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忙考試,很不好意思!

話說,我看CHANNEL.V的我愛黑澀會也有一段時間了,我發現自己每次看完之後,總是會呈現傻
笑跟痴呆的狀態,而且心情都會覺得好好,很好睡。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

我試圖去觀察這個節目,企圖觀察背後存在著的「符碼」(文化記號)和「非思」(集體潛意識) 運作。
作為一個文本分析,我想要透過我愛黑澀會連結的是,背後父權體制之下對於女性還有女體的作用
,我覺得這個節目,反射了許多文化層面的東西,就試著去分析看看,很多是自己的感覺,可能還
是有點片面,不過應該是作為一個男生,作為一個觀眾者最直接的想法吧,分析上有點薄弱還請見
諒阿,還希望各位學長大大門給點寫作上的建議!

師公







這一年多來我愛黑澀會創造了一種特別的節目風格,而一個節目的製作以及收視現象,包括收視
族群、節目周圍的廣告特性(也就是符合、類似節目傾向的廣告),我想我們可以用社會的角度
來看看,在什麼樣的社會氛圍之下,造就了我愛黑澀會這樣的文本。



一、《空泛化的生活》

1.黑澀會爆紅的社會氛圍

一個文本(節目),能不能夠受到大眾的歡迎,其實跟我們的生活存在著一定的關聯性。在現代
生活中,不時處在壓力之下,學業、工作壓力,現實間還得面對人際間的冷漠與虛偽;回家打開
新聞之後,政治、自殺、情色,不斷的被媒體暴力著,大家都悶著了。大多數人的生活寫照必然
會反映在心理需求上。簡單來說,我愛黑澀會就是在這樣充滿壓力跟訊息爆炸的社會氛圍中出現
。就如同志玲姐姐在選舉過後出現一般,這是一種接近集體潛意識下的消費行為。於是這樣的一
個文本就產生了。


2.一個速食的文本(節目)

白天已經相當的疲憊以及煩悶,對大多數人來說,回家之後,已經無法在消化太艱澀或是得花太
多精神的文本(財經新聞、國際新聞)。所以處在疲累的狀態,需要的是娛樂。而這的娛樂必須
是速食,而且不必花費太多的精神。因此在節目的製作上,會想盡辦法弄出你內心可以接受的東
西,而這裡的娛樂感,是多元的,你有可能看我愛黑澀會跟著笑,也有可能在笑裡頭的妹妹沒有
知識、內涵,其實節目傳達出這樣的訊息,跟自己空泛化的生活有一定程度的關係。與其說節目
內容空泛、無去,那麼,我們的生活呢?



二、《複製、反映、強化了的社會結構,夢想之死、女人之生》


以上試著去找尋節目生成的社會背景,做為一個消費社會,它必然有其生成脈絡;但是做為一個
火紅節目,也必然會有其社會結構反映因素。也就是,它所塑造的不僅在娛樂上符合大眾需要,
更有強化、反射、填補大眾心理的因子。

我愛黑澀會,經由節目的傳遞,無意中傳達了許多價值觀,一些學者或是教育學家提到,這樣經
由媒體所傳達出來價值觀,將可能扭曲青少年的價值觀,是為誘導;而我的想法是,如果說它真
的傳達了某些價值觀或是塑造了某些價值觀,我會覺得,它只有放大既有的價值衝突和強化新興
價值趨向罷了。節目是一個複製和反映的機制,它並沒有試圖改變什麼,所有的風格和訊息在現
實生活中皆是有跡可尋,仍會回到社會結構層面。也許我們該問的是,什麼樣的價值觀,經由節
目而放大、而再現﹖


1.文化工業打造新價值,夢想之死

夢想,一直都是火熱的辭彙,我這裡的定義是,「生活中可欲的想法跟行動,往往被人們奉為精
神上的理想和想望,它的魅力在於與自身生命的距離感」。夢想,長久以來就是很容易被炒作的
辭彙,往往很多東西在它的包裝之下,肯定引起許多共鳴。我愛黑澀會在節目中有塑造了夢想,
不論是在節目中的對話或是九妞妞的歌詞中都可以發現。節目此處即執行了放大的功能,將「夢
想」放大,且很有感召力。但也因為經由大眾媒體的傳播,使得「夢想」被制約,亦即夢想成為
一套媒體塑造的意識形態,往往成為單向度的、簡化的夢想規約。

