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聯合報上面有一則關於最近幾個主要館所的介紹--不管是蓋好的,還是還在蓋的。

最近比較注意的是,究竟你看到的新聞,是真的報導?還是假新聞(注射性行銷/置入性行銷)?下面這一篇看起來,你覺得呢?

有趣的是,感覺到文創/文化經營的確是有轉型的。比如高雄市提出文化消費、付費的觀點,也包括通篇都以「經營」的角度貫穿,相較於大概2002-2005年間硬體路線、不斷舉辦各種地方文化季等,這兩年文創/文化政策是默默地轉型,可以說更強調的是消費、營運。典範轉移過程,不知道你注意到了沒。

如果把文創/文化政策二分,然後標舉藝術高度,反對把文化/藝術拿來經營,這種觀點很普遍。小弟倒換個方向去想,就談藝術經營、培養消費人口。請問,我們過去作了些什麼?以及,下面訪問這麼多人,他們也不是才上任,他們過去又作了些什麼?去「刺激文化消費」?

台灣還是以舶來式的文化消費為主流,尤其搭配代理機構,甚至政府政策的配合,有過之而無不及。對文化消費的分類(本地、舶來;規模大、規模小),我們的研究探討都非常不足,那請問怎麼經營不同客群?

延伸閱讀:
杜蘭朵歌舞劇炫目登台 台中首演 吸1.6萬人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2393348/IssueID/20100328

至於行政法人,先前在文建會接手文創政策時,我們就暗暗地提示,行政法人這麼模糊的制度,未來將是文化圈重要的施政作為。最近世界各國都在吵「派遣」、「政府外包」等問題,台灣都很少聽到(大概洋華那個個案吵一下,不准女工上廁所之類的)。別說行政法人的曖昧與行政治物的陌生,光派遣/外包制度對文化創意生產的衝擊,我們都還壓壓屋吧?

=========
表演廳遍地開花 文化消費待啟發

【聯合報╱本報記者周美惠】    2010.05.02 04:06 am

自兩廳院落成後,20多年來,台灣不曾新添國家級表演廳,而讓表演藝術團體大鬧場地荒。近年興起一波新建表演廳的熱潮,從南到北遍地開花,預計在3、4年後,逐漸改變台灣表演藝術的面貌。



明華園等表演團隊在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動土典禮上扮仙祈福。
記者周美惠/攝影

巨樹成林、綠蔭遮天的八○年代老軍營,正逐步蛻變成東亞最大的表演藝術中心─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高雄港區的真愛碼頭、光榮碼頭,平日貨櫃卸貨繁忙,假日是觀光遊憩樂園,未來將吞吐出一座海洋文化及流行音樂中心…

自1987年,台北的國家戲劇院與音樂廳開始營運以來,台灣已有20多年不曾新添國家級表演廳而大鬧場地荒。目前一波新建表演廳的熱潮,從南到北遍地開花。

老軍營衛武營
蛻變藝文中心

這個月上旬,政要、藝文界大老冠蓋雲集高雄衛武營,熱鬧舉行動土大典,預計將在3-4年後峻工啟用衛武營藝文中心。距離衛武營僅2公里、同樣位於高雄縣鳳山境內的大東藝術中心已在2008年動工;再往南走,屏東也正在興建表演廳。往北走,則有台中大都會歌劇院、台北藝術中心、大台北新劇院、北部流行音樂中心;同樣位於高雄的海洋文化及流行音樂中心,也將陸續開國際標、動工興建。其中,絕大多數表演廳將在2013至2014年間峻工啟用。

高高屏4處
添上萬席位榮景

未來幾年裡,高高屏將增加4處、大大小小10多座專業表演廳,當中最受矚目的衛武營擁有近6000個席位;海洋文化及流行音樂中心的戶外劇院逾1萬2000席、9座室內展演空間加總約6000席。這種榮景讓樂觀的人看到一片表演藝術藍海經濟;悲觀者卻擔憂表演藝術市場的胃納是否足夠?祈禱未來別出現「蚊子館」。

文創產業重鎮
串連國際舞台

樂觀者,如高雄市長陳菊已決定以駁二藝術特區為核心,結合海洋文化及流行音樂中心,國際世貿會展中心、高雄軟體科技園區,沿著高雄港灣發展「帶狀文創產業廊道」。高雄市文化局長史哲分析海洋流音中心的優勢說:「這將是全台灣唯一臨海的表演場地!」此地已是船運轉運中心、觀光重鎮,未來將發展為觀光、遊憩、音樂休閒的複合式文化創意產業重鎮。

