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原本只要對影子「台灣的流行音樂出了什麼問題:黑米網上最近的辯論」一文回應就好,但是越寫越多,乾脆PO成一文
雖然對流行音樂產業不熟,但是我想如果看看上述幾個文章,尤其是後面兩篇,我想大致上會有一個輪廓。

我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想像比較偏向於「人行道部落格」的觀點,原因在於要透過結構方式,去理解個別,以及整體的文化創意產業現況。他很敏銳的指出,整個音樂問題出在於後面的生產結構,我可以跟你說,台灣現在沒有本土唱片公司,後面的勢力全部都是國外大廠,這股趨勢在上個世紀末已經確定。
如果說對流行音樂不熟,不訪從你從小聽的音樂開始回憶起。

小時後我們的音樂公司,我印象最紅的是飛碟唱片,因為現在被人批評的「偶像風潮」,事實上在那個時候就開始了,小虎隊好像就是飛碟的吧?SHE、Jolin不過是她們的徒子徒孫而已。
後來飛碟消失了,為何?被世界音樂大廠併購,這個有碩士論文研究過,我當兵前看過,現在真的忘記了。
而談到滾石,後來世界大廠入台,所有本土唱片業幾乎掛掉,只剩下滾石/魔岩這集團還經營的不錯,並且朝向亞洲音樂市場挺進,不過現在似乎有點疲軟,而滾石魔岩也不只僅以台灣歌手為單一對象,也代理很多外國音樂。

簡單來說,現在台灣幕後的資金全部來自美國或歐洲大廠,從馬克思觀點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所謂美學與品味自然會轉移到以歐美風格為主。所以其實常聽流行樂,你可以發現在上個世紀末,台灣的樂風突然國際化了,突然引進很多ABC,原因在於資金與手法的悄悄轉移。連動的是,包括對打歌、歌友會、行銷等的砸重金,這些手法不只在音樂,好萊塢電影也是,所以其實Jolin每次發片,你會看到好像廟會一樣盛大而莊嚴。尤其你不會好奇,怎麼景美女中的乖乖女、建中男生殺手,現在成為穿迷你裙的電動馬達?因為美國年輕女歌手很風行這一套。
昨天PO上來的商周「外資搶購台灣」今週刊的「雙J傳奇」,不約而同的碰觸了這個問題。尤其在今週刊裡面特別剖析目前音樂產業問題。但是商周所說的其實各方面,包括金融業,電信業都將被外國資本大舉入侵,商周是十分樂觀,但其下可能很多意想不到的惡果會出現,這一點可以參照既有的音樂與電影體系,我想可能苦勞網未來也會出現專文回應.

音樂是台灣的利基之一,縱使現在轉移到資金全部從外國人口袋出來,因為台灣影響著中國、香港與東南亞,偶而可以影響日韓的市場,這是30年來累積的成果,電影,過去原本也有類似,但是台灣新浪潮起來後,因為大小眾沒有區分,以致於出現危機,但是音樂市場卻沒發生,因為大小眾市場嚴格劃分,並且在大眾市場中有完整成熟的產銷體系。
相關的想法其實刺激我想搞一篇「前哨戰」的想法,不過還沒成型。

扼要的說,音樂產業突顯著我想擺脫傳統論述方法─大/小眾市場的品味之戰,這一點在「人行道部落格」也提到了,小眾不耐大眾市場的濫耳朵,仍無法對既有的音樂結構進行解構與撼動,甚只是自身或許包裝著某些文化理論的觀後感而已。

談到大小眾,大眾我覺得要研究的是其體系﹔小眾,需要討論的不是其創作精神,創作對小眾其實不重要,因為他跳出來要搞音樂,本來就是要創作,重點在於:如何建構一個適合小眾的平台與體系,這個體系自然與大眾截然不同,但是要能夠讓小眾樂團們都有舞台可以表演,不至於因為銷售不佳,成為空有理念的一片歌手。這一點又要跟p2p趨勢結合,以及需要依靠長尾理論。可以說,當小眾樂團(不好說地下拉,人家又沒違法)能夠在某個平台聚集,甚至活用網路與免費分享趨勢時,對聽眾也是福音,因為終於不用被Jolin轟炸。

其他包括談到盜版、P2P乃大哉問,現在已經直接衝擊既有音樂體系之銷量,未來將可能徹頭徹尾改變唱片工業的面目。在美國的I-TUNE,一首歌0.99美元,總加一張專輯減少近一半成本,歌手影響力不變,但是唱片徹底改觀而從生產轉而到消費者個體化。
也許,未來網路與P2P會成為一個平台,所有歌先上平台供下載視聽,突破某種認可度後,才開始發片,或許,當千金砸下的偶像,跟剛崛起的樂壇新人都要上這個P2P擂台,在每次發片時都一起洗牌,不會是現在大小眾分市,各玩各的,某些對大眾不滿的人一再批判,批判了幾十年,大眾還在那裡,還讓外國佬把台灣市場都吃光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