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最近的經濟日報,又出現了文化創意產業的報導。這次是兩位留英國的博士候選人,先前他們也持續為經日撰文。文創這一塊,留英的碩博士不少阿!可望成為國內文創主流力量。

看了一下下面的介紹,其實翻譯成中文,還真的跟國內政府的文告差不多,大概就是描述一下計畫名稱、有多少預算,在各地那些機構會做,預計產生什麼成效。

不過關於怎麼推動的實際內容,比較少看到。最後是有說,他們不會去當低階的員工,不過仔細想來,為何一個學生、實習生可以做高階工作?我們就把這個經驗拿到台灣來想,如果一個藝管的學生以實習生身份進入兩廳院,他可能當總監或類似職位?或者至少當總監助理、董事長特助嗎?

大概去key-in資料吧?或者當領班吧?或者當解說員吧?或者幫忙貼海報吧?不會要他掃廁所拉,現在都外包了。

實習,到底要實習什麼?這個寓意其實不錯,但是具體怎麼實行?比如一個設計學生,他花半年(通常是無薪吧?)去設計公司實習,他能碰案子嗎?能碰到什麼程度?

========
有為青年 英國文創生力軍
 
【經濟日報╱文/邱淑宜、林文一】 2009.10.05 02:17 am
 
青年是發展文創產業的生力軍,文創產業發達的英國正透過各種政策和措施,以就業方案或實習機會,協助青年進入文創產業領域。

英國文化媒體和體育部(DCMS,以下簡稱文化部)去(2008)年公布「創意英國:新優質人才給新經濟」報告指出,英國有200萬人從事創意工作,每年創造約60億英鎊的產值,占英國整體經濟的7.3%。為確保新血持續注入,英國明確提出在2013年以前,政府將針對創意產業,發展每年約5,000個青年就業實習機會,讓那些優質的青年創意人才加入文創業。


解決失業 政府業界合作

英國前任文化大臣Andy Burnham(現任財政大臣)和前任就業及退休保障大臣James Purnell(現任文化大臣),今年5月也共同發布一項新的就業方案,政府將與文化、音樂和創意產業合作,提供5,000到1萬個青年就業機會,這項計畫的經費將由「未來工作基金」(Future Jobs Fund)支出。

這項「未來工作基金」是英國政府為紓解失業問題,專案投入11億英鎊的預算,針對18至24歲的青年就業計畫。當中強調申請單位最好是大的機關團體,必須有能力在半年內創造30個專職的工作機會。如果是中小機構團體的話,希望是以合作伙伴模式,結合地方政府或是第三部門共同提出申請。

文化部已經著手串連那些關鍵的利益相關者和文化創意部門,組成合作伙伴,如古蹟遺產彩券基金(HLF)、英格蘭藝術委員會(ACE)、國立博物館主管聯盟(NMDC)、博物館圖書館和檔案協會(MLA)等。

英國音樂聯盟搶在計畫公布初期就已和政府合作,幫助待業青年進入職場,他們和實況音樂(live music)業者、人力銀行公司合作,提供200個工作職缺,讓待業青年投入今年暑假的音樂嘉年華會工作,幫助待業青年累積實務經驗或獲得以技術為基礎的訓練。這樣一個先導型合作模式,將逐漸帶動其他部門或機構跟進,如現任文化大臣James Purnell所說:「這項投資(青年就業計畫)是一個珍貴的契機,為英國的青年優質人才創造好的工作。」


腦力新政 挖掘個人潛力

另一個參與計畫者是「腦力新政」(New Deal of the Mind),今年3月在超過50位知名文化和創意工作者和各政黨國會議員共同參與的一場會議中,正式啟動。它是一個全國性的創意產業、創業者的網絡連結,主要訴求在於希望藉由合作和創新,管理並善用國家的創造力。

他們提出將在英格蘭地區建立60個地方性的文化和創造力中心(Hub),主要任務在於建立一個地區網絡,針對18至25歲的青年提供文創業的就業或訓練機會。主要對象有二類:第一是具有創意才能的大學畢業生,協助他們進入文創產業;第二是長期失業的青年,提供機會幫助他們再訓練,提升他們職場競爭力。

而Hub的角色則像是資訊流通與協助開發管理顧問中心,必須審慎檢核工作和實習的品質,並後續追蹤評量成效,還有提供職業發展和建議的協助。每個地方Hub將可以有50萬英鎊的經費,發展至少200個實習就業機會,這些青年將會有至少六個月的實習機會,可能是在Hub或是在合作的公司或機構團體。目前已經有許多文創部門或機構參與這項新政,如全歐最大的多元藝術中心巴比肯(Barbican)、國立劇場、皇家歌劇院和南岸中心(Southbank Centre)等。

這些計畫有兩個重要的目標。首先,對於就業的幫助,不再只是消極提供救濟金或是短期、臨時或低階的工作,也不是僅僅提供大企業招聘新人或短期工的補助,而是將其結合到國家的特定產業政策和未來發展的願景,並且要求產業與個人在接受補助後,可以發展出較永續的工作職位與個人未來。

其次,部分補助是特別針對長期弱勢與貧困的青年,政府和企業不是放棄或僅僅救濟他們,或只是提供一些低階、無願景的工作,例如清潔工、作業員,而是提供機會讓他們能連結上比較高階、高產值與富創意的產業與職位,能在其中發展自己的個人創意與社會資本,一方面解決社會失業的問題,一方面將沒有機會與希望發揮個人潛力的年輕人,增加一些公平競爭的機會。將國家發展與社會救助結合,期待弱勢不再永遠是弱勢,以達成個人與產業互利、雙贏的局面。

(作者邱淑宜為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博士候選人;林文一為King's College London博士候選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