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新出刊的破週報上面,有一則短的夾敘夾議的文章。延續的是先前關於國外團體來台票價的問題。

相較於前幾次消基會或寬宏的辯論,在票價上打轉,破報這個討論更進一步,討論到階級問題。

事實上,藝術消費本來就有階級,但如果只限於文本解讀的話,就無法思考到階級,階級這種東西,也的確要票價,甚至從「產業」的角度來看。甚至更進一步說,他就是文化與商業交會的地方,當藝術「沒有商業」時,階級比較難以看的出來(因為沒有比價基礎),但是當有「市場」因素出現時,有採購行為,有依據售票/消費/生產體系產生的分眾,階級因素才看的出來。

簡單說,階級來自於差異,你買的物品、欣賞的對象跟人家不一樣,後面如果到一定程度可以用「錢」(售價來比較時),階級問題就會浮現。下文大概也分析了一些,並且結尾是:「從過去到現在,藝術向來是有階級之分的,消基會恰好顛倒地說出了這一點。」

所以文化跟商業混合在一起到底好不好?其實很難有絕對的二分,甚至相互混淆/庸俗化了以後,反而有些面向更容易看的清楚。

有時候也會在想一個問題,藝術跟商業二分,會在什麼狀況下產生?大概封建時代比較有可能完整切割,因為藝術品百分百由皇族出資,沒有大眾市場、更沒有商人與量產問題(量產就顯不出皇室尊容,當然是要限量),很多時候人們鄉愁的藝術,好像是這個時代耶?比如迪亞哥·維拉斯奎茲(Diego Rodriguez de Silva y Velazquez)這種御用畫家,搭配上一些愛好藝術(對藝術作品很敢花錢、很懂得欣賞)的昏君....

但是御用、昏君、封建、皇室(政府)買單這些,好像又跟民主社會的運作原則有些顛倒.....?恩,應該在多作思考,我們究竟認為那種角度讓其取得平衡,是傷害最小、是可以「環保與發展兼籌並顧」的....

=========
台灣藝文票價高-對,藝術是分階級的

破週報
週四, 2010-08-19 21:14

文/李亮

台灣的藝文活動票價是否太高?此一問題最近再度躍上台面。消基會調查發現,近兩年來台演出的《歌劇魅影》、《舞王》兩項表演的台灣票價,前者為韓國票價的2.4倍、英日的1.9倍,後者台灣票價也高於美英法等國,質疑其定價不合理地高,把藝術活動變成有錢人的專利。但舉辦活動的業者立刻反駁,票價決定於成本、市場情況、稅法、定價策略等等因素,難以如此簡化認定。

票價是否較貴,其實不難判斷。按照消基會公布的數字,台灣票價確實較貴。問題在於:此一較高的價格是否合理?可以理解,任何商品價格的跨國比較都牽涉到各種複雜的因素,往往不易論斷怎樣算是「合理」價格。但我們不妨反過來想,為什麼某些表演的台灣票價比較貴?

以常出現昂貴票價的古典音樂會來說,此乃台灣傳統所無,但又被標舉為高尚、精緻品味的象徵,成為本地中產階級彰顯品味的活動並不意外。即便是在西方,音樂會過去也是貴族欣賞藝術並進行社交活動之用,後來有所普及,但也有賴政府大量補貼才得以降價。

從過去到現在,藝術向來是有階級之分的,消基會恰好顛倒地說出了這一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