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藝會更換董事、董事長的名單,今天漢館長投書,也直接指陳其中的問題所在。其中也出現:「文化藝術與文化創意產業是相關卻不相同的兩件事。」、「藝術家如果每天腦筋裡只想到如何賣,還會有劃時代的作品出現嗎?這是常識,大家心裡都明白。」的用語。

至於漢館長是否是站在藝術界的立場,去反對施董事長?應該沒這麼嚴重,不過感覺起來,最近一波董事會的改組,大量引入企業界人士,至少漢館長的投書看來,是相當不安的。

但是仔細想來,過去國藝會其中一項業務,就是要「藝企合作」,甚至也有補助文化創意產業,也就是說,這一屆的董事會,可能只是把過去的方針作更強化、高層化、明確化而已吧?當文建會標舉文創產業時,下屬或相關機關,本來就應該要照著轉阿。

其實藝術跟企業要不要二分,政府站在哪裡,小弟不是很關心了,反而注意的是,大概盛主委上台以後,相當著重文創政策的路線(不過更注重建國百年),其推動文創的方式,跟過去在方向、強度上有點不同。與企業界接近,是很明顯的一點。而在檢視其企業界,新進入的也不是過往一些「創意公司」,而是出資者,比如這一屆國藝會的名單,先前則是諸如宣明智等人,還有創投的力量。

比較好奇的是,這一波投入的企業人士,大概都不是文化創意界的,有的是科技界、有的是投資界。嚴格說他們可能關注過藝術文化活動,但怎麼推動一個國家的文創產業,猜測他們也不是很熟悉,簡單說就仍是局外人。如果文創這台車,讓他們來開,結果會是如何?相信會跟藝術界出身的人不太一樣吧?

文創在論述上,未來可能路線上又會有所轉折。如果朋友們手上有一些2003-2004年左右,文建會或行政院邀集一些社會賢達對文創的看法、意見、論述,再比照一下最近,甚至保留到10年後-2014年再來對比,是可以看道路數上的不同。

====
國藝會不能企業化

2011-01-07 中國時報 【漢寶德】

     貴報報導了在文化界頗受重視的消息:國家文藝基金會改組了。企業界名人施振榮擔任董事長,而且有九位關心文化的企業人士擔任董事。這樣的改變是十六年來的第一次,它代表什麼意思呢?文化界對這樣的改變有甚麼期待呢?

     以讀者來看這段新聞,政府似乎有意改變國藝會的基本性質,來解決該會面臨的資金短缺的問題。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是在《文化藝術獎助條例》中,政府直接對藝術界補助與獎勵的機構。因此基金應該是政府編列預算支應的。成立後原期望部分由民間出資,但在性質上該會是承擔國家支持藝術的任務,民間沒有理由插手,最後只好全由國家出資。可是近年來,由於銀行利息降至最低點,基金會的生息有限,對於嗷嗷待哺的藝術界,發生不了扶持作用,很多人早就認為國藝會應該改變性質了。最正確的改變方式是把基金收回,改由政府編列年度預算支應。有人甚至認為既然文建會每年編有甚大數字的補助經費,國藝會乾脆撤消算了。

     當然另一個辦法就是把國藝會改變為政府與企業界共同營運的補助機構。政府辦不好的事由民間來辦,這本來就是美國式的思維模式。可是改組為由企業家來擔任董事長,予人的期待自然是由企業來提供捐助。以國藝會每年可以掌握的獎助金額來說,對任何一個成功的企業都是九牛一毛。企業家的特色就是有錢,使用起來卻很慎重。沒有他們去主導,要他們為文建會出錢出力,恐怕不太容易。因此在報導中看到的訊息是,希望把企業經營觀念帶到國藝會去。這樣的改變方向恐怕要使文化藝術界大失所望了。原來是交給企業家去經營!

     施振榮在文化界與企業界都享有盛名,可是他要藝術界接受投資的概念,創造自己的價值以吸引企業投資,這不是目前流行的文化產業的概念嗎?那麼未來的國藝會也成為文化產業的推動機構了嗎?如果是這樣,嚴肅的藝術界對政府還有甚麼指望呢?

