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商周與美國經濟學人合作,常會翻譯一些報導。以下這則與藝術產業相關。
拍賣與藝術品市場,不太為外界所知,但是透露出來的消息,這一塊可是高檔遊戲,動不動就是以億美元為單位的交易金額。我們也稍微談過,從市場角度看藝術,所用詞彙與想法,完全不同﹔藝術理念與派別,是衡量價格的參考座之一,最後成績單還是以販賣價格為主。
這一點似乎犯了文化界的大忌,但又超出了既有文化工業批判的轄義範圍:賣的就是原件,複製品可上不了檯面,但是,原件藝術品有價,是因為放入市場機制運作。

下面的新聞,還刺激另一個議題:中國藝術熱。
世界對中國突然具有高檔藝術品的購買力,十分驚訝。在有利可圖下,也對中國這塊肥肉流口水。

現在,如果把藝術走出純創作的領域,我們發現市場機制的玩法,猶如投資股票,產業化,免不了有這一套﹔不知各位要面對?還是逃避?

=========
熱錢湧入 藝術品身價水漲船高
 
本篇文章摘自:商業周刊第 1001 期
譯文者:賴美
   
藝術家素以放蕩不羈而聞名,但這些日子過著危險生活的卻是藝術品的投資人。二○○六年可謂現代與當代藝術市場刷新紀錄的一年。紐約秋季舉行的印象派、現代與當代藝術作品拍賣,籌得了逾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三百二十八億元)。克林姆(Gustav Klimt)的一幅肖像畫、畢卡索(Picasso)的一幅畫作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最大尺寸的潑灑畫之一,分別賣出了高達一億三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四十二億六千萬元)。

中國大陸是最新寵兒。二○○六年,全球最大的拍賣公司蘇富比(Sotheby's)與佳士得(Christie's)賣掉了一億九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六十二億二千萬元)亞洲當代藝術作品,其中大部分是中國藝術家的作品。兩年前,相同作品的銷售金額不過二千二百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七億二千萬元)。十一月在北京舉行的一場拍賣會,所謂「悲觀寫實主義(cynical realists)」畫家劉小東的一幅作品以二百七十萬美元(約合新台幣八千八百四十五萬元)賣出,創下中國當代藝術家最高價的畫作。另一家拍賣公司菲利普德派瑞(Phillips de Pury)即將在二月六日,於倫敦舉辦大規模的中國當代藝術拍賣會,其中將包括兩位高知名度的中國藝術家方力鈞及王廣義。

憂心市場過熱的包括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的梅建平及摩斯(Michael Moses),他們彙編了藝術指數,顯示過去十年間,戰後與當代藝術品的價格成長表現優於標準普爾五百總報酬指數(S&P 500 Total Return index,見圖)。摩斯指出五年的年複合成長率超過二○%;而上一次出現如此高成長的期間是在瘋狂的一九八五年至一九九○年。儘管他不認為藝術品市場崩盤在即,但他指出,當泡泡破滅時,該藝術指數在五年間重挫了超過六○%。
 
(本文原刊載在經濟學人2007/1/1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