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一期的遠見專題報導的是中輟生,尤其是未成年的中輟生。

會想介紹這個專題,原因在於,現在聽到對文化政策,甚至文創最具想像力的,是我在英國文化部的政策規劃中,看到他們想透過藝術,跟社區結合,其中一項就是減少少年犯罪,讓失意的青年人能透過藝術訓練與能力培育,至少是鑑賞力的培育,找到興趣,減少鬧事的機會。

事實上,經過年度計畫後,英國的確在少年犯罪率下降中,少年們也再也沒看到那種憤世嫉俗、不滿的意向,因為他們至少透過文化藝術,找到新的機會,具體執行的就是基層的學校、圖書館、劇團等機構。

在這份遠見報導後半部,台灣民間其實也在做類似的事情,比如我看到由一些失學少年組成劇團,表現出自己的心聲;比如有八家將:他們在軍事化的管理中,扭轉過去八家將就是混混的形象(這個諸如忠仔或公視人生劇展都是類似題材)。

文創,台灣從來都沒談過這樣的話題吧?大多都在跟你說產值、品牌、消費、低調奢華;當然,我們也談了很多產值。不過,小弟認為文創最能彰顯自己的意義,就是能讓打架鬧事、拉K、隨時會大肚子的少年中,讓他們找到人生的新方向,也不一定要讀大學,而是能從文化、創意中找到自己的價值。

我們受核污染的教育體系,最後能走出來的都不是正常人,有時候中途輟學的,未必不正常,或許他還正常,只是不能融入核污染的體系而已。

當然,一個14歲就被教育體系掃地出門的人,當然是沒錄用的人,因為保證他進不去竹科、進不了台大醫院;但是,如果有機制,讓他可以透過文創重生,至少不要進感化院,那將是一個嶄新的契機。

這樣的「間接效益」如果可以彰顯,則文創也就不用硬著頭皮、每天削足適履地問「今年你賺多少營業額?賺了幾個資本額?」

還有,報導中也談了很多數據,比如少福經費遠低於兒福,同時直接指出台灣的福利體系、少年管理體系多頭馬車、資源不足。其實每個領域都一樣,台灣哪時候資源夠了?

有趣的是,社福、社工等領域每次抓到機會,就要說我們資源不足、人力不足,但好像也從未充足過,是要改善這個資源分配的體系?還是不再期待?還有,少福遠低於兒福,是要開始同室操戈的嗎?

=======

 

感謝提供haja中心訊息,我把那個連結也轉貼如下:

http://www.inmediahk.net/node/9410

haja center網站:
http://2008.haja.net/en/

兆基書院夥韓文工廠 推動創意教育
http://schoolofcreativity.blogspot.com/2009_01_01_archive.html

 

如果從產值角度看,這個中心意義不大,因為他能創造多少稅後盈餘?有多少就業者?多少企業?一年辦多少活動?

但是如果換個角度看,一如文章介紹:「沒有社會上進步力量的沖擊,市政府又怎會資助Haja中心?沒有運動的洗禮,又怎會有解放教育的實踐者?」、「寓遊戲於工作」、「真正讓學生與教員把學習、工作、教育共冶一爐」。

我們的文創好像都是賺幾個資本額,不然就是品味/美感,說法已經千人一面;反而很少從英國,或韓國聽到這樣的案例。我們的對英國的認識就是什麼劇團、韓國就是大X今。

好像思考文化創意這回事,也沒啥文化、也沒啥創意。

P.S.對了我想起以前看過個日劇,谷村美月的貓街。他們那個另類的學校好像也培育了一些類似的青年,有跳街舞的、有很會裁縫的(類似下妻物語裡面的深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