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主計處網站掛了,今天又上去看看。對於社會趨勢的探討,我們之前比較是在大趨勢方向上,事實上引述日本的規劃與例子,與台灣又不同。回頭去看我們繳稅單位給我的每年、或是間隔一段時間的社會性調查,就看到更強的佐證。我把提要分析下載來看看,想要根據幾個趨勢來談一下:

1. 未婚率,按照年齡分類。我就比較1983年與2003年這二十年來比(剛好是表一最開始與最末兩列):平均值略為上升,大方向還是穩定在30%以下,現在因為無資料,所以無法判斷是否超過3成。另外,在年齡來看,第一個最大趨勢,就是階梯型下降,而且每5年剛好是一個間隔,在1983年,注意25歲是一個很強的分水嶺,意味女性(或社會觀念)認為自己該什麼時候出嫁,過30歲,跌幅剩下不到1/3。而到了2003年,25歲這個關卡已經減緩下降趨勢,往後每5年的間隔,是以1/2的趨勢下降,跟1983年猛跌方式不同,2003年趨勢更類似階梯。

2. 初婚年齡,這一點看第三頁的表三更有意義,當教育程度與初婚率一combine,更看到教育程度越高,越容易結婚。這一點,可能因為越晚拿到最高學歷有關﹔另,婚前有無工作者,也是重要影響關鍵,跨學歷的看,無論高低,婚前無工作者,更容易早嫁。

3. 生育子女數。這一點可以看第四頁表五,我認為看平均生育女子數更有意義,先看以「教育程度」為軸,教育程度越高,越傾向生少﹔另外再配合年度去看,1983年以來,注意:國中教育程度以下這,生的越來越少,高中職者越生越多,大專以上者1988年以來下滑。

4. 婚前/目前工作比率:見諸第九頁表八,光看總體,就可以看到,歷年女性婚前工作比例都超過一半,惟婚後仍保有工作者,持續上升,2003年以破半。意味婚姻與女性職場觀已經漸漸改變,亦可能一個原因:經濟條件可能越來越不佳,迫使女性工作。

其實主計處發表的資訊還有很多,不一一細表了。從結婚,這個東方相當重視的關卡來看,默默的產生了某些板塊性的位移。
考慮婚姻,學歷與年紀是相當重要的因素,反而工作不是,意思是:工作對比上婚姻,可以因此犧牲,因為有家庭生活可以進入。但相對而言,當學歷尚未完成,並且還有機會經營時,反而會延緩進入婚姻,並且,當獲得相當學歷地位後,反而會影響到她進入婚姻的考量條件,當然不是單純說,學歷越高者越不容易進入婚姻,而是說,學歷越高、籌碼越多、可能性也越高,因此婚姻,可能是她人生道路的選擇之一,相對的,如果很早就接觸婚姻生活,諸如一成年就結婚,或是還在中學時期就結婚者,婚姻較不是一個選項,反而會決定往後人生。
其他關於初婚年齡的下跌趨勢,我也注意到板塊位移的趨勢。「跌幅」,其實也暗示著某些意義,當猛跌轉型到階梯型的下跌,我的觀察是,過去可能有「婚姻紅線」(red line,不是月下老人的紅線拉),但是現在,年紀上比較像是「交流道」,每一個年紀層、或是每一歲,都是女性選擇上婚姻高速公路的機會。

詳細資料,我把它製程PDF(似乎檔案如此較小),我們儲存在網路上:
http://www.badongo.com/file/2590550


原檔案來源為: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統計提要分析

http://www.dgbas.gov.tw/public/Attachment/4121511595371.doc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