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zen大的新聞台,zen大新增一篇文章。就是專談出版業的,也把我們最近針對出版的一些事情,做了系統性的整理。
台灣的出版業問題可能在於,不只在數量上的大者恆大,更在心態上的大者,不過這也頗符合台灣趕流行的集體心理,凡事先找有名的人。
品牌,就是一種活用有名的工具。但是台灣對品牌的追求,只限於名氣本身,幾個目前檯面人物,獲得了名,卻並未把產業推向另一個高峰,反而就畫地自限了,實在可惜。事實上品牌對產品最基本的意義,應該是促使自己對品質的追求,因為品質降低,就是砸自己的招牌。
關於數字的算法,我想zen大已經交代很清楚,台灣的優勢在於:像南韓出版品再好,也只能以內需為主,但是台灣好就好在用中文,簡繁體老實說問題不大。
另外關於租書店,這些都是一般出版人很少看到的,也可能刻意忽略﹔不過,這卻是一個體現社會活力很好的角度,不說別的,老實說過去對漫畫,也是充滿歧視,是後來產值與諸如迷的努力,才開創一片天。台灣,如果開始思考B級書,提升品質與製作,在庶民與大眾文化上,可能開啟新的視野。
不過立即想到的,是金庸。矛盾的是,金庸其實在租書店也找的到,是暢銷作品﹔但是如果把精英與庶民文化切開,金庸卻也是精英者所認可的文本,甚至大力推銷(暢銷可能是她們願意推銷金庸的原因),甚還有所謂金學﹔當然,這可能跟遠流代理有關,拿其他一些言情小說都看不到這種待遇。足見,所謂認可與精英在象徵上的權威。
如果從B級書看來,所謂台灣人不讀書,只是不獨特殊精英偏好的書,也就因為庶民B級書,沒有匯聚成一個潮流或是群體,像動漫族被認知到,於是還屬於散居型態。

================

從社會發達程度看台灣出版總量過高問題
 2007-02-18 20:31:43


文/zen

台灣檯面上的文化精英/出版領袖每論到出版,總愛標舉一年出版四萬本書。一來自傲台灣出版蓬勃,社會多元分化;一方面卻又以此為台灣出版大崩壞之元兇。

對此議論,我長年倡言反對,但人微言輕,說儘管說,但卻沒人理睬。過去我從幾方面駁斥過ㄧ年出版四萬本書並不多。

一、出版社總量。台彎約有五六百家主要出版社,其他多為個人/財團法人/政府單位/學校機關所附設之出版部門,並不以營利為目的,一年或出版不到十本書,但數量龐大,約有千家)。

二、基本出版類型量。筆者以為一個國家越成熟多元,所需要的出版類型量就越多。例如台灣是全球電腦大國,因此電腦工具書之出版數量遠比歐美日其他國家比例高,但當文化精英偏窄的認為讀書就等於讀能夠文以載道之書時,自然忽略了像電腦書這種工具書所佔去的龐大市場。還有

三、台灣的特殊社會文化地位。曾受中國美國日本等強國殖民影響,導致對於文化接收的幅度大,翻譯出版範圍廣,亟需與國際接軌,書稿來源豐富(例如中美日三國經典,台灣出版界皆不可偏廢的出版了不少)。另外,台灣做為補教填鴨考試大國所延伸的特殊出版類型也是,考試補習風氣強盛,讓參考書/教科書出版現象活絡,也佔據ㄧ定數量的出版佔比,這在歐美非填鴨考試國家是相對薄弱的出版領域;另外當然還有租書店武俠/言情小說/漫畫的高出版量也是被文化精英詮釋出版現象時所忽略的

