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zen

(貼篇舊文,這個系列我應不同刊物之邀,寫了好幾篇.但結果邀這篇的刊物最後竟然沒登也沒說,當然也收不到稿費拉.想說裡面有些數據還是可參考的,既然沒人登了就貼上然給大家瞧瞧)

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

2006年7月28日到31日,在廈門國際會議展覽中心舉辦了「第一屆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交易會(交易會是大陸指稱書展的說法)」,大受好評。台版圖書首度大規模登陸大陸書業活動現場銷售(包含政府出版品),面對零售讀者,吸引兩岸學術機構、大學圖書館採購,三天活動結束,台版書賣出200萬人民幣(800餘萬新台幣),無論版權交易或圖書訂購/買賣,都交出亮眼成績。

於是,今年移師臺灣,並確定往後一年大陸、一年臺灣的兩岸合作舉辦模式。2006年9月20日到24日,在台北世貿二館舉辦了「第二屆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以「書香兩岸‧情繫中華」為主題,期盼「兩岸閱讀零時差,合作發展全世界」。

今年應邀來與會的兩岸出版社總數將近五百家,大陸方面則組成三百人的參訪團,其中包括出版社編輯、圖書館採購、版權業者代表,及20餘家大陸媒體記者,由中國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于永湛率領,帶來十萬種、百萬冊各式圖書在會場展示銷售,為歷來兩岸圖書交流規模最大的一次。

此次交易會除了延續前一次的版權交易、書籍現場銷售與代訂外,在主題館專區,展示了大陸方面近年來重要的出版品,像是《四庫全書》(1148冊)、《永樂大典》(已出版163冊)、《中華再造善本》(乃大規模複製善本古籍出版計畫,預計出版9212冊)等線裝書;台灣方面則由誠品、金石堂、博客來網路書店、上海書店票選出兩岸十大作家與十大好書。另外此次大會還邀請兩岸知名作家如灣灣、李家同、九把刀、王文華、嚴歌苓等舉辦簽書會、座談會,和消費者面對面接觸交流。

海峽兩岸圖書交流與發展高峰論壇-海峽兩岸的出版現況與未來

近年來,兩岸圖書採購、版權貿易日漸熱絡。根據「廈門對外圖書交流中心」統計,2003年台版書到大陸採購總額約1200萬新台幣,2004年約1600萬,2005年因首次舉辦的兩岸書展交易會採購總合更高達2400萬,今年則可望突破4000萬。至於大陸圖書來台也從2003年的1200萬,2004年的4800萬,到2005年的6800萬,今年則預計將會破億。

面對兩岸閱讀人口對彼此圖書需求的不斷擴大,兩岸圖書業者,勢必加緊腳步,建立合作機制,破除兩岸圖書交流的障礙,建立起一套共同平台,提供兩岸專業人士和一般讀者日益增加的需求。

有鑑於此,海峽兩岸圖書交易除了書展活動外,大會還有由「海峽兩岸圖書交流與發展高峰論壇」舉辦邀請兩岸圖書出版業專業人士,針對兩岸圖書現況交流發展與未來,進行六場專題演講。

海峽兩岸圖書出版概況與現狀:林載爵 v. s. 張福海

2006年臺灣出版概況與現象:林載爵

聯經出版公司發行人林載爵在<2006年臺灣出版概況與現象>中指出,臺灣自2002年以來,消費成長率低於經濟成長率,內需市場規模不斷縮小,衝擊汽車、金融、百貨等產業,當然也包括出版業在內。在需求減少而出版量的狀況下,退書率日高,出版業面臨嚴重衝擊。

然而,臺灣的出版量卻日漸增加。從1988年破萬種開始,一路攀升。1990年17000種;1992年21000種;1994年30000種;2001年40000種;2005年出版量則高達46800種。雖然這46800種圖書有半數(約22000種)為不進零售通路的特定出版品(如教科書、參考書、政府出版品等等),且多集中在1300家每年平均出版四種以上圖書之出版社,主要書籍類型為文學語言,但出版總量還是過高。

