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前研一的《M型社會》,在日本推出後造成衝擊,事實上延續半年前《下流社會》的議題熱度,大前這本書,更多是在於現在日本社會現象、經濟現況等的反省與建議。以下,將此書我認為值得一提的幾個摘要出來分享。
但是我要強調,我並非全然認同大前的觀點,但是我讚賞他對日本現況的資料蒐集與分析,他的話是有根據的,但是他的後續觀點與解決方案,並非全然正確,或可如此認為:大前是個自由主義、相信市場經濟的人,他也鼓吹開放與減少管制。但是開放所收的效益,背後對勞動結構卻無反省與檢討,只看到「繁榮的一面」而已。
但是在以市場觀點轟炸日本現況的同時,大前卻指出日本現在沉重的幾個面目,老年化社會、資源不流動、冗員與限制過多等問題。
我比較感興趣的是大前對教育的觀點,他認為體制教育不過浪費時間,父母不可以把教育外包給學校,讓那些社會經驗值為0的人,把你小孩教成只會讀書服從的學院派而已。當然大前自有其市場經濟的邏輯在後面,但也突顯日本教育問題。
台灣?商周記者訪問他,大前說了一句:「歡迎來到新世界!」日本在社會結構與公務體系問題,我看到台灣的影子。



==================================
2006年日本經濟起飛,打破14年來的低迷。但這事實上不過是片面假象,實際上在日本求生的人們,日子比以前更難過,原因在於,經濟好不過是由特殊產業─尤其是中國需求業而已,再加上,雖然日本表面富庶,但是財富大多集中在何者手中?老年退休者的身上,他們握有數十年來存款與退休金,清償完房貸後具有高度消費力,但是,也由於資源與設備已經完整,實際的消費力不高。
相反的,20-30歲剛出社會者,由於產業結構的改變,企業越來越不願意負擔「正式員工」的薪資與福利,轉而已打工、雇傭與外包方式,但是他們所負擔的仍是正職工作。在日本,所謂的Freeter,已經超過四成(非正式人數約有1500萬人,正式員工人數為3300萬人)。

所出現的結果是什麼?大前研一說,就是M社會─中產階級的數目越來越少,像兩邊靠攏,但是多數的中產階級是流到中下階層。變化的方式可以很多,諸如不漲薪水,但是物價仍然高漲﹔通貨緊縮,多數的人把把可支配所得存起來,不拿到市場消費,尤其靠退休金生活的人數,不只把退休金30%存著,人數也比目前的上班族還多,於是發生,先前日本扶養比為1/3、但未來將成為1/2,而那個被扶養者,本身可能還是握有高度退休金,卻不願意消費的老年人。

所以未來「世代之戰」可能爆發。尤其,到2025年,日本人的年齡中位數將達50歲,意義是:日本邁入以老年人為主的社會,尤其企業、政府的領導人皆屬高齡,無法有創新思維與冒險精神。

日本社會發生了什麼?
1. 高門檻的產業與貿易保護,降低社會活力並使物價無法下降,優惠一般民眾與中下層社會。大前認為,日本對第一級產業過多保護,反而是碎裂土地分配無法發揮效用,應該大量開放國外農產品進口,「讓國外土地生產日本食糧」,然後將諸如東京市郊附近土地大量釋放出來給人們居住。此一舉可降低物價─諸如米價、地價等,又可是日本國土增加。
2. 限制掌握在公部門,造成效力不彰。「認證制度」養活了公務員,諸如日本推行的IT化政策,事實上被公務員消極抵抗,因為「那我們要作什麼?」申請文件與找碴成為公務員工作。
3. 80年代雷根政府被大前高度讚賞,原因在於雷根的原則是「小政府」─大幅裁減社福支出與放寬限制、大幅減稅,大前指出,這還餘蔭還留到柯林頓時代。

政府在這個時候作了什麼?
1. 年金與債務的負擔日益嚴重。
2. 冗員充斥:高度科層化的後果,把業務切割負擔過多冗員,相較於企業「多能勞工」的現實,公務員一人一業務,造成人力浪費,但是又必須負擔高額的人力成本與退休福利。事實上,公務員平均時數比企業低,但是年所得卻比任何企業員工平均都高。
3. IT政府雖然推行,但是因為相容性問題,根本無法提升效力。
4. 部會合併,部會減少,但是公務員人數一個都沒少。
5. 教育必須首先改革─教師的終身雇用制度,加之校園環境與世界脫節,反而無法讓學生精進,教育界一樣冗員過多。
6. 各式政府法人,都效力不彰,並成為公務員退休後繼續牟利的單位。
7. 大前主張:大幅裁減公務員(最好裁掉9/10),轉而以「外包」方式經營,其他手法諸如E化、檢討無法開革公務員的法令等,大幅降低人事成本。
8. 稅制改革:改所得稅為資產稅,課征只握有高度資產卻不拿出來流通者,使資金在市場流通,讓年輕人取得機會﹔課征附加價值稅,替代消費稅,改變過去因號稱虧損而逃稅者,從成本/營收比例加以課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