之於「夢想」會成為媒體所製造的生成物,同樣與現代社會生活有絕對的相關,因為現代人多數
是無法完成自己的夢想的,而且在忙碌、盲目的生活浮沉著。物質生活雖然不虞匱乏,不過心靈
的空虛卻成為了現代人最大的煩惱,於是節目就出現且製造了「意義」、「風格」、「理想」,
這些往往需要用荷包才能換得,在資本主義的運作下,我們為了滿足空虛的心靈,便不斷的進行
消費,於是我們大量消費了複製過的、包裝過的有形商品(EP)、無形商品(風格) ,極為法蘭克
福學派所提出的文化工業,不論我們怎麼消費,都逃離不出資本主義運作,成為無差別的大眾,
行塑無差別的大眾文化(我看了一下腳上的converse)。

關於夢想的包裝,經由節目傳達,也成為追逐「藝人」、「巨星」的單一道路,於是我們可以發
現一個個歌唱節目出現了、一個個選秀節目出現了,在潛意識中,媒體將夢想定型在一位,那就
是,成為大眾所愛的「商品」。

夢想被規約成成名的單向價值。然而在現實上,怎麼去實現自己、完成自己的夢想,卻是節目較
沒有交代的地方。當節目無意識中傳達出這樣的「夢想」,而現實中卻是慘澹的,其實又加深了
心理的矛盾,反而矇蔽了人們探求問題原因的本質;另一方面,夢想被規約成成為藝人的單線道
路,只會加速其破敗,於是「夢想」底下的意義被抽離了,事實上只存在包裝紙,便加速夢想的
死亡。舉例來說,當每個人都因為一支肝心的汽車廣告去買車子,而大家也都跑去買了,事實馬
路是沒有拓寬的,於是大家都將肝心的車子開上路,塞個半死,車子失去了原本縮短時間的交通
功能,便可以宣告車之死了。這裡的「夢想」也是,星路並沒有拓寬,於是大家都去追逐的情況
之下,得到的只有真實的無奈。「夢想之死」。

黑澀會美眉的第一支mv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hOZL_SgTV4&eurl=

2.權力規訓,學院與性

談到節目較深一層的意像傳達,筆者認為,.黑澀會有相當多的「規訓符號」運作著;其中可以分
為外表的擬師生關係和內層的兩性權力結構差異。

(1)擬師生關係的學校規訓符號

黑澀會以上課的方式做為節目型態,美眉扮演學生,而主持人扮演老師(老大)以及助教;主持人
可以點美眉起來發言或做舞台表演,因此節目上,美眉上鏡頭的機會是由主持人所掌握,亦即在
模仿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關係。其中學生制服,便是複製師生之間的規訓符號。

不過我認為這是表面的,也就是這樣的規訓關係只是節目表現的一種形式而已;主人持點哪個美
眉出來發言、表演,其實都是節目已經設計好的部分,其中並沒有真正的師生關係,只是影像的
仿造和擬真,事實上並不存在如校園中師長對於學生的規訓機制。因此,擬師生關係的規訓符號
是用以包裝的,並無實質內涵。需要關注的,應該是內部的、無意識再現的、隱含其中的權力不
對等關係;即是,「性」的規訓。

(1)「性」的規訓符號,男性權力的象徵秩序

從擬師生關係到兩性權力關係,筆者認為「制服」是個關鍵。黑澀會妹妹制服:白色公主襯衫,
短到不能短的百折裙。制服的意像是個模糊地區(進行轉化的地方),他同時表現了受教育規訓的
學生以及轉化過後的性別符號。




