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翻翻網路上的雜誌,發現這一篇由朱大撰文的「大學生這樣,該怪誰?」,也對前一陣子台大學生問題做出一些看法。

簡單說,我覺得他提問就是一個問題:「為何而戰」。

如果依據朱學恆的分析,大學生大三以後就在為以後升學準備(那可能就是大一、大二在玩),但更重要的是「你去做就對了,等你考上大學之後就知道了。」「從來沒有人認真告訴過你為什麼要讀大學,誰能夠擠出熱情來讀那些根本不明白為什麼要讀的課程,上那些根本不明白為什麼要上的課? 」

但是要先說一點是,沒有人能夠告訴一個青年人:你來讀大學是為了這個那個,如果有人能完整解答,也很奇怪,或者目前大概只有熱門科系的家長能夠回答;反過去想,讀大學,何時讀大學?何時再回大學繼續完成學業?是要自己問自己的。自己給自己解答。

那朱大的問題透過上述的釐清,就更為清楚了:我們的下一代(其實也包括我們這一代),都沒有思考能力,所以要嗎就是「等著安排,沒人安排就混」;或者就是如下文的迷惘。教育我們的人,給予我們一些實用的知識(至少還給我們機會學英文,讓我們有機會接觸世界),但是同時也在教育中置入晶片,讓我們失去提問能力。

你如果有小孩,在他開始學說話的時候,一定每天在問問題(為什麼XXX...),很煩,但是當他到了大學,問為什麼的能力減低/消失了?為何?或者因為他知道夠多了,或者,他也被壓抑的不去問了。

不去問,就是高等教育的殺手。因為沒有特色、無法精進。在許多知識入門時,有時候問為什麼是不太好,比如學一個語言,一直問「為何這麼寫?為何要記單字?」反而會阻礙自己學習步調,但是到更高層--大學以上的教育我認為就是高層,失去提問力、思辯力的話,學習就無意義。現在有出現流浪博士問題,部分癥結也在這裡。反過去想,如果把大學當成職業訓練所,那提問力其實就不太需要....

高等教育是關鍵問題領域,因為它是對我們基礎教育總體檢的機會,同時,它也象徵一個國家的國力。大學生對知識(那怕就是參與一場演講)的普遍反應,意味高等教育的水平:我舉過一個例子,上網喀、半夜去農場偷菜打三天的青年學子,他們不會打瞌睡(甚至三天不睡),那種投入、人馬合一的狀態,意味青年學子其實不是體力與專注力的問題,而是他所面對的教育體系不敷使用。

西方有專門針對知識所研究的學科,一開始就討論知識與人之間的關係,我記得曼海姆指出,人學習知識就是出自於Interest(翻成興趣或利益都可以),這才是人類構成知識的核心點,後續才會再找材料來填充、構作出整個知識體系。那我們就要來思考Interest在下述文章、在先前台大報導的問題。

========
朱學恆/大學生這樣,該怪誰?
 
【撰文/朱學恆】

二○○九年十一月十日《聯合報》的頭版新聞內容是這樣的:「學生也要敬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最近參與評鑑台大醫學院,發現學生上課姍姍來遲,還在課堂上吃泡麵、啃雞腿、打開電腦看連續劇、趴在桌上睡大覺,「這樣的上課態度,我們拿什麼去和別人競爭?」


說老實話,這樣的狀況在大學中並不少見。要說這些學生沒禮貌或是不懂得職場倫理都可以, 但背後的原因沒有這麼單純。因為不到兩個月前,二○○九年九月十四日台大開學典禮時,《聯合報》的新聞是這樣寫的:「李嗣涔是病後首度公開談話,他指出,台大這幾年有一種不良的風氣,就是早上第一節來上課的同學很少,因為同學晚上熬夜上網,早上爬不起來。他期許大一新鮮人『早睡早起』,記取『一日之計在於晨』明訓,但台下學生還是抵不住瞌睡蟲,睡成一片。」


當然,同一則新聞有台大的學生說是因為前一堂課下課太晚,來不及吃飯,所以只好買便當在課堂上吃。但我在企業中演講用的還是中午休息時間,工程師們都必須提早吃完飯再來參加,在聽眾中也不會看到有人帶便當進來吃啊!


光去指責非真正答案

這狀況絕對不是只發生在台大。如果你要用單純的這些年輕人就是爛草莓、承擔不了壓力、新世代就是這麼軟腳等等的理由去指責他們,是很簡單的方法, 但並不是真正的答案。


真正的原因很簡單,在大部分的狀況下,這些大學生來讀大學並不是為了自己。


我一年的演講次數大概有七、八十場,聽眾約莫二萬至三萬人,從高中生到上班族都有。高中生聽完一場生涯規畫的演講之後,多半最大的問題就是「為什麼?」為什麼我一定要讀大學,為什麼我在高中的時候要過得這麼不快樂?為什麼。而大部分的教育體系能夠給他們的答案是,你去做就對了,等你考上大學之後就知道了。


而大學生在聽完一場生涯規畫的演講之後,他們的問題是「沒有問題」。因為高中沒日沒夜的努力,他們已經累了,之前所有人都告訴他們上了大學就會得到答案,而他們已經上了大學,應該已經知道,但實際上他們還是不知道。但應該知道卻不知道是很丟人的事情,所以他們不敢問。而且就算問了又怎麼樣, 畢業之後還不是只能拿二萬二千元?


不知為何而戰的迷思

而且現在大學已經不是一個生涯的終點了,每位大學生都擠破頭想要去考研究所,所以他們都從大三就開始補習,補一整年的工數、電子學、微積分,感覺好像又回到了高中時代。但就算你考上了研究所,畢業之後的碩士起薪,現在是二萬五千元。


這些大學生犧牲了大三、大四兩年可以玩樂的時間,又花了兩年的時間讀研究所,最後薪水增加三千元。平均努力讀書一年增加底薪七百五十元。如果社會的大環境是這樣,又從來沒有人認真告訴過你為什麼要讀大學,誰能夠擠出熱情來讀那些根本不明白為什麼要讀的課程,上那些根本不明白為什麼要上的課?


如果我們的教育體系和整個社會,從來沒有認真的給「為什麼要上大學」一個答案,那這些不知道自己為誰而戰,為何而戰的年輕人們,又怎麼能夠不睡成一片,吃成一片?因為他們寧願自己在別的地方啊!


如果我們從未認真的給「為什麼要上大學」一個答案, 光去指責新世代是爛草莓, 承擔不了壓力是不公平的; 他們不知為何而戰,又怎麼能夠不睡成一片, 吃成一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