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焦元溥在名人堂上的文章,我們都有轉錄。相對於其他對文化、藝術、創意產業等古怪的言論,焦元溥提出的一些意見,倒值得去思考,縱使,他每次都只是提音樂(甚可能只是古典音樂)為例子。

今天的例子是韓國的白建宇,以及韓國企業對他以及對藝術贊助的案例。甚至出現一句話:「如果接下這些廣告,我們可以在法國買好幾個古堡了!....但我們不需要,更不能違背我們的信念。」

這樣的觀點好像在台灣正在推文創,談產值的觀點完全不同。「有所不為」式的觀點在台灣是比較被壓抑的,反而「數字管理」、「數字台灣」式的觀點,已經成為主流。


(數字台灣是謝金河發行人的一個節目拉,只是借用而已,沒有要批評他的意思)

如果數字、數量成為主導的力量,那麼產生的質變可想而知。小弟要強調的不是「商業化」與否的爭辯,因為小弟認為其實在文化政策/文創產業裡面,商業化不是問題,因為商業跟文化是彼此糾纏的。問題在於管理方式,或者是我們該對「數字管理」這樣的方式,如何落實(不是排除,而是弄清楚數字管理的定位)。

如果思考這個問題,那麼台灣其實既有的一些能量或瑰寶(比如故宮拉、兩廳院拉等等),在這幾年以來的轉折觀察就更有趣。

========
焦元溥:堅持的兩面

【聯合報╱焦元溥】

2010.03.16 02:30 am
 
近日來台演出的音樂巨擘白建宇(Kun Woo Paik),是韓國至今唯一享有國際崇高地位的鋼琴名家。旅居巴黎卅餘年的他在法國聲譽卓著,主辦蔚藍海岸音樂節,在南韓更是家喻戶曉的偉大藝術家。去年我們在巴黎重逢,言談間白建宇對古典音樂日趨庸俗化感到憂心,並不解為何那麼多音樂家現在皆以拍廣告、為產品代言為樂。

從不代言 白建宇40年如一

我對此倒提出不同看法;莫名其妙的代言自不可取(比如把自己和鋼琴印在鞋上供人踐踏),但一如名表邀請音樂家,正是看重「音樂與時間」的相關性。若產品和音樂家形象相符,代言又有何不可?

沉靜了幾秒,白建宇給了我永遠不會忘記的答案:「是音樂讓我成名,而我怎能賣了它!」

話雖簡單,若我們對白建宇了解更深,就會知道這背後其實是強大無比的意志。白建宇現為國際大廠Decca的簽約名家,錄音則由三星企業全力贊助。但無論白建宇和三星高層如何友好,三星又出了多少資金,他卻從未為三星拍過任何廣告。若說金錢報酬或人情壓力還不足觀,看看白夫人尹靜姬女士是何許人吧!尹靜姬是韓國國寶演員,廿出頭即是無人不知的超級巨星,至今拍了三百多部電影,不但獲獎無數,更擔任各大影展評審。這對具有極高名聲與地位的夫妻,不知有多少廠商捧著讓人目瞪口呆的鈔票,希望說服他們一同代言———但白建宇和尹靜姬從未動搖他們的堅持,四十年來始終如一。

「如果接下這些廣告,我們可以在法國買好幾個古堡了!」尹靜姬笑著說,「但我們不需要,更不能違背我們的信念。」

剛正之氣 演奏中自然流瀉

我其實不驚訝。不只是沛然莫之能禦的勁力,在白建宇演奏中,聽眾更能感受到那不凡的浩然剛正之氣。那是為藝術毫無妥協的付出,以及夜以繼日、從不懈怠的專注努力。但從另一個角度觀之,三星明知白建宇拒絕任何商業代言,自己僅能享有唱片背後的一小塊商標露出,卻依然願意大力贊助———且不論商場上種種爾虞我詐,當三星面對白建宇這樣的藝術家,也就能展現如此氣度和高度,這又是豈是尋常企業所能及?

富而無驕 台灣起碼要做到

台灣不是沒有這樣的贊助。以我任職的電台為例,就曾有贊助者情願買下廣告時段卻不作任何廣告,僅單純希望電台得以「完整播放馬勒交響曲而不被廣告切割」;我也曾見證贊助單位不僅支持演出,更努力安排推廣演說,為藝文普及而努力———只可惜這仍是少數。同樣是贊助,韓國企業願意隱姓埋名,我們卻淪落到要在音樂廳裡擺產品;不只財大氣粗到令人嘆息,更讓人納悶經過這麼多年發展與教育,台灣人的識見高度與文化深度究竟在哪?

「富而好禮」或許是奢談,但別讓我們連「富而無驕」都不可得。

(作者為倫敦國王學院音樂學博士候選人)

【2010/03/16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