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在聯合上面看到一則投書,談時尚產業的一些問題。也剛好,昨天古又文也在蘋果日報投書,把他上次在2100討論之後的一些關於英國時尚產業推動方式的作法,介紹給國人。

剛好也在網路上找到,也就一併介紹給各位。

小弟當然不是時尚人,也不是時尚品牌的愛好者,這樣一個門外人,如果從封建主義的角度看,毫無置喙餘地;但還是相當關心這樣的一個產業--透過對色彩、物料以及自身美感/風格的綜合規劃設計,在台灣究竟有沒有發展的機會,或應該怎麼發展。

時尚產業在台灣發展遇到瓶頸的問題在哪裡?如果弄清楚了,是不是可以也啟發其他產業?剛好,10月底小弟也參與了文創園丁再介紹「時尚」的場次,再一次把這個現場摘要附錄於下,就業界、學界來看這個產業,的確相當滋補:
http://ccindustry.pixnet.net/blog/post/25300441

綜觀下來,包括瀏覽下述兩篇文章,也把一些感想寫下在面:
1.這兩篇共同都缺乏一個意識,那就是:我們所稱的時尚產業,是以西歐美學為主的時尚,也爭取與前進的,也是歐美伸展台;如果從美學階層的角度看,我們先天已經矮人一段,多大努力都很困難,猶如台灣人跑去英國人比英文考試。這個先天的缺憾不能不查,而且要想辦法突破。

2.時尚貧乏症與人才庫是兩回事,感覺王文沒有交代之間的關係,時尚貧乏症跟美學品味概念不足感覺類似,好像台灣人不懂吃穿,但是何為吃穿?懂吃穿以後,是整個產業鏈都開始蓬勃?還是只能養少數代理商?這個之間的區辨要搞清楚;關於人才庫,下面也談到銷出去的力量,當然人們一開始就想到的是政府,但其實我們在文創園丁裡面也看到,現在政府缺乏一個專責的主管單位,而文建會在陳郁秀主委時曾經協助過兩屆,不過最後也人去政息。另外呢,民間有多少協助走出去的力量?包括紡織與成衣業的協力,廠商有這樣的遠見嗎?還只能當代工或製造廠?
這就涉及這的地方廠商自我期許、人才培育的問題,真的是大環境,也勉強不來。廠商有的只願意賺easy money,有的願意賠錢轉型創新,這勉強不來。

P.S.別在什麼台灣之光了,我們需要的是軍團作戰、以及能指揮混編部隊的人才,不是一騎當千的趙子龍。


========
時尚貧乏症 空有人才寶庫
 
【聯合報╱王藍頤/自由業(台北市)】 2009.12.13 04:30 am  
 
台灣服裝設計師紛紛躍上國際舞台,台灣雖是個小島,但不斷湧現的創意人才不容小覷。新一代的設計師們處於廣大資訊不停跳出的世界圈,他們求新求變、熱愛創新注重個人的獨特性,且將其對流行的敏銳度與之結合,呈現出獨具一格的個人風采。

拿下美國最大國際服裝競賽的「前衛時裝獎」古又文、參加「二○○九年國際成衣聯盟青年設計競賽」榮獲殊榮的黃嘉祥、為美國第一夫人蜜雪兒設計晚禮服的吳季剛,更別提像溫慶珠、夏姿已享譽國際知名品牌的設計師們,設計師躍上國際舞台的風潮持續發光發熱。

台灣不乏優秀而又極富創意的人才,近年來經濟部、文建會、紡拓會等對相關產業發展、人才的推廣鼓勵不遺餘力,像今年的「國際知名設計師論壇」、「台北魅力國際時尚展(Taipei IN Style)」等;與設計學院的合作,使很多學子們能獲取相關資訊,參與各種國內外比賽展現自己創意。

且台灣的紡織業的技術與設計,在世界一直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完整的產業供應鏈,絕對具有傲視國際的本錢。

但引領潮流的國際品牌,經由強大的行銷通路,可將我們出口的紡織產品,轉化的成品衣物被廣大回銷台灣。

雖然擁有這些優秀設計人才寶庫,可是我們的大環境缺乏對「時尚」的認知,缺乏的是一個整體的時尚環境,還有把人才推銷出去的力量。像是看Project Runway(決戰時裝伸展台)這個節目時,不僅看到美國服裝設計師們激發創意的圓夢故事,同時也看出其中包含的環境與頂級資源,大品牌的贊助、合作的提供,以及跨上國際平台的展現機會。

