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上「不能沒有你」的部落格,在上面發現一篇文章。在最近戴導頻出席各場的宣傳活動中,也零星地聽到他如何籌拍這個片子,除了概念、想法與原始事件以外,更值得注意的,也一如下面的標題「我現在四十歲了,中產階級擁有的我都沒有」。

這部電影我記得成本是700萬元,戴導自己到處籌資,最後那一塊還跟其他工作者拿了一點下去,好像也押了房子。

知道這個過程,只能說,這個片縱使可以回來一個資本額的收入,現在的電影產業還是不健全,縱使有了個奇怪的海角七號。
不是說到處籌資是不健康的要單一資源才健康,而是,當多元資金,最後仍不足以拍一部未達700萬台幣的片子,而且一如下述,這是一部商業片,不是紀錄片、也不是純粹藝術片,那真是不健康,因為資源,沒有一筆超過700萬,應該還包括電影輔導金。

也就是說,拍攝一部電影需要的資源,跟現在市場可以供應的不成比例;或者說,一如戴導已經是知名的創作者,仍要拿房子下去押,代表這一塊資源是不足的。

不過也請別忘了:從消費面去看,台灣的電影市場還是很穩,我記得一年光大台北就大概200億元以上的票房收入,這些收入轉化為資源,到哪裡去了?大家可以思考一下。

下面是兩位導演的對談,談拍電影概念、談創作環境、談以後的規劃,滿有趣的。兩位也都是大眾電視劇上面可以看到的面孔。




========
我現在四十歲了,中產階級擁有的我都沒有,但這是個築夢的行業,而且要讓觀眾一起做夢

轉錄自 非凡新聞週刊 記者 / 趙佳美

戴立忍和鄭有傑的電影對話~~~

問:兩人對彼此的新作品有什麼看法?

戴(戴立忍 以下簡稱戴):

我看過陽陽,他是一部風格非常強烈的電影,大膽的拍攝手法在世界影壇很少見有傑的企圖心很大,他在找新的說故事語言,也只有台灣電影這樣子自由創作的環境才叫容易看到。有傑固定合作的攝影師包軒鳴,我認為可能是下一個杜可風,搞不好走得更遠,我以前跟他合作過廣告片,他很嚴謹、攝影思維邏輯很扎實

鄭:攝影師包軒鳴放棄在紐約拍電影,跑來台灣,他當時在NYU畢業得很多獎,還有好萊塢要找他去拍,但他想尋找他認同的方式拍電影、想找個地方,可以創作、可以冒險,他在台灣可以做很多測試、還發明器材,對影像追求很科學,譬如我們拍一年之出,攝影機必須架在演員身上,他自己畫設計圖、找鐵工,做出來像變形金剛的支架,薪水都花在上面了,他的身體很奇妙,我還擔心他會扭到整個人成摺疊狀。

戴:你看台灣這麼刺激自由,在台灣創作電影可以找出自己的特色,然後揚名世界,雖然拍電影的經費仍不足,但世界電影圈都知道一個原理,就是錢愈多自由愈少,現在我的電影得獎,當然希望明年能代表臺灣去參加奧斯卡,因為我的電影經費只有人家宣傳費百分之一、六百萬,所以我很想去試試看。

鄭:陽陽是底片拍的,要花比較多約一千六百萬,我是台灣正規製作公司背後支持的,不需自己找錢,但版權屬於公司,和他情況正好相反,但是戴立忍是真正的獨立製片,得打游擊戰。

問:現在拍出來的片怎麼面對兩岸市場?如果有像好萊塢這樣有錢的公司捧錢來要不要拍?


鄭:沒辦法回答要看狀況而定,但那一天大概不會來(自己笑)

連我都能拍片了,雖然拍攝經費是考量但也是因為這樣,所以我們會花腦筋嘗試 新的拍攝的手法、拍攝的題材,所以彼此間會有革命情感,而好萊塢是完整制度 照規矩走、要創新也會很花錢


戴:哈,我會拍(鄭:那看我有角色讓我軋一角)我現在就有一個8000萬的拍片計畫,雖然我們的經費還是很尷尬,不像赤壁,但電影投資報酬率其實很高,你看像海角七號(鄭:要中才行)在台灣就這樣成功了,我們只要把目標定在全世界,台灣市場只要十分之一,台灣電影還是非常可行,我的八千萬可能有二十倍的回收。


鄭:其實每個人都希望進奧斯卡,但這是由新聞局決定要入圍也很困難,李安導演雖然在陽陽掛名,但不因此讓我輕鬆進影展,他不掛製作、只掛總顧問,他只有指導我拍片要對自己誠實、不會干涉我的拍攝,除此外沒有任何額外護航,柏林影展我們也是最後一刻進去,陽陽在柏林影展是觀摩片,我們參展多,雖不是競賽拿獎,但代表很多人能看到,我不是為了參展拍電影,重點是一直拍,拍到七十歲的夢想,一兩各大獎應該會有,但中間的考驗會影響我是不是能繼續拍下去、甚至養活家人。