2006年上半年銷售業績較去年同期下滑20~30%。顯示出版總量過大,市場無力消化。林載爵認為最合適的出版規模,是擁有4842萬人出版34279種新書的南韓(以2004年出版數據為基準)。

林載爵還指出,自2004年以來,在《哈利波特》、《達文西密碼》等暢銷小說的帶動下,臺灣閱讀市場的小說閱讀逐漸成熟。像今年以來,出版了《風之影》、《歷史學家》、《四的法則》等書,都是大部頭的熱門商品足以反應小說閱讀市場的成熟。

面對日益嚴苛的出版環境,林載爵樂觀的認為,臺灣出版市場產銷機制成熟,市場圖書五花八門,日趨分眾多元化。臺灣有82%是20人以下中小型出版社,其特點是靈活權變,轉型容易。出版者若能加強書籍企劃和編輯能力,廣泛從網路、部落格等新媒體挖掘新手,將編輯定位為圖書製作人,尋找具創意與活力的企劃編輯,相信可以創造新型態、多元豐富的優質圖書,未來仍大有可為。

2006年大陸出版概況與現象:張福海

大陸參訪團副團長張福海則在<2006年大陸圖書出版概況與現象>中指出,大陸出版概況在整體環境平穩、出版政策法規積極開放、總體出版平穩上升,但局部變化(市場化出版增加、計畫性出版持平微降)的概況下,持續穩定的成長。

整體環境平穩方面,2005年大陸GDP較2004年成長9.9%,城市人均收入1萬元人民幣、鄉村人均收入3000人民幣。未來總體經濟平穩看漲。

各項出版法規朝積極開放邁進,像出版管理規定方面「發行平等」(國營民營發行地位平等);制定並頒布了「外商投資書報攤管理辦法」、開放非國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包括印刷發行新聞出版印刷發行),落實「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對於大陸出版的未來有積極正面的影響。

總體出版平穩上升,在出版領域2005年全大陸有573家出版社,出版書籍22種(新書12萬種、重印10種),總印數達64億人民幣(較2004年上漲0.8%),總定價達632億人民幣(較2004年上漲0.6%),雖低於中國大陸GDP成長,但還是有所成長。在發行方面,總銷1200億人民幣(上漲7.7%),張福海表示發行數據方面的統計較多缺失,但仍具參考價值。在庫存方面,有42億冊(上漲2%),總價約482億元圖書庫存。

局部變化方面,在出版來看,市場性出版的一般書、大專教科書、職業教育(成長幅度最大)類書籍都有穩定上漲(雖然一般性圖書銷售較為不理想),2005年新書總量在17萬種(新書11萬種、重印6萬種),計畫性出版中,中學課本維持穩定,小學課本略微下滑,約佔5萬種。在發行方面,純銷售持平,不過發行環境逐漸優化,配送系統、連鎖書店與專業書店逐漸成熟。在進出口方面,出口達114萬種、514萬冊、2090萬美元,大於進口的55萬種、403萬冊、4196萬美元(進口書總量少但總價高是因為進口圖書平均單價遠高於大陸圖書)。版權交易方面,引進9382種,輸出1434種(臺灣引進大陸1038種,大陸引進台灣638種),仍為仰賴輸入的出版後進國。

至於大陸出版現象,張福海指出,叫好書不一定叫座,讀者喜歡的書(前三名:小說文學、休閒旅遊、傳記)和實際銷售最好的書籍(英語學習)之間有落差。因為絕大多數大陸讀者(66.4%)因工作學習需要而購書。出版社的規模與出版數量成正比,前十大出版社出版3000種/年,前二十大出版2000種/年,前五十大出版1000種/年。大者恆大,並且有品牌化的趨勢,也就是越大的出版社圖書銷售成績越好。雖說各類型書籍市場品牌集中度仍低,但在語言、科技類圖書,已經呈現中度的集中現象。另外,大陸出版市場自2003年起已進入暢銷書時代,暢銷書(5%的書種佔50%的銷售額)佔銷售比率日。張福海分析,這是因為出版社品牌經營成功,再加上出版和其他如網路影視等媒體的文化雜交互動下所創造的新興現象。

