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一期天下專題探討高教,也翻譯或分析了歐洲與亞洲幾個地區的高等教育。我特別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德國。分享,不代表我完全認同,但是想把訊息告訴大家知道:
1. 德國如同其他歐陸國家,大學大多是公立而免費。雖然有社會主義、國家主義與學術自由的背景精神,但是也造成高效果─大學畢業生年齡最高(平均7年),休學比例最高。造成德國官方在高教負擔日益沉重。
2. 眼見美英國家,走資本主義路線,大學間從收費到教學品質,社會影響力都有高度落差,在世界同一競爭場域下,德國走公立高教的路線,遭到挑戰。
3. DFG─德國科學研究總會,開始擬定一份精英大學名單(台灣也有類似計畫,諸如五年五百億等),刺激大學擠身社界學術頂尖潮流,而目前集中在南德如慕尼黑大學一帶。
4. 為了加速學生畢業,德國開始調整學制,希望能在3年內讓學生修完180個學分,畢業後獲得文憑出社會工作,並朝向更實用導向的教育方針,使原本體制內教授頗不能適應。
5. 現代德國大學精神起自於洪堡的人文理想,認為大學不是職業訓練所,而是培養人格的場所,這一點遭到挑戰,一如上述,在全球競爭壓力下,諸如哈佛等名校的資本主義、精英教學在美國與世界交出的成績單,齊頭式平等已經被認為惡性循環,缺乏特色而學非所用。
6. 未來,如果從財務角度處理,德國大學們可能重視評估各系各校的業績─研究數、以及經營能力,並鼓勵學校擺脫國家資源挹注的傳統老路,改向其他機構爭取經費(諸如企業),未來,某些冷門科系可能遭到裁撤合併的命運。
7. 大學免費,遭到挑戰。未來將向「窩在學校的老學生收費」,也要向新生開始收取約400-600歐元不等的學雜費,但仍無法解決財務危機。
8. 目前德國大學法鬆綁,讓學校更能財源自主。但是上述DFG的評鑑,德國在『人文與社會學科』的表現上全部落敗,僅有一個入選卓越學術群落與四個共同主題博士班而已,原因在於甄選標準與規則─如科系整合、跨領域研究等,比較適合自然理工科學。但DFG承認美中不足,下次改進。
以上節錄與整理自《天下360期》P112-114、由賓靜蓀主筆。

============

值得一提的是,在人文屈就於自然的趨勢,不是台灣專利。德國也遇到類似問題,其他在高教上,包括不願畢業,學用落差,實用取代傳統學科,面對世界學術同一場域等問題,台灣一樣面對。
石之瑜教授打的第一槍,還不夠大,還無法撼動體制,它不只是教授評等而已,而在於整個從教學到研究,從老師到學生,從管理者到被管理者,乃至於學校/企業/政府,以及台灣/世界...對高等教育交錯出來錯綜複雜的問題。
前幾個月反高學費爭議,恐怕面對整個高教體制的迂腐,不過冰山一角而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