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自由時報上,有一篇對蕭青陽的訪談,談他對文創的觀感。對於政府的作法、對於各種相關角色的意見,我想下文都表示的相當清楚,內容可以自己看看。大致上如果跟張大春PO文引起的效益連讀,也會有一些心得。

倒是在張大春PO文後,包括在蕭青陽訪談「一切靠自己」後,對創作者、媒介者、政府等,小弟想大概議論會很多。後來小弟倒轉個方向去想,如果我們就從「論述」上去看,也就是從對「思考」進行再思考(也就是反思),可以怎麼去看待呢?

倒是突然想起了,在歐洲,有一系列對創意工作者的調查,先前好像也提過。該調查內容諸如各種相關工作者的收入、出身、性別、教育程度,甚至每個月花多少錢/時間在創作、在生活,生幾個小孩等。

小弟的印象,歐洲的創意工作者平均教育程度都比其他產業高,但是收入比一般產業低(比製造業低),創作工時長且不穩定(獨立性的專案工作者居多),週末與夜間工作的機會很多。

最近對創作者、媒介者,也包括很多對「產業體系」的思考/反思,好像比前兩年追求產品與美學風格,更深入一點,但回顧幾篇這幾天我們篩選的報紙意見,好像也是輕描淡寫、泛論性質地在期待。

台灣的創意工作者--包含第一線創作、第二線協助,究竟一個月平均收入多少?他們幾歲結婚阿?假設是女性創作者,她要熬多久才算「事業有成」?她如果都日夜顛倒工作,她怎麼維持各種社會關係阿(從朋友到親密關係)?有人會幫他介紹科技宅男聯誼嗎?

這些問題好像都不是大江大海的「文創政策」,也聞不到GDP、觀影人次之類的東西,但好像如果要投入「創意產業」,這些問題又是這麼實際.....

=====
2010-11-24  自由時報

跨界搞文創 一切靠自己──蕭青陽紅透國際 指文創標案扼殺創意 

2005年2月6日,美國葛萊美獎首度亮起「台灣之光」,蕭青陽以王雁盟《飄浮手風琴》專輯入圍葛萊美獎「最佳唱片包裝設計」獎項,這是華人唱片設計者首度入圍。

文創產業的根本在創作者

5年來蕭青陽入圍3次,在台灣政府還在整頓「文創」政策時,蕭青陽已經成為指標型人物。但當政府高喊文創產業的同時,蕭青陽說:「我覺得文創離我很遙遠,政府應該更懂創作人的心,知道我們需要的是甚麼。」

「在自己的角落裡作設計,其實我們都用設計去貢獻我們愛的台灣。」蕭青陽說,這一年他成果豐碩,創作了很多唱片封面設計之外的設計,比如說李寶春的麵包店標誌,比如說原住民議題的《很久沒有敬我了你》音樂劇視覺設計,比如說蘇貞昌的「Open Taipei」競選唱片專輯跟微笑標誌等等,這些設計都讓業主「加值」,「我很高興有這麼多機會,提升他們的價值。」

蕭:文創政策使創作者淪為小角色

「我曾經3度跟新聞局建議,要做國家流行音樂入口網站,但是他們總告訴我,只能用標案方式進行。」蕭青陽說,身為一個創作者與設計者,有的就是創意,誰可以有時間有精力成立一家公司去標案,「只有標案才能幫政府做事嗎?」蕭青陽說,「建國百年我沒有任何形式的參與,因為政府告訴我,所有的建國百年都是標案。」

蕭青陽說,如果他是指標型人物,那政府的文創真的是設了太多的「門檻」,政府的文創只是服務了通路,服務了行銷,「我的朋友都去成立公司,然後來找我幫忙設計,真正的底層創作者,仍然只是一個小角色。」蕭青陽說,他很快就「覺悟」,「只有自己創作出好的作品,真正感動人,服務標案那種甜糖果,也會扼殺創意。」

透過設計 發揮愛土地情結

下定決心之後,路反而寬了,與音樂人李欣芸合作的《故事島》封面設計中,他在一張白紙上,剪出一張世界地圖,台灣在地圖中占據最醒目的位置,「那個國家有苦難,地圖上那個國家就會燒出一個洞。外國人看到問他,「你的國家在那裡?」蕭青陽指著燒洞:「我們就是這世界上被吃掉的洞,別人根本不認識你。」

為八八風災創作的剪紙,蕭青陽剛獲得有「設計界奧斯卡獎」之稱的德國紅點設計大獎(reddot design award),「德國人肯定我,美國人肯定我,我很幸福,但我更希望可以為台灣做點事,發揮『愛土地情結』,透過設計,展現舒服、有人性而友善的台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