對於檯面上論點常以人口數除以出版量,我有不同的見解。若以數量論,那是否人口不到兩千三百萬的國家,都不用搞出版了?再者,由於網路發達,布洛格寫作與網路書店興起之故,雖消費繁體字書之主要市場在台灣沒錯,但有六百萬華人的香港(香港中文書店中之圖書絕大多數均來自台灣,但台灣仍有許多出版社/經銷商無意經營此市場)和擁有三千萬海外華人的全球(以筆者過去在網路書店的經驗,海外華人透過網路購書是一塊仍可開發的龐大市場,原因海外華人經濟狀況好,即便外文能力再好閱讀母語創作之需要仍不可少),也都成為繁體出版的母群體,若再加上大陸文化菁英,繁體書的閱讀人口母體應該在六千萬而非兩千三百萬。

雖然母體分散,但透過網路與配送科技的改良,已經不再像過去般困難。因此,繁體書市場仍然大有可為,至少比內需市場就只有四千七百萬的南韓(台灣文化精英最愛拿之比較的市場)大得多,也只有日本市場的ㄧ半。

至於文化精英還很愛談的ㄧ個問題-不讀書,我以為除了出版界,大概沒有哪種領域的業者會把業績不好歸咎於消費者不使用商品而不致力於開發能夠吸引消費者之商品。

近年來網路閱讀興起,紙本閱讀沒落肯定會削弱某些類型的出版力道,但這是時代變遷之勢所必然,也是每個社會都會有的問題,即便如歐美日等出版大國擁有令人欽羨的高閱讀佔比,也是其出版人乃至相關單位攜手努力所創造的,生產者還老是以不讀書做為不消費的理由甚為可悲,讀者不是不讀書,可能只是不買書,不讀書和不買書之間還有一大段距離,畢竟台灣租書店密度之高,而租書店之業績之好,也都是愛讀書的証明。無奈文化精英是看不到那些大眾文化竄流的力道。

在此,筆者又擬提出第四種解釋,那就是社會發展程度,當一個國家的發展程度越高,文化娛樂消費費用越高,對於出版品的購買費用支出佔比越高,再加上社會多元分化,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特殊閱讀興趣/喜好,導致分眾市場多元化,因而該社會所需的基本出版品數量升高。

舉例來說,台灣作為已開發國家,對於文學、趨勢觀察、商業、生活風格(這是近年來相當興旺的文類,由於從解嚴開放後再加上台灣經濟起飛,人民尋思娛樂休閒生活的提升,讓出版不再只是文學閱讀,有各種各樣新奇古怪的好玩有趣的東西都可以出版)、各類學習、學術出版的需求日盛,也都會墊高基本出版量。以學術出版為例,台灣雖僅有兩千三百萬人,但高等教育中科系眾多,每科系均有其教科書、經典最新重要作品之出版除本土之外還有大量翻譯(相反的歐美日等國便少翻譯出版台灣或其他第三世界國家的學術出版品/教科書)。

由於台灣是文化後進國,再加上文化代工心態,因此各類圖書直接引進經典翻譯不少,以及近年來本土創作亟思出頭,還有坊間普羅大眾所需的B級出版品,大陸圖書引進成本相對低廉,台灣社會特殊文化現象(補習->參考/升學考試用書;電腦大國->電腦工具書;租書店->武俠/言情/漫畫)等諸多現象匯流,使出版總量高居不下,這時乃台灣人民追求文化精神生活的展現,並非出版大崩壞之前兆。

出版界該做的是降低劣質B級書(例如直接在大陸地區籌組工作室,製作三本抄ㄧ本的B級文稿),提升現有B級書文稿素質、滿足消費者需求,放下台北觀點的文化菁英心態,翻譯書的確能有二十萬冊的暢銷市場,但很可能反應的是都會需求。閱讀的城鄉差異,階級品味差異在台灣出版界仍是個有待檢討的議題。

以家妹為例,他所熱衷閱讀的小說類型,是檯面上文化精英所視為不入流甚至不看入眼裡的租書店小說,然而這個市場有多大,相信文化精英也不(想)了解。

如何深入剖析出版分眾市場,多了解俗民普羅大眾閱讀傾向,而不是只看著少數一級出版社出版的翻譯書/中文創作,以偏概全的認為這就是全台灣的出版狀況,或許才能夠更深切的掌握台灣出版現況以及未來走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