不論在任何國家,服裝絕對是生活極其重要的一環,但是台灣雖有這麼多厲害的設計師,只有當他們跨上了國際舞台時,在台灣才與「時尚」接軌,變成知名品牌,好似「時尚」這東西是外來的,我們並沒有自身的時尚產業。

如何讓「台灣服裝品味」在國際佔有一席之地,成為我們獨具的一門時尚產業時,這是政府更需要重視且推廣的。

台灣設計師們在設計學校就讀只是起點,為達成夢想,為了要更貼近國際環境,或出國就讀知名設計學院,或主動積極尋找能嶄露頭角的國際比賽機會,為了成功花費極大的心力與許多的犧牲,投入巨大的熱情,能在世界大放異彩的台灣設計師們,絕對是值得被大眾鼓勵與給予佩服眼光的「台灣之光」。

2009/12/13 聯合報
 
=======
倫敦之石可以攻錯(古又文)



2009年12月12日蘋果日報

自從我在《2100全民開講》提到英國服裝產業對新設計師多麼照顧之後,我的電子信箱收到不少學生或是設計師的來信,紛紛想詢問我英國的服裝產業是怎麼照顧新服裝設計師的?又是怎麼把新服裝設計師推向國際舞台?為了一解大家的疑惑,我整理了一下之前採訪倫敦時裝周所做的「功課」投書《蘋果日報》,希望帶給產、官、學界,以及依然有夢的服裝設計師們一些參考依據。

倫敦時裝業界最大的新設計師支援活動名叫「Fashion Fringe」,這個由Collin McDowell創辦的時裝競賽每年會選出一個服裝設計師,獎勵十萬英鎊作為設計師個人品牌創業資金,讓許多才華洋溢但苦無資本的設計師能一圓自創品牌大夢。這個競賽活動最厲害的部分不只是給很多錢,還教設計師如何行銷、生產及協助尋找國際買主,想辦法讓他們資助的設計師品牌不會成為曇花一現的時尚煙火。

流行品牌出資贊助
除了創業之外,另一個贊助新銳服裝設計師的計劃則是「Newgen」。這個由英國時裝協會(British Fashion Council, BFC)主辦,由英國平價流行品牌Topshop出資,每年協助許多新銳服裝設計師解決參加倫敦服裝周的經費難題。今年協助了總計贊助包括Danielle Scutt、House of Holland、Mark Fast與Mary Katrantzouy在內的17家品牌參與倫敦時裝周。今年的Newgen更擴大贊助規模由女裝品牌衍生到男裝,讓男裝設計品牌也能在倫敦時裝周期間參展,向世界散發時尚影響力。
善於品牌操作的Topshop並非只是出資贊助而已,還會向所贊助的品牌設計師提出邀請,設計只為Topshop所做的迷你服裝系列。善用Topshop在英國本土廣大的據點,以及出資捧紅的新設計師魅力,獲得實質的商業回收,不但設計師品牌可藉此賺取設計費,出資的Topshop也可以因贊助品牌而獲得實質收益。設計師與贊助者都獲益,大家都是贏家。
「Fashion Forward」以及「Fashion East」則是另外兩個倫敦知名的贊助活動。Fashion Forward以專門贊助當紅新銳品牌為主,在2009年9月的倫敦時裝周中,贊助了倫敦時尚業的當紅設計師Christopher Kane以及另外兩家品牌;Fashion East則是個2000年創立的非營利組織,每一季都會資助才華洋溢的新設計師推出個人品牌,本季則大手筆資助了Holly Fulton、Heikki Salonen以及Michael van der Ham三位設計師。

計劃性培育設計師
這些贊助或創業活動每年都會舉辦,成效如何則是另一個可以觀察的部分。根據今年9月BFC Newgen支援品牌Mary Katrantzouy發言人接受我採訪時表示,該品牌在一年前初次靜態展就獲得20餘位國際買主下單採購,上季倫敦時裝周的出道秀總共接到50多位國際買主下單,但在因買主名聲考量,僅接受包括英國Browns與香港Joyce在內30多位重量級國際買主訂單,且該季訂單總量為前季一倍以上。
以Mary Katrantzouy品牌批發價高達250到650英磅,以及創業之初正逢金融風暴等產業因素觀之,倫敦時裝產業對設計新銳的計劃性培育活動確實培養了新一代服裝品牌與設計師,而這些新銳品牌成為倫敦時裝業立足於世界時裝舞台的利基之一。


作者為旅英服裝設計師、本年Gen Art Styles International Design Competition「前衛時裝獎」得獎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