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想關於庶民的美學,還有很多東西可以討論。以下是今天中時的社論,某位博士後研究的朋友,到故宮參觀,對在地的喧嘩十分不耐。
如果靠觀光,光是藝術欣賞者無法支撐,這一點各個博物館都知道,像故宮,算是花了很多錢在行銷與異業結合。那以下的事件,突顯兩個層次:
1.庶民美學與菜市場:如果全民參與,就是吵吵鬧鬧,跟參加競選造勢一樣,那這樣的庶民美學好嗎?注意我們說過的塗銷,連台灣人的悲情都可以塗銷,故宮文化產業算啥?
2.文創大閱兵:我們以為,把美學落入基本教育裡面,就可以推廣美學﹔事實上在學校已經這麼做了,每逢長假,學生總會有個寒假作業,要去博物館參觀,說白了就是被強迫去交作業的,去也沒看什麼,少女們擠在一起聊天討論等一下去哪玩,早早逛過一遍寫個心得就可交差。美學與歷史與她們無關,老師跟學校也可向上級交差:我們有美學教育。不過這是美學灌食。

那至於下面的世俗淹沒,看的出來林博士的精英之尊,對消費文化與庶民參與的吵鬧,十分不安,他的分析嚴格說祇是自己的情感抒發而已,並非真的探討博物館問題﹔前兩天看到義大利某教堂,裡面就收藏達文西的最後晚餐,每天只開放1000名旅客觀光,還要站在三公尺以外,這就是博物館的管制方法,以免已經脆弱的原作在受到打擊。林博士應該多討論動線設計,現場解說,誘發庶民去接觸被封在後山的寶物,而不是表現他的不耐。

===========
中國時報 2007.02.23 
 
故宮,被世俗淹沒

林淑娟/北市(博士後研究)

    日前筆者參觀故宮再啟的展覽,只見萬頭鑽動,成群雀躍的少年男女,或家庭出遊扶老攜幼。心中不禁有些感動,文化要走入民間了嗎?故宮的努力成功嗎?但人進了本館,知道答案是否定的。喧鬧吵雜的環境,熱鬧出遊的氣氛瀰漫了整個博物館。想靜靜的參觀或是低聲的談話幾乎是不可能的,和其展覽規劃所意欲之細緻恢宏悠遠成了極大的反差。

    從有限的接觸來看,博物院的館員應當也是不贊同這樣喧嚷的參觀方式的。但可惜的是,我沒有看見希望改善這一點的嘗試。也許基層館員是希望做些什麼的。但任何行動不是他們能決定的。而一個似乎是負責展示現場的「高層」人員(很可惜我沒有特別注意他的頭銜及名字)對我的意見的回答卻反而是,「羅浮宮也是這樣的」以及「我們不能動用警察權」。羅浮宮當然不是這樣的,這和警察權也完全沒有關係。這令人錯愕的回答,反映的究竟是身負著責任和權力的文化工作者什麼樣的心態和哲學?

    這次活動,最後是否會演變成一個只注重業績的消費文化「精品」插曲?「故宮再啟」也許並沒讓民間近距離的接觸文化遺產,讓世俗發生較深層深刻的幽微變化。而是故宮博物院反映了民間,是世俗改變了故宮博物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