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陳總監又發表文章了,有別於過去探討孔子的「仁」,這篇討論深耕人才的文章,其實火藥味也滿重。甚至去討論了一個基本問題:那些所謂的台灣之光,如果沒有美國因素,他們會有今天嗎?

這個論點就吸引我,尤其提出吳季剛雨王大仁這兩位ABT,雖然一再強調愛台灣心不變,不過他們完整受教育的過程,都是美系。不知道美國有沒有這麼多補習班--如果你住中小學附近,補習班、課輔班、安親班比小吃部/7-11還多。

但是教育與廣義人才培育問題,何其大。如果真要改變下面陳總監提到的問題,非要動搖教育基本結構,則權威者、既得利益者都不樂見,甚至出手阻擋。注意先前侯同學那篇「洗腦」文章,或者是「哲學與餓死」的投書,所指為何?更深層的意義是什麼?值得思考。

單一價值觀不只是那些跳出來想洗腦的朋友,還有一些藏在後面的朋友在默默操作。
http://ccindustry.pixnet.net/blog/post/24660913
http://ccindustry.pixnet.net/blog/post/24681474
http://ccindustry.pixnet.net/blog/post/24689253

最後,吸引我這篇還有個原因。天下427期我又去翻翻了。在那個咖啡廳報導中,雖然談了這麼多什麼草莓創業族,但是,有張年輕朋友頂著大光頭的照片,也出現在裡面,正是那個讓歐巴馬夫人穿他晚禮服的吳季剛先生(Jason Wu)。


比對一下報導中他讓我們這麼鼓舞、振奮的台灣之光,陳總監所說:「我覺得相當汗顏,因為近來兩個聲譽鵲起的華裔設計師吳季剛與王大仁,大部分求學實習的時間都在美國,如果他們當年留在台灣受教育,他們是否還能擁有今天的風光舞台?」所指為何?

=======
名家觀點/深耕人才 收割經濟 
 
【經濟日報╱陳立恆(法藍瓷總裁暨創意總監) 】 2009.08.07 02:18 am
 
 
台灣經濟研究院日前下修台灣今年最新經濟成長率預估值至 -1.91%,雖然景氣訊號亮起黃藍燈,但復甦的速度似乎總是步履蹣跚,無論景氣何時真的燕來春回,我堅信國家及企業的腳步皆不可停擺,愈是困難蕭條的時節,愈需要大刀闊斧的投資與開拓。不過,以上兩件事均需靠人來執行,可是近來在台灣,每回想要推動某些計畫,讓文創產業更上一層樓時,都會面臨到一個難題,就是「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離上次觀賞「印象西湖」已經一段時間了,但當時的震撼與感觸依然縈繞心頭,試想張藝謀、王潮歌與樊躍三個人的「印象」創意,四年多來為好幾個城市增加了成千上百的工作機會,動輒實現三到五倍的拉動效益,對外,打響了國際知名度,在內,凝聚了集體認同感,反觀台灣的山水不比麗江或是西湖遜色,幾億台幣的籌劃經費也談不上是天文數字,我們缺乏的就是幾位能扭轉乾坤的將才,用一夫當關、萬夫莫敵的氣勢,拉出一座座文創產業的舞台,再從舞台上培養出新一代的將才,然後英雄時勢、相輔相成,造就一個經濟成長的正循環。

這樣的正循環,應該要從教育與相關政策著手,前者是培育人才,後者則是留住人才,以往台灣教育為人詬病的地方不外乎是八股教條、扼殺創意,但經過幾番莫名其妙的教改之後,反而變得面目全非,諸如極具爭議的建構式數學、鬆散薄弱的文化教育、唾手可得的大學文憑等,使人憂心我們的競爭力將一代不如一代,其實低落的教育品質和產業外移的後果一樣不堪設想。日前讀到比爾蓋茲提醒美國的教育危機,比起經濟危機更形嚴重,我覺得相當汗顏,因為近來兩個聲譽鵲起的華裔設計師吳季剛與王大仁,大部分求學實習的時間都在美國,如果他們當年留在台灣受教育,他們是否還能擁有今天的風光舞台?所以,如果連美國的教育體制都需要改造,台灣實在沒有理由夜郎自大。

培育人才並不是台灣唯一的挑戰,在留住人才方面,以前我們比不上歐美日,現在甚至比不上大陸。今年4月,杭州政府砸下重金為漫畫家朱德庸打造一個幽默博物館,同時高規格延攬蔡志忠等重要人物,參與他們的文創計畫,都是讓人心驚的豪氣與魄力。這只是一個杭州而已,對岸還有多少城市與組織,都比我們深諳「江山社稷、用人為先」的道理,積極招賢納士,企圖建構更大的舞台,容納一個更大的理想。

台灣民眾已經習慣於用一些失業率或是經濟成長率等社會經濟數據,來想像國家總體經濟狀況,政府又時常為了因應民眾觀感問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失業率一攀升,就擴大就業方案及工程發包,經濟成長一下滑,就開始刺激內需消費。但就我多年的產業觀察看來,太過鑽研這些數據難免流於短暫片面,無法投射出完整的國家競爭力與未來性,特別是要發展運用大量軟實力的文創產業時,有遠見的擘畫者,是在適時適點的公共投資之外,優先深耕可以投入建設與貢獻創意的人才,方能在長期經濟發展上歡喜收割。


【2009/08/07 經濟日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