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去買了本書,專門探討御宅族。由日本「野村綜合研究所」撰寫,台灣商周出版社出版。裡面專門探討御宅族在日本的特色,十分有意思。我一個學弟跟我說,御宅族與宅男在台灣應該有區分,原因在於日本御宅族是特殊用法,具有專業意味,但台灣的宅男比較偏向諸如「嫁不掉」的好人文化、「去死去死團」,雖足不出戶,但差別頗大。
果然,在這本《瞄準御宅族》,將御宅族的意義從原本動漫達人,推展到各式如「火車御宅族」、「藝人御宅族」….呈現出一幅繽紛的色彩。不禁想起一問題:本書說,只要執著於某人事物、以及端方式把金錢與時間集中在該對象上、具有豐富知識與創造力並會積極從事資訊散佈活動。光這一點,我想起不是御宅族,而是一個具有熱情與決斷力,而又能啟人清明的學術人。
下面我將分批把我看到的重點,約略的PO上來與大家分享。歡迎討論。

=====================
根據《瞄準御宅族》一書的分析,在日本的御宅族有以下特色:

御宅族原本指稱的是SF狂熱者(科幻小說狂),或對動畫狂熱的人,後來轉用對特定領域的狂熱份子。最早起於1970-80年代之間,由美樹本諺語河森正治等人,互稱對方是「御宅族」開始,起初是具有「狂熱愛好者」的尊貴身分。到1982年的動畫《超時空要塞》中,主角林明美用御宅族作敬稱﹔1983年,評論家中森明夫,以此詞彙稱呼科幻作品狂熱者。(P10)

御宅族是日本社會發展成熟下的產物,當經濟富足、消費市場成熟後,人們開始展現各種不同的價值觀,將昭和到平成年代,比擬作江戶幕府時期的元祿年代(1688-1704,日本江戶時期穩定而富庶時代,民間藝術如歌舞伎等大為興盛)。(P4)

網路普及乃推手。在網路世界開始之前,御宅族只能靠地緣與人脈活動,但當網路興起,諸如BBS等打破既有地緣藩籬,影響者有以下三點:
1. 使御宅族更具匿名,擺脫日常生活的污名化。
2. 擴大資訊蒐集範圍,並更容易形成社群。
3. 御宅族從以往的搜尋者身分,甚至可以進化成為資訊提供者,使御宅族更為活潑。(P6-7)

御宅族消費力極強,一反既有經濟估算,御宅族不止平均購買產品單價比一班人高,價格較為抗跌以外﹔將御宅族的購買曲線排列,與一般常態分配型的消費金額(時間)曲線不同,御宅族是屬於龜型的─前端突出者,乃其愛好產品,亦即購買決不手軟,所以,根據野村綜合研究所指出,御宅族的分析不能只在於消費金額上(事實上也頗為驚人),應該在於「中毒程度」當作基準。(P7、9、14-15)

御宅族並非被動消費,而可以將產品解釋系統化與理論化。(P7-8)這一點對現在消費市場很重要,御宅族者,透過彼此資訊蒐集與推薦,已經開啟一項品味前哨戰,甚至可透過此網路式的口耳相傳,傳播到非御宅族身上,對未來產品有巨大的散播影響。可以見到的是,縱使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存在對御宅族的歧視,但一旦當人們對某產品喜好,可能還是要高度仰賴御宅族的嗅覺,可謂「導盲犬經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