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報上漢館長又投書了,針對文化部設置的議題提出意見,同時也提到了2天前朱宗慶校長對文化部期待的文章,一併附上。

有趣的是,漢館長的觀點跟一般人不一樣,他認為文建會因為是行政院的幕僚機關,所以改制為文化部反而是降格,而一般聽的到的意見,文化部反而是升格:有更多預算、人力與業務。同時漢館長也提出,「你可以問國防部政工人員的文化業務嗎? 」

文化部設置問題,其實跟文創也有很大關連,因為數年前文化部設置裡面,文創產業的政策拓展,也是核心業務之一,如果沒有太多意外的話,雖然觀光局並未整併進入文化部,但未來媒體事務將會整併進入文化部,所以基本上文化+創意的趨勢應該不會變,至於怎麼「產業」,至少在改制上看不出來,如果看漢館長的意見:「我向來認為文建會的功能未曾發揮,因為政府不曾為文建會設計出適當的機制,目前各部會幾乎漠視文建會的存在,文建會失掉了為國家制訂政策的地位,也無法監督各部會的文化性作業成效,其功能只好向實務移動。」如果未來文化部還是這樣的狀況,那其實....至少29個文化部是不會存在的。

至於漢館長提出的經建會、經發會概念,如果從文創角度去思考,經建會作為一個產業播畫與管考機關,文建會乃至於文化部,可以兼負起這個責任嗎?如果只是「文化要多一點補助」,那其實似乎不太是產業發展的方式,但更具體的文創「產業發展」策略,挑戰2008過去了、馬政府喊文化治國過去了、文創計畫二代也早就進入了、文建會那邊也成立辦公室、未來要成立文創院等等....你有聽到什麼很擲地有聲的規劃嗎?光導入一些企業家,就可以發展產業嗎?

===
行政院頭銜沒了 文化部降格
 
【聯合報╱漢寶德/世界宗教博物館榮譽館長(台北市)】 2011.01.13 03:03 am
 
 
文化界期待文建會改制為文化部已經很久了,可是朱宗慶校長在貴報發表的高論,對於文化部的期待顯然與一般人略有不同,在此稍抒己見。

我認為,文化是整個政府事務,不能把它限縮在一個部裏。我一直覺得文建會應該等同於經建會;文建會改制文化部,我認為是降格了。

至此,先要分析政府與文化間的關係。

我國在傳統上,認為政府對文化負有責任,所以歷次總統大選,候選人都以文化總統為標榜。只是一旦當選,文化就被淡忘,因為文化實在太難捉摸了。

當我們感到文化衰微時,期待於政府者是全面的,並不限於文化的附加價值,甚至涉及價值觀的建立與肯定。為此,每一部會都應有文化的思維與內涵。由誰來為政府突破政治的迷霧,思考文化發展的方向,進而發展為具體的政策呢?

顯然,必須有像當年的經發會,在領導人指揮下,把發展的力量貫徹到政府各部會去,文建會原本應該就是這樣的角色。

另一個層次是自下而上的。文化界,尤其是藝文界,對文化的看法就完全不同了。他們認為文化是超政治的,政府應該在文化上多編預算,設立推動文化機構。

換言之,想到的都是很具體的事務。這類事務,在過去是教育部等部會在推動的,但大家不滿意。終於盼到文建會,可是文建會是行政院的幕僚單位,做不了實務,就呼籲改制為文化部。我向來認為文建會的功能未曾發揮,因為政府不曾為文建會設計出適當的機制,目前各部會幾乎漠視文建會的存在,文建會失掉了為國家制訂政策的地位,也無法監督各部會的文化性作業成效,其功能只好向實務移動。

可以想像文化部成立後,會把文化相關的業務集中,但在基本性質上不會有什麼改變,只是期待經費充裕些而已。要以「部的高度」來管其他部的閒事,恐怕是不可能了。因為失掉了行政院的頭銜,以什麼身分去過問他人的事呢?比如說,你可以問國防部政工人員的文化業務嗎?

【2011/01/13 聯合報】
 

====

朱宗慶:廿九個文化部
 
【聯合報╱朱宗慶】 2011.01.11 02:53 am
 
 
建國百年,新年的開始,同時也進入新的行政院組織法開始實施的倒數計時。

去年初,立法院三讀通過行政院組織再造四法,未來行政院各部會將由現行的卅七個改為廿九個,並從民國一○一年一月一日起施行,而文建會將升格為文化部。政府組織改造的意義在於透過部會權責分工的調整,達到資源有效整合,提供民眾更好的服務,進而強化國家競爭力。

文化部這個名稱在政府組織再造的探討中,出現過不同版本,包括「文化體育部」、「文化觀光部」到最後以「文化部」定案。可看出其涵括之廣,因為文化是全民的事務,是生活方式的總和,本來就和各行各界息息相關,若與某一領域結合,反而限縮文化的可能性。

文化部誕生前,目前係由文建會掌理全國文化政策事務。從卅年前成立初期每年二億預算規模,現在成長到約一百億,被賦予的任務和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與多元,但遇有政策協調的大委員會,各部會派出與會人員層級的代表性,不得不令人擔心文建會是個弱勢部會。

法國密特朗總統任內的文化部長賈克朗曾說,法國有「四十四個文化部」,揭示了文化不僅是文化部的責任,法國其他政府部門都必須有文化的思維和敏感度。文建會盛治仁主委呼應這個說法,也期盼未來台灣有廿九個文化部,對文化政策有跨部門的參與和支持。試想將來我們的文化部如果得以扮演像經建會的角色,成為整合部會資源,策劃國家文化藝術發展走向的火車頭,將可讓我們的下個世代有個具特色與內涵的台灣。

這次建國百年的慶祝活動,用文化定調,籌備之初,即以文建會為主要規畫單位,整合與協調政府和民間資源。盛主委在總統、副總統、行政院、立法院長面前調度政府各部門,頗有「廿九個文化部」的態勢,文化似乎已不僅是文建會的責任,同時是政府各部會、地方政府、企業界、藝文團體和全民的責任,好像一旦獲得文化部設立的法源依據,所有事情就會水到渠成。

然而,文化部取代文建會不應只是名稱和位階而已,不是時間到改制就完成,而是「量」與「質」的改變及「思維再造」。首先是人力資源問題,文建會的員額編制只有八十八人,隨著業務量擴增,僅能以約聘僱人員因應。未來的文化部,還會有許多移入業務,增加編制及給予適當職級,才能落實職掌功能。同時必須加強專業人才的養成與訓練,擴大視野和格局,故需有相對應之經費。此外,文化部不應是所有文化工作的執行者,而是預算和計畫的調配與控管,其決策事項,應該透過各相關部會和地方政府配合實行。

不久前有機會與嚴長壽總裁對談,他提出一個精闢的觀點,我深表贊同。他認為文化是一個國家的基石,當它能滲透到最核心的部分,文化就可以被教育、外交、觀光、經濟所用,這就叫文化創意。台灣天然資源不足,國際處境特殊,文化卻有柔性的影響力,無論是對內或對外,都能創造附加價值。

未來的文化部如何以「部」的高度擘劃文化事務發展所需,甚至將文化內化為政府各部門的思維,期盼明年這個時候,我們真的能有廿九個文化部。(作者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校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