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期數位,劉維公老師與KURO的執行長對談,可惜網上沒有版本可以看。
之前,劉老跑了趟中國,剛好下面的觀點,不會深,大家可以看看,他怎麼看兩岸的文化產業競合,台灣優勢在哪。
我們從中國園區熱,探到台灣究竟要幹麻。我想,越談,焦點越清晰。
只要不要抄襲,看到中國開始文化大躍進,就兩腿發軟,而使思考:我能這個做?還是有新的思維?

=========
兩岸文化產業的競合

劉維公,數位時代2006-10-01

簡述
文化是生活方式的總和,賣的不只是藝術與創意,同時也是某一社會的生活方式。大陸靠著巨大的量體,致力發展文化產業;台灣最大的優勢,則奠基在網絡、多元性、生活風格、人才(不是人數)以及創新之上。 撰文=劉維公
 
內容
在台灣,創意的發展呈現出來充滿活力、不規則繁衍的樣態,我稱之為創意的有機體。之所以形成創意有機體的發展優勢,是由於下列的條件因素:
網絡資本的優勢——台灣的創意工作者對於國際訊息的掌握、世界趨勢潮流的敏感、國際視野的格局、世界產業分工體系的熟悉等方面,具有一定水準的專業能力。台灣的創意工作者逐漸在全球建立起緊密的產業網絡關係,能夠在華人地區扮演中介者的角色。因此華人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目前需要大量台灣的人才做為交流的平台。代表性人物為登琨豔。
豐富的次文化——跟其他華人社會比起來,屬於移民社會體質的台灣,對於次文化有較大的包容心,而且次文化也有較多的表現舞台。更重要的是,台灣不只是大量吸收來自於世界各地的外來文化,屬於台灣自己特色的次文化元素也是不斷形成,例如眷村文化、台客文化、「五年級」文化等,這些次文化的產品都具有文化輸出的能力。台灣特色次文化是其他華人地區無法取代的競爭優勢。
通俗文化的興盛——在解嚴之後,相較於其他華人社會,通俗文化在台灣的發展受到較少的壓抑。對不少人來說,還是會認為通俗文化是搬不上檯面的東西,但事實上,在國外先進國家,通俗文化是擴大文化消費市場的利器。台灣已經取得這方面的先機。在新世代,有愈來愈多的人從事通俗文化的創作,讓台灣通俗文化具有更多的創意、更好的質感、以及更強的吸引力。其代表性的產業為KTV。
生活風格的魅力——文化是生活方式的總和。文化產品賣的不只是藝術與創意,同時也是某一社會的生活方式。我們一定要了解,生活風格是文化產品的重要市場利基。隨著物質的生活條件豐裕以及民眾的知識與文化素養逐漸提高,台灣正逐漸朝向成熟的風格社會發展,人們普遍愈來愈重視美感體驗、生活品味。台灣的整體生活美學高於其他華人社會,其生活品味常常是其他華人社會效仿的對象。代表性產業為誠品書店。
創意與創新的能量——台灣不是一個墨守成規的社會,積極賦予傳統事物新的創意、新的生命力。台灣已逐漸建立起一種鮮明的意象:想要看創意與創新的華人文化,一定必須要來台灣。代表性的例子為明華園、表演工作坊。
從上述的說明,我們可以了解到,台灣創意有機體的優勢是奠基在網絡、多元性、生活風格、人才(不是人數)、以及創新之上。有機體是一種充滿活力、自主能力的發展型態。之所以將台灣的發展狀態比喻為「有機體」,就是想要凸顯台灣已經擁有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環境條件。在創意有機體的發展模式下,產品的體驗性強與市場的靈活度高,是現今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強項。台灣需要的是如何營造讓創意有機體能有更充分發揮的環境,讓網絡更為活絡、次文化更為豐富、通俗文化更為精彩、生活風格更具有魅力、以及創新能力更為提升。創意有機體的壯大,才是台灣與世界其他國家競爭的優勢,也是全球企業會重視台灣產業發展的核心因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