「制服女學生」是模擬過、具有多重意義的符號象徵,透過媒體、圖片、文字等再現,制服女學
生的形象經常在兩種極端之間擺蕩;亦即一、乖巧、溫順的女學生和過渡到二、具有男性慾望投
射的性形象;而黑澀會中穿著制服的美眉便處於兩者之間。形象間的轉化讓女體同時擁有了多種
意涵,也因此吸引了不同取向的觀眾以及消費者。筆者認為該注意的地方是,制服,在男性慾望
的投射的部分,比起仿造學校規訓權力來得真實,而且在無意識的過程中,使其節目在播送的時
候,無意識間複製了兩性權力差異;也就是,改短的制服,反映的並非抵抗學校規訓的權力,而
是男性慾望的投射。依然處在父權結構之下,其核心突顯的是,兩性差異,並經由節目放送,一
再的強化、一再的扭曲。

這裡舉些節目中出現過的例子來說,在語言的呈現方面,每當有美眉走光的時候,電視上打上「
小兔子」進行遮掩的時候,旁白會說︰「真是不好意思,還好沒讓看倌看到髒東西」。另外在圖
片上:




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影像當中,多少都具有性暗示,而這樣的性暗示如上所述,是社會結構在父權
體制之下,對女性形象的壓抑和刻板化。而這樣的刻板印象經過媒體,在消費社會中,形象漸漸
被固定下來,隱含一種權力的不平等。歷史上,在父權文明中,女性往往以一個不相干的形式再
現著,女性以皮相的方式顯現,一如維納斯的「正義」、自由女神的「和平」、觀世音的「慈悲
」,或者是男性慾望的對象「瑪丹娜」。

必須強調的是,在現代社會中,媒體強化、鞏固了女性的形象,至此沒有人再去過問女性的本質
,而創造出來的是「理想情人」、「人妻」、「性感」、「小心眼」、「火辣」的女性形象,這
些都表示女性的「性」符號在男性結構下被小心翼翼的建構著,於是女性在男人的刻板印象中生
成了,即所謂,「女人之生」。

黑澀會中的其中一小段:最後美眉走光,有旁白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LGzYmDPCvs&eurl=

在佛洛伊德、拉康的理論當中,父權體制之下,女性是不完全的性別(請丟個記憶點,這裡是爭
議的來源)。若先離開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我們來觀察台灣消費社會,就可以發現女性、女體,
往往是被消費的,在台灣的社會新聞當中,往往對於女性受害的過程詳加描寫,一如大家早上在
捷運拿到的爽報、或是頻果日報都是;在車展當中,往往都有show girl,就像在告訴你買了車
子,就會有女人陪伴的意思,於是女人變成虛擬的附加商品了;另外,對女體的消費近幾瘋狂的
,莫過於a片了。我想述說的是,當我們在談論台灣的女性地位是東亞第二高的時候,真的是如
此嗎?這些長久以來建構女性的價值觀,不僅沒有抹去,反而透過媒體的再現一再的複製、加深
了。這裡由父權結構進行書寫,不代表我否定社會同樣在建構「男性」,筆者認為同樣都是存在
的,但是權力的拉鋸往往是父權的一方佔上風,以上我已多做例子。

黑澀會是個媒體傳播的過程,節目所隱涵呈現的是男性的象徵秩序,男性的權力透過傳播,是會
授權的,授權給觀眾,去行使這樣的兩性差異,在潛移默化之間我們的意識跟行為會漸漸的受到
影響。至於男性的權力,並不是所有的男人都可以擁有的,畢竟它也開始進行權力分化的動作,
於是「型男」被型塑出來了、「宅男」被丟棄了,11點的棒棒堂便是學習繼承權力的地方。


三、總語


我愛黑澀會節目中,傳遞出非常多的文化記號和集體潛意識,它在一個煩悶、壓力的後工業社會
中出現著,也突顯了現代生活的貧瘠和空虛感。在節目當中,權力是隱含其中的,包含外表、虛
假的學校規訓權力和內在、實際存在的兩性權力差異,其中仍是在父權結構下打轉著。在一些學
者的研究當中,父權社會對於女體同時是採取消費使用(作為一種符號媒介或是商品)與規約禁制
(道德或禮俗的眼光,回想一下髒東西)的雙重功用(張晉芬、林芳玫,2003)。這些既存的元素
都在我愛黑澀會節目中可以一再的發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