戴:海角最棒就是打破大家的疑問,魏德聖投資三千萬,之前包括我都質疑能否回收,但這就是電影迷人的地方,我其實一直在做,五年前我拿到輔導金,原本籌拍《射擊2300米》一片,但我只找到3500萬,因為不想改劇本、符合現實,所以後來沒拍了,當時如果我有房子也會壓下去,現在你看蔡岳勳魏德聖成功,電影是夢想家樂園,我現在四十歲了,中產階級擁有的我都沒有,但這是個築夢的行業,而且要讓觀眾一起做夢。

問:但國內拍電影的環境還是很辛苦,兩位身兼演員或電影找素人演員是為籌拍攝經費嗎?


戴:我表演賺錢是為拍片沒錯,我其實戲演得很少,只是每部戲幾乎都中,我花最多時間在寫劇本跟準備拍電影,人都會靠自己會的事營生,我其實大學主修導演、也導演過舞台劇,同時還會編劇剪接,演員只是讓大家認識你,演員雖然有光環,但成就一部戲卻是很多人共同完成的。

我很喜歡剪接,認為這是電影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鄭:我之前遇到他,好像都在剪接)就像你在寫文章,每個字都是一個鏡頭、一堆素材怎麼排出一片文章 (鄭:像我愛你排成你愛我),像我認為王家衛的電影剪接最重要。


鄭:我覺得不管是拍攝、劇本、燈光…等電影的每個環節都很重要,我認為藝術多少都有剝削在其中,儘管是透過電影表現出來,陽陽我們很清楚出發點是什麼,我當中有個素人演員何思慧,她表現很棒,是因為他不知道什麼事演戲,在鏡頭前表現出來演戲時真的情緒,一開始寫劇本拍攝前也會擔心張媽媽(張榕容的母親)的感受,但因為父親的事是張榕容先前就已經講過了,這部戲故事很清楚是虛構,只有他們都是混血兒這點是一樣的。


戴:我的演員是都沒經驗的,(鄭:不要說是因為沒錢)這當然是其中一個考量,因為男主角到現在還沒拿錢、製片、剪接導演都沒拿錢,最重要是因為一般明星來演,是大家認識的臉孔,我可能要花34千萬來幫助觀眾把對演員先前的認知拿掉,但我不可能有那樣的錢,就選擇另外的方向,是觀眾不認識的臉孔。

我的電影是真實故事改編、但不是紀錄片,我認為創作是在模仿真實,我當初被這個故事感動,看到了他的遭遇,產生同理心與共鳴,從新聞記者的創作,落實在他身上,跟真實生命不一定要有關連,藝術上我判斷會引起更多人共鳴、把更多人投射在更大的議題,所以我不要跟當事人見面,我試圖不要再去干擾他的生活,戲的改編度很大,身分設定背景,我持續跟社會局保持聯繫,對於接下來面對的情況,希望將衝擊力到減到最小。

問:兩位認為自己的作品是商業片還是藝術片?

戴:我認為我是在拍商業片,包括題材所有考量劇本創作分竟選佼考量,都也商業思考在內,商業的意思是面對更多的觀眾,兩年前如果我有更多資源,會完全不同,得獎其實也是一種商業行為,我認為最成功的商業導演是蔡明亮,是用商業思維去考量,絕對是商業理論片,藝術電影沒有標準,

我知道我報名的影展都是有獎金的,日本的獎得了兩百萬獎金,大家都不知道他得獎金講最多,我請海外發行幫我查,他問我要名還是要利,我說當然要利(鄭:唉!早知道這麼多我們也去報名了)影展沒有錢、只是名義鼓勵,我寧可選擇獎金很高的,我希望《不能沒有你》至少賺一個資本額以上 1200萬票房,我的目標是要找出適合台灣電影的商業,圈內人都在找MODEL,替換成世俗語言就是商業。


鄭:商業藝術片都是商業片,差別在於藝術片能賣錢也是,因為都是產品,有市場購買者,通常藝術片在每個地方都是小眾市場,但每個國家都有,像蔡明亮作品,拍電影前就能談到事先預售很了不起,我不是電影公司老闆,我不會想那麼多,我的工作單純、成本行銷由公司控管、分工清楚,陽陽可以說沒有既有的觀眾群,他的觀眾可能是喜歡藝術、喜歡運動、或是喜歡張榕容的觀眾,這是蠻難去定位的電影,但這就是電影有趣的地方,這是自己創作的挑戰。


資料來源:「不能沒有你」部落格
http://www.wretch.cc/blog/luminoso/2223714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