衛武營也將南部累積起來的表演藝術動能與台北兩廳院及國際舞台串連,勢將帶動周邊的經濟效益。

然而,「並不是蓋好表演廳,觀眾就會來。」史哲認為,衛武營在興建硬體的同時必須進行軟體規畫,未來需要有常駐團隊。

硬體之外
還得思考觀眾服務

台北藝大校長朱宗慶提醒政府,應同步思考及規畫軟體的充實,包括制度的設計、經營人才的培育、觀眾的養成等都須及早準備。「要成為受歡迎的劇院,必須在進行硬體規畫的同時,先從觀眾服務的角度思考,並與周邊產業及環境營造進行整體規畫。」

再三強調「不能接受『蚊子館』說法」的史哲,對高雄藝術市場有十足信心,「『蚊子館』多是活動中心、禮堂、游泳池…沒有一處是文化場館。」他認為,當務之急是培養藝文消費人口、改變南部整體文化消費的習慣。

肯付費
城市才能發展創意

有別於一般公務單位辦活動,往往藉「免費」活動,衝高參與人次的做法。高雄市文化局最近辦的活動,積極落實付費觀賞的策略。「想發展創意城市,一定要有肯為了創意消費的觀眾!」史哲說,觀眾「肯付費」是發展文創的基本精神。這雖非一蹴可幾,但正在逐年改變中。以高雄市文化局近期舉辦的「春天藝術節」為例,一個多月吸引四萬人次購票入場;春節期間舉行的「好漢玩字節」也是售票活動,同樣有五萬多人光臨。南台灣藝術經濟的潛質不容小覷。

培養在地人才
官民齊努力

林朝號也思索:「整個藝文市場的人口『供給與需求,是否平衡?』」為此,衛武營從民國96年開始推出「南方表演藝術發展計畫」,針對雲嘉以南的區域,進行團隊扶植、人才培育與提升欣賞人口三方面扎根,積極培養在地人才與觀眾。至於「如何擴大觀眾人口、與世界接軌,則得靠官方與民間共同努力。」



政策更迭、籌建不易 最大挑戰在營運

【聯合報/本報記者周美惠】

大型館所籌建不易,籌備期通常很長,「籌備博物館,歷時10年到12年很正常!」先後籌建過蘭陽博物館和台史博的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館長呂理政指出。


海洋文化及流行音樂中心將沿港灣興建,擁有傲人海景。
記者周美惠/攝影

讓籌建單位感慨的是,2004年以後,文建會主委異動頻繁,文化首長在位短暫,文化政策難以順暢推動,例如:政府從2003年決意興建流行音樂中心,迄今光是計畫名稱就更動了4次,流音中心一度改為流行文化產業中心,2005年又改回流音中心;到了2008年,南台灣流音中心又改名為海洋文化暨流行音樂中心。

又如衛武營藝文中心,從宣布啟建迄今,文建會已換了7任主委,工程主體內容換了3種版本。最原始的主體規畫為大劇院、中型劇院、音樂廳、實驗劇場各一座。但國際競圖甫結束,藝文界浮現不同聲音,適逢主委調動,重新召開無數次會議,結果更改為大劇院、實驗劇場、音樂廳、演奏廳的格局;待二次政黨輪替後,新任主委又有「異」見,最後定案為大型劇院(2260席)、中型劇場(1254席)、音樂廳(2000席)、演奏廳(470席)各一座,政策更迭如此頻繁,負責執行人員有苦難言。

眼見籌備多年,衛武營藝文中心好不容易終於動土,衛武營籌備處主任林朝號,現在除了祈求工程順利,更強調:「未來的營運才是最大挑戰」。

文建會主委盛治仁透露,衛武營將朝「行政法人制」邁進。據了解,依文化部的規模,衛武營可望朝向「一法人多館所」方向規畫,文化部草案將規畫設立國家表演藝術中心,採行政法人模式運作,其下將含北部兩廳院、衛武營以及大台北新劇院。

目前,文化界當權者多傾向支持「一法人多館所」制。這需「行政法人」的母法先通過,再決定衛武營是否適用於國家兩廳院的基本架構。先「定位」好、及早通過法規,才能進行營運。定位和制度的建立勢將攸關衛武營以及其他新建表演廳未來的成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