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去經建會網站http://www.cepd.gov.tw/index.jsp
發現一份報告台灣經濟結構的轉型與願景之研究

網頁連結在這

洋洋灑灑寫了數百頁,面向很多。不過我倒是注意第四部份,關於未來台灣社會環境的預測與建議,不管你同不同意,至少可以看看這份研究的觀點是什麼,預測了些什麼。

報告為PDF檔案

摘要大致如下:
產業結構隨經濟發展而變遷乃必然之趨勢。近年來由於國內外經濟環境變遷甚鉅,我國在知識經濟時代來臨,加以全球化發展及區域經濟之形成,亦將影響我國產業未來之發展。在國際挑戰威脅日益增加情形下,加以產業及貿易結構、能源供需及人口問題等,我國應如何突破面臨的諸多的瓶頸及困境,並以既有之利基掌握潛在發展契機,是當前亟待思索的問題。因此本計畫擬就我國產業結構與發展願景、貿易結構與發展、我國人口問題之探討,以及我國能源供需等議題,除研析其對經濟的影響及衝擊,進行前瞻性的分析及問題探討外,並據以釐訂經濟目標並進行策略規劃,以擘畫我國未來產業發展新藍圖。本研究主要結論及政策建議如下:
一、貿易結構改變下提升我國競爭力之作法
中國與歐美日為我國最大的兩個出口地區,但我國對這兩地區之出口品結構迥然不同。中國為我國最大的對外投資地區,由於台商持續對中國投資,造成我國對中國的出口產品以半成品或中間財為主,而台商則是將部分製成品回銷回台灣。我國對歐美日的出口則以最終產品為主,並自歐美日進口大量的零組件。
由於歐美日等國係專注於研發與品牌,由於是買方市場,造成我國對其出口價格節節下滑,亦壓縮我國廠商的毛利。而中國市場在台商持續對中國投資,故短期仍維持對台灣的半成品或中間財的需求。然而,中國當地化生產與東南亞國家到中國生產上游的半成品或中間財將是未來趨勢,故長期可能會降低我國在中國的進口市場占有率。據此,本研究認為我國未來的貿易結構應朝向「提升設備及關鍵零件技術以降低對歐美日的進口依賴」、「擴大對歐美日出口金額與比重」、「擴大對中國出口金額但出口比重不宜大幅增加或快速降低」等方向進行。
主要之政策考量方向,可以自「落實產業升級,提升出口競爭力」、「積極拓銷新興市場」、「利用經貿外交加強出口競爭力」,以及「加強非貿易財出口」等方向著手。分述如下:
(一)落實產業升級,提升出口競爭力
1.積極思考與先進國家競爭之差異化,專注於發揮既有之優勢。
2.與主要競爭對手韓國應朝產業規模或技術提升速度的「正面競爭」;產業規模應由官方主導合併或重大投資案,提升技術面則應加強與美日等技術大國合作共同研發或技術轉移等。
3.和中國及開發中國家產業價值鏈分工,利用我國與中國及開發中國家擁有之比較利益,做產業價值鏈的分工,以掌握價值鏈中關鍵地位,並利用中國與開發中國家廉價的勞力與土地生產,維持垂直分工的優勢。
(二)積極拓銷新興市場
1.加強對逆差嚴重之新興市場拓銷,並針對貿易入超問題嚴重的國家,加強拓銷目標國家貿易,如澳大利亞、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南非及巴西等國。
2.落實品牌台灣、推廣台灣自有品牌產品,相較於先進國家市場,在開發中國家與新興市場較有機會推廣台灣自有品牌,應積極對中南美洲、大洋州、非洲、東南亞等國家,推銷自有品牌產品。
(三)利用經貿外交(如榮邦計畫等)加強出口競爭力
1.中南美洲為我國主要邦交國所在,而美國已與中美洲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CAFTA),美洲自由貿易區(FTAA)可望相繼成立,強化與中南美洲及加勒比海友邦國經貿與投資合作關係,一方面可以協助企業開展全球策略聯盟布局,分散投資過分集中於中國與東南亞國協的風險,另ㄧ方面也可以開拓與整合美洲市場龐大商機。
2.我與東南亞國協國家雖無正式邦交,但經貿關係良好,為僅次於中國之主要投資地區,若能加強與東協各國投資合作關係,不但可以透過價值鏈分工,維持我國的優勢,也可以由東南亞各國參與東亞區域整合後之市場。
(四)加強非貿易財出口:除了製造業等貿易財出口競爭力需要提升外,非貿易財的部份也需要加強,像是技術服務、軟體、設計、觀光、商標與專利等。
二、台灣人口問題及對策
面對著當前人口組成變遷對總體經濟之影響,人口素質著實牽繫著未來台灣每人GDP提升之關鍵要因;而人口老化、少子化、非經濟濟性移入人口等問題,亦將直接對我國產業結構甚或總體經濟形成衝擊。故本研究擬出之建議對策如下:
(一)人口組成變遷對總體經濟之影響。人口素質是未來台灣每人GDP提升的關鍵因素:
1.教育是提升人口素質最重要的政策
2.鼓勵高質人才的引進:
3.提升人力資源運用效率及彈性:
(二)人口組成變遷對產業之影響
1.教育資源重分配和品質提升
2.產業發展的新方向:經營策略的改變、發展以老人為主的產業
(三)人口老化
1.建立國民年金體系:
2.國家角色介入,結合營利化及公共化雙軌制,以增加供給。
3.國家補助以公共化為主,對於營利照顧則由立法規範,提供自行發展的空間。例如:以特許行業方式允許民間經營,業者需提供一定比例床位給弱勢族群免費或低價使用。
4.避免資源閒置,促進老人與長期照顧服務的連結,使照顧服務能有效被使用。
5.開辦長期照護保險,以集體分擔整體社會的照護成本。
6.建立監督評核及資訊流通機制,以管控照顧品質,普及照顧服務,並兼顧多元化選擇。
(四)少子化
1.讓想婚的人無後顧之憂,如提供高額補助「研究生家庭宿舍」。
2.己婚的女性,不受到歧視
3.想生子的人,不受到歧視
4.落實「兩性工作平等法」中有關育嬰留職停薪津貼發放之立法。有小孩的人,國家來幫忙
5.教育資源重分配和品質的提升。
(五)非經濟性移入人口
1.在社會身份認同上,台灣社會和新移民都充分瞭解並尊重彼此的文化。
2.在政治身份認同上,區分「公民認同」與「雙重國籍」的概念。
3.擴大跨國社群連結,促進新移民的母國與台灣之間的相互理解。
4.放棄單一國籍、血緣主義的國籍法概念。
5.讓新移民參與台灣在地的政治或社會生活,作為瞭解台灣民主價值、建立在地政治/社會認同的重要方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