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極必反吧,這是我看到最近天下這則報導的想法。
10年前,西門站開通,到今年12月剛剛好10年。但是,早先的中華路拓寬、交通黑暗期,早就把人潮趕到東區去,也可以說,東區的崛起,漸漸在磁吸,到90年代,西門真的徹底失血。在西門站出來(寶慶路),鄰近總統府附近,以前是百貨街,在重慶南路,以前是公車轉運站,20年以前,那邊人潮絡繹不絕,現在,連週六晚上,那邊人潮早就消失。人去哪了?台北人其實比以前更多--去東區了。



瀏覽一下下面的文章,其實還是看不太出翻轉在哪,因為東區還是稱霸台北。百貨公司區一個很好的指標,同樣一條藍線,復興、敦化、市府等站一帶有多少百貨公司,以及延伸的商家?小小的一個西門町區,實在難以比擬。但是西門町是一個百年的歷史街區,他自有其風味,舊的、巷弄的、老台北的,有別於東區這種計畫經濟區的。

然而,在10年前西門町失去力量時,卻也是它條件成熟、轉型的開始:捷運鋪好了,街頭藝人去了,知名的老商家也還矗立在哪裡。怎麼規劃它,是重要的議題。如果再用過去美食街那一套搞西門町,一定失敗;那我們應該怎麼去思考這樣的老街區?包括其他沿著淡水河的老街區呢?

========
慢下來,老台北穿上文創新衣(文藝復興篇)

歷史像一個圓。曾經是台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西區,沈寂了二十年,即將重新站起來。

承德路與市民大道一段,與台北車站北門對望的位置,以往入夜後總是晦暗深沉、亳無人氣與色彩,而現在,華燈初上之際,市民大道卻煥然一新,年輕人、上班族、通勤族漸漸聚集。

這裡有個西區近來最大的交九建案:十五層樓嶄新的複合式建築,裡頭有購物中心、華納威秀影城,還有五星級的君品酒店;連成一氣的建築還有旁邊的辦公大樓與住宅,總共超過六萬四千坪樓地板面積的開發。八月份開始營運的台北轉運站也在裡頭,預估整區一天將有十萬人流動。

「十月設計」建築設計總監陳瑞憲戴著頭盔,為十一月中開幕的京站時尚廣場監工。他的設計採「清明上河圖」的概念,把當時北宋開封橋上,行人來來去去的熱鬧景象帶進這個西區的指標性建案。

京站實業管理處副總經理王大政興奮地說,「希望商場和轉運站就像那座橋,把所有的人重新聚集到西區裡。」

把絡繹不絕的人潮和繁華帶回來,一直是西區人的夢想。

五十年前,沿著淡水河岸的西區,大船入港、南北貨集散,商賈穿梭;台北的三市街:艋舺、大稻埕、台北城,也就是現在的萬華區、大同區、部份的中山區及中正區,是台灣最重要的政經與文化重鎮。

寧夏路八十九號,昭和八年興建的大同分局曾是日治時期北警察署,抗日運動領袖蔣渭水曾關在至今仍保留的水牢中。乾隆年間建立的龍山寺,歷史上多次為反對運動的大本營。鄰近的博愛特區,更是日據時期到光復後的機關重地。

經濟上,統一高清愿、光泉汪金來、新光吳火獅、和信辜家、義美高騰蛟、陳敏薰家族都是從西區發跡,現在還有不少傳產,例如康定路與峨嵋街口,掌握台灣好幾代人脾胃的乖乖總部,仍堅守在此。

文化上,長期引領時尚的西門町電影街、掌握年輕人流行品味的萬年大樓;武昌街上的明星咖啡館有著黃春明等文人寫作的足跡;中山北路兩旁林立的舶來品與教堂,當時接軌國際化徹底。

現象─建案、文創,西區潛力無限

這些風華直到九○年代初期,台北重心往東區移轉,信義計劃區、大直、南港開發,才逐漸凋零。
但台北大西區,近年卻不斷有驚喜出現,有風華再現的趨勢。

首先是建商和開發商看到潛力。

北萬華的西寧南路,阿曼集團在過去的中國戲院土地上,推出預售案「阿曼TiT」,在一大片混著透天厝與舊公寓的住宅裡,將蓋起二十七層樓高,有如帆船外型的大廈;艋舺大道以南的南萬華,潤泰國際將推出每坪六十四萬的住宅──萬囍。