     文化藝術與文化創意產業是相關卻不相同的兩件事。政府立法獎勵藝術,是因為嚴肅的藝術不是可以賺錢的產業。而文創幾乎與大眾文化相通,常常是由企業主導的。如果利用國藝會有限的那一點利息,補助可以吸引投資的大眾性藝術,國藝會的存在價值就值得懷疑了。藝術家如果每天腦筋裡只想到如何賣,還會有劃時代的作品出現嗎?這是常識,大家心裡都明白。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原是抄襲了美國的同一名稱的機構。他們由政府編列預算,且由副總統擔任主席,錢雖不多,卻顯示了對文化、藝術的尊重。這個組織的重要性任務是價值的判斷。那些藝術家該得到獎勵,那些藝術家該予以補助,希望假以時日可以有重要的作品出現,有天才的藝術家得到發揮長才、貢獻社會的機會。過去幾十年,美國的國藝會也常有爭議,常常是價值判斷的爭執,如藝術的道德標準等問題。但大體說來,其目標以獎勵優秀藝術創作品為主,並沒有改變。

     我們的國藝會多少年來也是循著這個大目標進行,只是經費太少。政府本身的補助經費很多,但國藝會卻多多少少發揮一些客觀判斷的精神;這是藝術界即使沒有特殊關係、官方觀點,也可以憑本事爭取些微補助的機會。

     國藝會的理念是來自英國避免政府直接介入藝術所建立的機構。這種政府補助,但保留一臂之隔的精神是所有自由國家都希望遵循的。它保證了藝術的持續發展與自由創作,是國藝會的基本價值。(作者為建築學者)

====

2011-1-4 自由時報

搶救貧窮大作戰?施振榮入主國藝會 

文建會主委盛治仁(右)一徵詢施振榮就成功。(國藝會/提供)

記者趙靜瑜/台北報導

第6屆國藝會董事會昨天舉行董事會,由施振榮出任董事長,這也是在施振榮在2004年由宏碁集團退休整整6年後,首度破例接任新職,他表示希望藉由他的參與,能為藝文領域帶入更多新思維。施振榮表示,國藝會本身要發揮藝企平台的功能,「企業贊助不可少,企業也要跟藝文團體共創價值,形成雙贏局面。」執行長則由前國藝會老將北藝大助理教授陳錦誠擔任。

國藝會第6屆董事會名單包括洪慶峰、周功鑫、王昱婷、邱再興、林百里、陳國慈、林懷民、張孝威、童子賢、平珩、陳郁秀、林家和、吳靜吉、潘元石、張景溢、魏應充、柯基良、廖修平、何政廣與簡靜惠,堪稱6屆以來最有錢的董事會。

監事則有林秀敏、林信和、馬君梅、謝文昌與邱琦瑛。名單除了各藝術類別至少有一位代表之外,企業界名單佔多數,顯示主管機關文建會正視目前國藝會母金短絀的問題。不過施振榮表示,企業界跟藝文界講話要「對盤」,不能只希望依賴企業給贊助,「我認為藝文界也要創造自己的價值,與企業共創雙贏。」

施振榮說,現在的社會是滾動多變的,藝文界的心態也要調整,「董事會中企業家多,其實是要帶來一些執行與效率的觀念。」施振榮直言,企業家捐助母金孳息過低,企業家不會有興趣,未來希望募集的資金要來運用作計畫經費母金一起,透過藝文跟企業一起創造價值,這才是雙方互相溝通的常態。

文建會主委盛治仁則表示,國藝會還是做藝術核心的補助,持續發展藝企平台業務,至於文創業務還是在一處跟文創院手中,藝文團體不要過於擔心。
 
====
首位企業家董座 施振榮掌國藝會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台北報導】 2011.01.04 03:32 am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昨天宣布,由宏碁集團創辦人、智融集團董事長施振榮出任第六屆董事長,這是國藝會首位企業家身分的董事長。施振榮說,他將擔任國藝會不支薪「義工」,建立藝術與企業合作的新局,以軟實力提升台灣的競爭力。

施振榮認為,要創造藝企雙贏,須說服企業若和藝術合作,可提升品牌形象,乃至提高產品文化的含量、增加競爭力,讓企業活水源源不斷;最重要的是,如此預算不能僅列為公益款項,而是列為公司營運的必要費用。

國藝會昨天舉行第六屆第一次董事會,二十一位新任董事中,有九位是企業家,是歷來董事中企業家最多的一次。

國藝會其他董事名單如下:洪慶峰、周功鑫、王昱婷、邱再興、林百里、陳國慈、張孝威、童子賢、平珩、陳郁秀、林家和、吳靜吉、潘元石、張景溢、魏應充、柯基良、廖修平、何政廣、簡靜惠。

