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工商上面有一則談台北與上海雙城文博會的消息,滿有趣的是,大概文創這種展,拉拉一些廠商的模式,是一直以來慣用的推動手法。不過究竟文創產業是什麼?產官學的定位到底在哪裡?好像不是很清楚,不過我們已經開始在「推動」文創產業了。

下面有個台北文化基金會,那就更有趣了,前陣子有天在電視上看到北川景子來臺灣,原來是台北電影節還是什麼台北電影獎,我記得就是這個基金會;那後續還有花博,大概也少不了。這個基金會真是多才多藝,好像連台北藝術節什麼的,應該都有份。不過,先前我記得在破週報「嘉年華?園遊會?抑或是一場表演資源肉搏戰?」也前進了台北文化基金會....

嘉年華?園遊會?抑或是一場表演資源肉搏戰?
http://ccindustry.pixnet.net/blog/post/24980966

也來一張抓圖,2010年台北電影節官網最下面承辦單位是:「承辦單位: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財團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

還中國華納、中國LV勒!

P.S.剛好今天yahoo搜尋第一名是北川景子....

大概景子啟發了我。

========
〈台北、上海文創激盪〉-雙城文博會 兩岸畢竟有落差
2010-07-19 工商時報 【林采韻】


 ▲上海民眾爭相到戲偶攤位與cosplay角色拍照。圖/林采韻

 

▲以台北花博主題植物造型的街頭藝人出現在雙城文博會上。圖/本報資料照片

 ▲台北上海雙城文博會凸顯兩岸文創產品的落差。圖/林采韻


     搶搭世博風潮,上月台北市長郝龍斌親自登滬,促銷「台北文化周」。文創產業在兩岸炒得沸騰,文化周活動順勢推出「台北上海雙城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透過雙方端出來的展品,可見兩岸對於文創認知的落差,台灣以藝術精品為大宗,上海仍以傳統的民俗藝術、雕塑繪畫為主。

     雙城博覽會6月16日至20日於上海世貿商城登場,台灣有超過百家廠商參展,包括陶作坊、異數宣言、頑石創意、國立故宮博物院、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台灣創意設計中心、霹靂國際多媒體、浩漢、藝拓國際等。

     霹靂布袋戲長年耕耘,

     培養出年輕在地粉絲

     現場設立了「多媒體藝術展示區」、「創意產業基地展示區」、「城市創意展示區」、「台灣跨界創意設計教育區」和「科技與電子藝術創新應用專區」等區塊。

     在著重交易的博覽會上,現場強調概念具有開創性的區塊相對特殊。文創從口號落實成政策後,全台各所大學,相繼靠攏文創,開發相關課程和科系,「台灣跨界創意設計教育區」中,樹德科技大學主打傑出校友、時裝設計師古又文,台南科技大學有榮獲德國紅點設計獎的作品。此區一方面展現台灣文創教育的成果,另一方面如同招生展覽,嘗試向陸生招手。

     「科技與電子藝術創新應用專區」,以流行的3D立體成像的方式,打破傳統的觀展模式,展示台灣知名品牌商品,區內更透過工研院、意庫、故宮等從事電子互動藝術創新開發的單位,探索科技與文創合作的可能。

     工研院的作品《行氣》,透過尖端科技的運用,表現華人文化中「氣」的不同層次。觀眾可用呼吸的速度控制螢幕上書法的行進,也可用呼吸的深淺影響書法的濃淡。

     博覽會現場,以中產階級的消費者居多,「霹靂國際」的展區是一大特例,霹靂布袋戲長年耕耘,在大陸已培養出一群年輕的在地支持者,他們爭相到攤位與cosplay角色拍照,買戲偶的手筆也很阿莎力。

     上海的文創相關業者,直接到攤位洽商

     為期5天的展覽,根據官方統計,參觀人數4萬,交易金額新台幣3億,但是此數目一報出,有些參展單位覺得好像有點「膨風」。尤以微型的文創業者,4天下來可能才營收4、5萬元,扣除場地費、機票還倒賠。

     另外,也有不少參展廠商反映,雙城文博會現場熱度不如預期,一是地點離鬧區太遠,二來缺乏當地具影響力的黨政人物前來加持。雙城文博會人潮上,乍看明顯比北京國際文博會、廈門文博會來得少,尤其是非周末的展日,現場看來很空蕩。

     台北文化基金會副執行長邱正生坦承,雙城文博會與北京國際文博會規格的確有差,北京文博會由北京市政府全面投入,動員力量大,雙城文博會主要交由辦展公司負責,再加上第一次辦,經驗較為生疏。

     但是邱正生強調,人潮並不等於交易量,根據他走訪現場的結果,發現博覽會上B2C不是主力,B2B成果甚豐。許多上海的文創相關業者,是直接來到攤位,洽談代理、通路,甚至還有私募基金來此尋找投資標的。他以藝拓國際為例,原本現場只派駐一位主管,後因洽談事務太多,必須派出更多高階主管。

     邱正生解釋,雙城文博會的展場遍及一和四樓,與北京文博會所有攤位都設在同一層,人潮的密度因而有差。此外,上一屆北京文博會的入場人次是30萬,但很難說到底進入台北館的有多少人,雙城文博會以台北和上海業者為主,進場的4萬絕對是實數。

     「中國LV」、「中國華納」為時不遠

     近年積極投入台灣文創政策的邱正生,進一步提出他對兩岸文創發展的觀察,他認為台灣文創業者的步伐,領先對岸有5年之多,從上海所端出的文創商品仍以傳統的藝術品為主,可見台灣文創有成熟的產業鏈在支撐,從設計、製造、生產連成一氣。

     面對上海文創園區蓬勃發展,邱正生以當紅的「田子坊」為例,園區中仍以個性商店、餐廳為主,以嚴格的眼光來看,「田子坊」比較類似台北西門町的街區,而非文創園區。

     放眼中國經濟實力的崛起,大陸已經成為台灣業者不能不進軍的市場,邱正生說,台灣文創品牌當今要打入歐美市場太困難,大陸有地利之便,絕對是機會。而且在大陸政府積極的投入下,未來中國一定會產生對應於西方的中國品牌,「中國LV」、「中國華納」為時不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