不只新建案拉回人潮,從中華路到康定路,飯店業者這幾年已沿路插旗,精品時尚旅館一家開過一家;大賣場如家樂福與精品書店誠品也陸續進駐。

對文化人而言,西區更見魅力和潛力。

五年級生的導演鈕承澤帶著一整個劇組,在康定路上的清朝遺留下的百年老街剝皮寮裡搭景,拍攝預定於明年春節上映的國片《艋舺》。時下最知名的演員阮經天、趙又廷在華西街奔馳,重現三十年前這裡幫派林立的歷史。

剝皮寮的整修、國片的加持、創作歌手張懸的演唱,活絡了原本死寂的街道,每個週末吸引三千多人參觀。萬華居民穿著拖鞋來聽歌,邊說,「老萬華好久沒這麼熱鬧!」

同樣位於萬華區大理街糖?里的台糖倉庫,原本是死寂紊亂、結滿蜘蛛網的市定古蹟,年底將迎接八十歲的歌仔戲團「明華園」進駐。

明華園將在此展示八十年來上百齣戲劇的服裝道具、動態製作的過程,開放排練給民眾參觀。團長陳勝福說,要用明華園的文化,結合糖?歷史,讓整個里動起來,提供導覽等就業機會,賦予傳統社區新生命。

這樣的微改變到了大同接近中山區的地方,成了大改變。

從萬華往北進入大同區,曾有打鐵街、拆船貨街之名的赤峰街老舊公寓裡,時尚美髮沙龍靜悄悄地擠身在油墨印刷廠與汽車材料行旁。

這幾年,中山北路二段以西,大同區的南京西路與巷弄裡,至少開了五十多家美髮沙龍,外表看來像高級餐廳與時尚咖啡店。

大同區接近中山區附近已形成個性鮮明的聚落,巴洛克與日式建築混合的餐廳與咖啡廳、設計師工作室、時尚沙龍的混搭,像極了美國蘇活區早期的發展,吸引許多名人和名店進駐。

台灣好基金會執行長徐璐三月進駐大同區,連做手工吉他的李宗盛、拍紀錄片的蔣顯斌都指定徐璐找這兒的老房子當辦公室。

商人、文化人紛紛把目光聚焦大西區,究竟他們看見什麼可能?

其實早在馬英九擔任市長時提出「東西軸線翻轉」,到現任郝龍斌提出的「台北好好看」,都是想活化西區,加速城市景觀風貌的提升。

郝龍斌多次乘坐遊輪遊淡水河的藍色公路時,指著淡水河沿岸萬華與西門町的老舊社區說:「你看哪一棟不需要改善?」

優勢─獨一無二的老古蹟,老文化

忠泰生活開發執行長李彥良最近積極在大西區開發,他分析,新的開發案要把只在西區做生意,卻不住在西區的在地人留下來。

根據台北捷運公司統計,去年六十八個捷運車站中,台北車站出站人流量排名第一,四千六百二十六萬人每年在此穿梭。微風百貨的微風食尚中心、日勝生投資的京站時尚廣場,便是看中每日川流不息的通勤與觀光人潮。要把台北車站一年相當於台灣兩倍人口的乘客旅客留下來,京站時尚廣場總經理柯愫吟說,西區過去沒有足夠吸引人們留下的動機,「但未來的西區,絕對有聚客能力。」

利用都更與聯結國際的交通(未來的機場快捷),為破落的西區注入新意之外,西區與其它區域最大的不同點,就是它的老古蹟、老文化。

一五三歲的霞海城隍廟月老廟口前,二十幾位日本客的觀光團,正拿著金紙等著拜正殿內的月老;一張泛黃不起眼的A4紙張上,寫著答謝月老的人數:去年人數九三一六人,是九年前的三十倍。日本團接著逛著中藥店、布店,購買特殊的布料和藥材回去。

台北市副市長李永萍表示,台北這幾年都在為觀光產業鋪路,日本客仍是最大宗,第二、第三分別是大陸、香港客。她認為,要讓日本客回來,不能比便宜,而是比傳統的茶店、香、瓦櫃、手工藝。

西區,正是台北市保留最多古老元素的區域。

台大建築與城鄉所副教授康旻杰從歷史的角度分析西區特色:豐富的住商混合、充滿混血與殖民色彩的古老建築與文化。

他指出,以往大船從海港進淡水河,船卸貨在店塢前,再進入到店面,形成前店後塢、工作與生活同一地的型態;而日本明治維新時期派了很多建築師去巴黎學建築,使台北西區成為日據時代重要的巴洛克建築實驗場所。

