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去翻翻新一期的今藝術,破報總編黃孫權寫了一篇關於地景的反省。

其實談的內容滿有趣,甚至點名文化創意產業,也看到幾個「園區」,然而,由於寫的相當「藝文」、「文化批判」風格,其實不太符合一般中文書寫、閱讀的習慣,所以小弟讀了兩次,很多地方還是一頭霧水。後面還有一些專題,用詞論述也類似,相當學院、生硬,甚至歐式的中文,但是談的概念也滿有趣,比如「力量就是知識」、文化資本等概念。

看來,文化/學院派自己也有慣用的語言,類似過去中文也有貴族、文言跟一般人用語的差異。

不知道文化界未來是否有一次五四運動?

這篇文章談很多東西,由於用語特殊,所以把很多問題都混在一起談論。相對於一般政經式的、科學論文式的條列分析,前後因果,混搭的談法,當然也是一種風格,不過也比較難清楚論述。

小弟也在思考,是不是我還沒有進入一種特殊狀態,還沒有起乩,沒有FU,所以讀起來有點一頭霧水。

對於這篇想談的,雖然也談到人權、文建會職責,不過中間一段談品牌、文創產業收編,品牌、LV旗艦店等,值得去思考,究竟所謂的文創產業,台灣有一些人這樣主張(比如文創法),還有另外一批人是那樣主張。之間還是存在很多差異,甚至「炒地皮」,就不會在某些場合、媒體出現,但是在本文就出現。

對了,本篇談華山,用的是「華山酒廠」這個詞彙,不是「創意園區」或「華山1914」。有必也正名乎的感覺,也應該象徵某些立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