交叉點」,就是「成長的極限」。中經院研究員吳惠林最近重看羅馬俱樂部出版的《成長的極限》一書,他發現全球資源耗損的速度,比這本書預言的還要快,不禁憂心起來。

這是整個外在大環境的嚴肅問題。然而,在台灣關起門來鬥狠的政治人物,眼光總是朝內,他們看不到、也不關心這股世界大潮流的走向。台灣企業家和人民,卻必須承受這樣的內憂與外患。

全球薪資成長趨緩,台灣加速落底,十年來實質薪資成長率則從四%一路掉,其中有一半的時間成長率不到一%,甚至有負成長。對照之下,新加坡與南韓以高速的經濟成長力抗薪資成長趨緩的大潮,每年還能維持四、五%的實質薪資成長。

所以,不是不能也,是不為也。責任,從政府、企業到人民,都要擔負一些;其中,政府要多擔待,因為某種程度而言,需要整體性的策略想法,不能完全任由有活力和彈性的優秀企業亂軍打仗。

往未來看,台灣需要可落實的願景,可以激起民間的想像、熱情和希望,而不是朝令夕改、琳瑯滿目的政策,令人分不清楚是口號還是指南針。

未來不必然悲觀,中研院研究員吳中書預測,台灣經濟成長率未來幾年將在四至五%之間徘徊。由於目前台股、房地產等先行指標加溫中,五年內,台灣的實質薪資成長率可以回到二、三%左右,就看整體信心夠不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