轉變─慢一點,留住歷史與文化深度

近來已有大批文創或生活產業工作者,為西區文藝復興努力。

六年前,偉太廣告公司董事長孫大偉就把辦公室搬至重慶北與保安街交口,一棟九十年歷史,帶著巴洛克風格的古建築裡。

從市中心搬到城市的邊緣,需要莽撞與任性,孫大偉看上的是每個街角都有歷史;三十年不變的米粉攤、永遠人滿為患的三元號滷肉飯、龍山寺前老人議論時政、腳踏車一騎就到大稻埕水門;「很多年紀大的,事業有成的人,總開著黑頭大轎車,在廟前榕樹下吃東西,回味,」直至年初,因為房東調漲租金,孫大偉才不捨地轉移陣地。

在快速的經濟發展後,人們發現同質化讓人空洞,全球化必須有歷史做根基才能走得長久。

建築師鍾永男兩年多前,在中山北路一段,標下政府拍賣的八十五歲、兩層樓的老舊宿舍,重新翻修。

日據時代這裡稱二條通,於是他將房子命名為「二條通.綠島小夜曲」,二樓做工作室,一樓修改成對外開放的咖啡館,許多受日本教育的阿公阿媽都來感受歷史氛圍。

對歷史的尊重,也使得部份土地開發商改變快速賺錢的思惟,慢慢地經營西區。

天黑後,走在中華路一段,一棟棟黑不見裡的樓房中,八十九之三號的五樓透天厝卻透出幾許光芒。最近,七位藝術家,從畫家姚瑞中到北藝大學生,在忠泰生活開發的協助下,把這裡當工作室,專心創作。

二十八歲的蔡宜儒很樂意從淡水下圭柔山搬回市區,「淡水天候很冷,出門前還要用吹風機把牛仔褲吹乾。」過去因租金壓力不得不搬到郊區住,現在回到生活機能方便的市區特別高興,「旁邊就有中央圖書館,有很多藝術理論的書。」

打造「藝術七門町」的李彥良不似第一代建商,等待開發的過程將空閒地改成停車場收錢;他把已收購的空間整理出來,讓藝術家進駐兩年,而伴隨的好處也不少,康旻杰就評論,「最後可以提升那塊地未來變豪宅的商品價值。」

除了外來者帶來的文化或商業刺激,在大西區也看到第二代為自己的家園努力。

大稻埕水門邊,有第二代把老爸留下的自行車店裝修成像舊金山的漁人碼頭旁的小店;萬華龍山寺旁,金髮碧眼穿著短褲的外國觀光客,按圖索驥,在二手書店莽葛拾遺裡挖寶。

西門町電影街長大,豪華戲院老闆蔡政宏,則在戲院裡闢室開課教電影,及提供學生展覽空間。不久前,他與出色創意執行長陸承蔚策劃插畫家水瓶鯨魚展覽,把她的手稿、辦公室的一角都搬來這,讓不經意逛到的人為之驚艷。

挑戰─不能只有豪宅與奢華

但西區的再生,不可能單純仰賴好的開發商、外來工作者的善意,必須有更偉大的夢想牽引。

走過世界各國、參與許多重要建築案的陳瑞憲表示,政府給的都市藍圖跟國土規劃很模糊,完全不曉得二十年後會怎樣。

他認為,萬華是台北的根,政府應該學習日本京都,經營成世界瑰寶。「迪化街以前很美,現在破破爛爛,計劃不清不楚,有地域性,沒有被嚴重破壞,但也沒被保存下來,很尷尬。」

西區存在複雜的生活文化、有最貧窮到最富有的階級落差;過去幾任市長保留了不少古蹟,但對大西區的想像,仍主要以新換舊,以開發、改造西區面貌為手段。

康旻杰強調,衡量西區復興的尺度不該是高地價、奢華消費。西區有機會經營出自己的味道,規劃必須來得更謹慎。

大理街上的糖?多年前被列為古蹟,卻被台糖閒置,結滿蜘蛛網、髒亂不堪,里民寧可拆掉做公園,但在文史工作者與文化局的努力下,先清理環境,再找明華園進駐,開啟劇團與古蹟對話的新嘗試。

富有歷史厚度和文化深度的台北市西區,需要更多耐心與創意,共創文藝復興的盛宴。有更多豐富多元的新西城故事,開始在世界各角落傳揚。

 

資料來源:天下雜誌網站
http://www.cw.com.tw/article/index.jsp?id=3923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