兩岸圖書出版的未來:莫昭平 v. s. 胡守文

從台灣市場看圖書出版的未來:莫昭平

時報總經理莫昭平在<從台灣市場看圖書出版的未來>指出,數位電子出版在這一兩年將逐漸成熟,出版選題、出版形式、圖書發行、圖書通路上都將有很大的變革。

為因應數位出版的捲土重來,出版人在未來,在出版選題必須兼顧全球化/本土化。出版人必須關切目標讀者需求,落實經營小批量分眾多元市場,有效引進外資(例如城邦引進Tom.com)、業外資金(例如誠品引入電子產業支持)、甚至上市上櫃(例如時報),走向集團化、專業化。

由於選題和出版模式的改變,在未來出版市場上,將會經歷新一波的出版擴大與萎縮,兩岸出版人若能夠增加交流合作,整合資源、共同操作,才能開創華文市場新契機。

市場改造 產業化提升-大陸出版業的當下與未來:胡守文

中國青年出版總社副社長胡守文在<市場改造 產業化提升-大陸出版業的當下與未來>中指出,近年來,大陸出版社走向自負盈虧後,不斷成長躍進,造成書業過熱,集團化與轉型(出版社變為文化企業),使原本是文化目的手段的經濟凌駕文化,出版社在市場型態的選擇和市場姿態的選擇上(筆者按:論者說所指就是出版社的市場定位),出現極大的轉變,給大陸書業埋下了隱憂。

例如,大陸出版圈逐漸與文人圈和書齋疏離;出版的書卷氣日漸下降,市井氣、大眾化、平民化、娛樂色彩漸濃;人人都在追問下一步、下一個、下一代;出版人追逐市場效果勝過了文化效果。面對這場閱讀革命,出版人需要智慧型出版(出版專業化)取代傳統經驗型出版,內容產業的經營應該打破新舊媒體的區分,建立新的互動模式,了解分眾、解碼市場、了解市場,開創華文出版新局,讓華文出版走出世界,方能因應新一波的出版變局。

兩岸圖書出版合作的機會與發展:王榮文 v. s.張叔言

從臺灣看兩岸圖書出版的機會與發展:王榮文
遠流出版公司董事長王榮文<從臺灣看兩岸圖書出版的機會與發展>中指出,華文成為世界第二大語言乃是大勢所趨,全球華人更有絕佳機會以華文向世界傳遞中華文化。這責任,便落到兩岸出版人身上。

由於兩岸出版產業的特殊性,造成兩岸出版人的角色專業興趣不盡相同。然而,儘管有差異存在,圖書產業的合作仍不脫出版創作、出版製作、出版流通、出版閱聽四大面向。

韓國的「One Source, Multi-use」很值得兩岸華文出版人效法。兩岸合作出版的最大發展機會就是兩岸出版人共同選題,找到對的作者,為分眾市場做對的編輯製作包裝,分享資源技術,一起服務讀者,好走向國際舞台,使中華文化在國際舞台上的傳播更為順暢。

王榮文認為在尊重大陸對出版的謹慎態度前提下,為了兩岸出版人才、技術更有效益的交流與兩岸出版共同走向國際的企圖,大陸每年開放1000個書號、10個雜誌刊號給台灣出版人統合使用,讓臺灣出版人有機會在大陸練習完整的出版產銷體系經營(筆者不免試想,若真通過,在僧多粥少狀況下,該怎麼分配使用?或者最後仍都給大出版集團給整盤拿去?)。

兩岸書商台北論劍 中華文化四海揚瀾-海峽兩岸書業合作前景:張叔言

廈門對外圖書交流中心總經理張叔言(<兩岸書商台北論劍 中華文化四海揚瀾-海峽兩岸書業合作前景>)認為,充分發揮「交易會」平台作用,將有效加速海峽兩岸書業攜手合作,必將給華文出版帶來巨大商機,共創華文市場輝煌前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