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佳人香消玉殞,原本不想提這則新聞的。
不過倒想到一件事,就上來聊。算是從這個事件,看我們的媒體環境。

在國外,所謂媒體產業或創意產業,通常為電影或電視。但是台灣因國情不同,特殊歷史發展,新聞節目(含談話性節目),蔚為風尚,也成為某種文本與特定電視類型。
我想新聞,台灣沒幾個人受的了,一個是題材問題,報導大宗一個是政治口水,一個是社會新聞。社會新聞也不會探討產生事件的結構,往往就是浮面描述:諸如怎麼死的,小孩被打成如何。透過灑狗血換取震撼力的收視率。事實上已經彈性疲乏。
第二個屬於報導方式,這也是我想談的,乃台灣人的民族性:一窩鋒。
佳人香消玉殞,據說昨天凌晨,媒體朋友們SNG齊聚醫院,準備觀看如何招魂﹔一個小時的電視新聞,約20則以上的報導,光佳人香消玉殞,就有11則。還頂上去問佳人的父親:想不想女兒重回身邊?
稿已經乾成如此,為何一再挖掘?不是扒糞與否,而是前仆後繼所來為何?

有人說:這是低俗的大眾社會,不是我這種追求fine art人的選擇。不過逃避,不代表問題不存在。學界醞釀很久的關機運動,也看不出有什麼效果,原因在於場域缺席,讓其他參與者獨大而已。
另一種方法,就是面對這個現象,回去分析它的結構。
我們小的時候,電視只有三台,當時由於管道稀少,暢銷的八點檔可以40%以上收視率─瓊瑤
後來這被批評為:箝制媒體,黨政軍要退出三台。加之小耳朵的興盛,90年代初期,有線電視蓬勃發展,1994年新聞局面對這個現象,通過有線電視法。雨後春筍般的蓬勃,但經過兼併,形成今天狀況。
可以說,最後台灣在系統業上,掌握在和信(辜家)與東森(王家)身上,兩人黨國關係良好,對的,就是最近出事的王家─王又曾與王令麟。不過,06年10月,這個通路已經賣給凱雷集團,成為東印度公司了。

有線電視乃由頻道,以及內容構成。頻道如上述簡史,內容,則造成今日電視台的現象結構。當初,一次開放太多頻道出來,也無管制,新聞節目與談話節目由於成本低於戲劇,於是搶製作,但是僧多粥少,一個是新聞就這麼多,一個是觀眾所需要訊息就這麼多,供應者暴增,不過市場惡性競爭。
於是,為了填補24小時的頻道,台灣成為SNG最多的地區,成為一稿多報的地區,
佳人香消玉殞,不過結構浪花而已。
試想,佳人隨風而逝後,多少新聞能再回億她?你又想起許純美多少?

一個是極度消費,另一個則是一窩風性格。象徵台灣社會性格。
想跟大家一樣,尤其透過刻意操弄議題,成為台灣文化特徵,也成為操弄者(製作人,編輯)正當化的藉口。
台灣問題我想比擬象還要複雜,而是集體狂癲,不想發瘋的人也要跟著拖下去。

對於文化創作而言,獨特性與風格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於是我們會有風格與品牌的探討。
台灣為何建構不出自己的品牌?除了代工性格以外,上述一窩風,集體狂癲也是一種原因吧?
歐洲與中東,為宗教瘋狂﹔日本為了武士道﹔德國人為了亞利安民族﹔美國為了當世界警察。
台灣?為了看新聞台。

PS過鎮子一定有靈異節目,對佳人香消玉殞事件,有撞邪,天蠍座血光之災,有卡到陰,有觀落陰的節目傾巢而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