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朋友上來留言,也參觀了一下它的blog,不知道她是不是那個光頭?

倒是在他BLOG連結中,看到「穗過頭」,而今天的中時,也剛好報導這樣的訊息。

有趣的是,發起人吉米,先前也跟他在網路上討論藝術/行政何者重要。不過就現實來看,似乎行政也滿重要,因為行政作不好,核心的藝術也會跟著消失,不管那個藝術理念、藝術價值是多高。

這樣的平台是值得鼓勵的,他也不是一如主流文創論述「文化是個好生意!」,但是它們也是在做生意,試圖在現實中找出一條出路,讓生存與創作之間達成某種平衡。值得注意的是,連歐陸這麼重視藝術文化的地區(相較於英美),他們公預算對藝文的補助都在下降,甚至連媒體產業,先前就業者主要身份是公營電台,現在都散到民間去,成為獨立工作者。

台灣不是歐洲,那就更急迫的要面對這樣的問題。如果,在民間各種嘗試中,可以獲得幾個出路,那對長期的藝文環境,會有滿多的影響。同時,民間如果可以不靠政府走出一條路,則,我們就更需要深刻的思維:政府對文化產業、藝術環境的功能到底是什麼,而不是一眛地死讀書上那些理論,滿嘴XX主義。

======
地攤串成市集 「穗過頭」力量大

    * 2009-08-24
    * 中國時報
    * 【汪宜儒/台北報導】

     台灣的小劇團規模小、人員少、經費缺,所幸,團結就是力量!在免費演出場地的誘因之下,今年邁入第二屆的台北藝穗節再度吸引了八十多組小型團隊參與演出。只是,僧多粥少,在眾家節目的競爭下,要如何吸引觀眾目光、減低劇團成本負擔,成了小劇團們的重大課題。連續兩年都參與藝穗節的劇場工作者張吉米,索性結合六個劇團的資源人力,成立「穗過頭的力量」。

     「穗過頭的力量」由「梗劇場」、「沙拉肯跟劇團」、「Be劇團」、「凹凸之外」、「喬媽臭臭鍋」與「蕭紫菡與她的流浪樂手們」共同成立,以聯盟形式,在藝穗節期間各自認領一項行政工作,讓票務、宣傳、贊助等行政資源得以共同分享,各團之間的創作創意也能互相交流。六個劇團共享網路群組的平台,觀眾有意見反應,大夥都可在第一時間被通知,同時還推套票,讓「一團被注意、六團有票房」,效果果然良好。開賣至今,已有三個團的門票宣告售罄。

     張吉米表示,小劇場創作者其實都很有想法,但受限於現實,不見得都有足夠執行資源。於是他秉持「地攤精神」,組成「穗過頭的力量」。「一個地攤或許掀不起浪,但六個地攤擺一起就可串成小市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