【2011/01/04 聯合報】
 
===
國藝會改組許文創產業一個未來

2011-01-05 工商時報 【本報訊】
 
     以「微笑曲線」理論廣為人所傳頌的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本周一受邀出任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新任董事長。施振榮不只是國藝會成立16年來,第一位出身企業界的董事長,從宏觀的角度來看,此一人事安排,也堪稱是我國邁入建國百年後,最具轉型象徵的佈局。誠如文建會主委盛治仁所說,邀請企業人士加入董事會,並非希望他們捐錢,而是期待他們能將企業經營觀念以及業務執行的運作帶入國藝會,為國家藝術的發展注入新的力量。

     近年來,有關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成為一個熱門時興的名詞,分析起來文創產業的發展,首先自然要有文化的底蘊內涵,其次則是要有不斷推陳出新的創意來加持,最後則還需要禁得起市場經濟的考驗,茁壯為可以自給自足乃至可持續經營發展的產業。準此以觀,台灣的文化內涵可謂十分豐厚,除了不曾中斷的承襲了悠長久遠的中華文化,四百年來還不斷添加包括日本、歐美、本土原住民乃至晚近東南亞族裔等多元文化元素,從而展現出兼具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大陸與海洋、本土與外來等多樣面貌的文化內涵。

     而在這樣的基礎下,台灣的文藝表現不只多元多樣,同時在相激相盪之下,近年來的創意表現更是層出不窮。譬如誠品書店就以創意的手法,顛覆傳統書店的經營形態,一方面首創書店全天營業及歡迎讀者在店閱讀的新猷,另方面更發展出以書店為主體的複合式經營模式,包含文具、日用百貨及餐飲等,都能在誠品得到滿足,也形塑了文化創意產業的新經營模式。另外又如剛過25年團慶的朱宗慶打擊樂團,同樣是以打擊音樂藝術的發展推廣為主軸,同時輔之以音樂教室的設立,既匯聚壯大綿延不絕的打擊音樂人口,也提供表演藝術持續演出的經濟後盾。

     從前述兩個顯例來看,文化創意產業絕非陳義過高的理念,而是在實務上具有可操作性。有心者只要能複製誠品、朱宗慶樂團的成功經驗,在各自專屬的文化領域發揮創意深耕經營,自不難遍地開花。不過,談到複製成功經驗,從來都是說來容易做來難。尤其是文化工作者或藝文團體,其才能絕大多數專注於文化本身的精進突破,但是要如何把這些文化和創意轉型提升到產業經營的樣態與規模,通常就不是這些專業人士所長,以致只能陷入顧了理想卻顧不了現實的困境,充其量倚賴政府或企業界的資助勉強維持,而卻無力更上層樓。

     面對這樣的困局,新任的國藝會董事長施振榮因而明白指出,他未來將致力開創藝術與企業合作的新局,用推出計畫的方式,爭取更多企業界的參與。但所謂自助而後人助,藝文團體要爭取企業界參與,施振榮也指出藝文團體首先要努力創造出自己的價值,以價值吸引企業投資,而投資所獲的利潤,又可再投資到藝文團體,成為不停輪轉的的活水。質言之,要讓文創產業成形茁壯,源頭端的藝文團體一定要有「投資概念」,創新演出的同時,展現具產業發展的潛能,則企業界因勢利導,依循複合式經營模式,讓文創演出具產業規模。

     根據施振榮的理念,今後國藝會將不只是消極地針對國內各藝文表演團體提出的申請經費補助案件,進行審查核撥,而是要積極地扮演藝文界與企業界之間的媒合紅娘角色。準此,藝文團體要想得到企業界的青睞投資,自然是更要注意賣相。相對地,企業界長期以來的確也較少對藝文演出團體投以關愛的眼神。不過,姑不論台灣所擁有特殊豐厚的文化底蘊已如前述,以及近年來所展現台灣新一代的創意發想人才輩出,單從企業經營投資的角度來看,台灣的產業結構向來以代工為主,近年來雖然服務業的產值比重逐年提高,但是如果再結合ECFA正式啟動後的兩岸市場前景,台灣在文化創意方面所展現的軟實力,絕對有逐鹿中原,進軍廣大華文世界的競爭力。因此企業界如何與藝文團體互動結合,絕對是一個值得正視也值得嘗試的課題。從這個角度來看,企業人施振榮入主國藝會,所可能帶來的加成效應,自然十分值得期待。

     當然,我們也必須指出,發展文創產業,絕對不是只靠國藝會的媒合就能生效,甚至也不是文建會或未來的文化部全力支持就一定能做出成績。但國藝會的改組,企業界人士的參與,畢竟是踏出了正確的一步,未來藝文界、企業界相互學習、相互合作的空間仍大,台灣的文創潛能最後能否開花結果,就看各相關方面願意付出多少的心力來耕耘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