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最近出刊的經日文創園區,有訪談一位設計界的品牌顧問。有幾點滿有趣,大家一起分享。

首先在設計產業的瓶頸方面,「了設計師的創意發想之外,還須背後服裝材料的採購師、打版師、品牌經理人、行銷、經紀人等團隊來支持。」這句話,在先前「文創下一步」裡面,學學文創的徐董事長說過一樣的話。

而所謂單打獨鬥,是業界自己心胸狹窄?還是因為產業職業轉型問題?似乎報導沒有深刻探討,但如果獨立工作者是設計界的關鍵特質,則問題就必須深入看他的結構。

後面兩段大致內容差異不大,主要就是需要把「商業化」導入創意、設計與藝術裡面,未來文化經濟才有前途。商業化不反對,如果真是要搞產業的話,是必走的路。但是,還是一個老問題:對於複製技術、藝術核心價值被侵犯的爭議,始終未解決。台灣還是有相當的人士,或者在學界、或者在業界、或者在媒體,對文化產業這麼在搞,相當質疑,則,主張全盤商業化的朋友,跟「怕價值被侵犯」派的朋友,什麼時候才能有大辯論?是否能整合/協調出一條方向?

=======
文創高手/石靈慧:設計產業 團結力量大


【經濟日報╱文/伊娃兒‧撒布】
   
2009.07.18 03:53 am

圖/石靈慧提供
 

虹策略品牌顧問首席執行長石靈慧曾擔任全球最大精品集團LVMH台灣區總經理,並活躍於台灣時尚圈,今年6月選擇到校園,擔任中國文化大學進修學士班「消費與時尚藝術設計」學位學程主任,希望將過去幾年累積的跨國品牌經營經驗分享給對時尚、文化創業產業有興趣的年輕人,培育擁有國際視野的品牌經營人才。

石靈慧在美國康乃爾大學念劇場舞台設計,曾在紐約的梅西百貨做櫥窗設計,也做過服裝設計,今年首度跨入學界。以下為石靈慧採訪摘要:

問:台灣設計產業面對的瓶頸有哪些?

答:台灣設計產業最大的問題,是欠缺合作團隊的概念,台灣設計師習慣單打獨鬥,人人都想當鎂光燈下的主角,卻忽略「明星」的背後有一群具備其他專業領域的後勤單位。以國外知名的服裝設計師為例,除了設計師的創意發想之外,還須背後服裝材料的採購師、打版師、品牌經理人、行銷、經紀人等團隊來支持。

台灣設計人才應該要清楚自己長處和短處,最適合發展的舞台在哪,然後架構明確的產業分工,讓每個人可以在最佳的舞台盡情發揮。

問:年輕人對時尚、美學風格與創新價值的產業趨之若鶩,你認為年輕人應該有哪些正確的認知及充實哪些涵養?

答:設計並不等於藝術,好的設計必須歷經產品化和商業化的過程,並通過市場的考驗。好的設計不僅是改變產品的外觀設計,更要提供生活的解決方案,滿足客戶的需要。未來希望藉由與文化大學合作開設「消費與時尚藝術設計」學位學程,培育懂得行銷設計、創意管理,更懂得產品企劃和全球行銷的品牌經理人,讓設計人打造創意的商業價值,縮短產學之間的落差。

創新也需要具備品味,但時下年輕人過於受到呵護,幾乎失去獨力生活、甚至感知生活周遭的能力,眼界過於狹隘,能力也朝「輕薄化」發展。好的設計人才不能只著重於特定領域,最好多嘗試不同領域的事物,充實讓生活豐富的技能,才能建立敏銳的生活感受能力,儲備源源不絕的創意。世界觀和人文素養,是從事文化創意、設計領域應具備的涵養。

問:台灣文創產業的優勢和挑戰?

答:推動文創產業最重要的是要從「創意」引導出商業價值,需要一大批懂得行銷藝術與創意的「生意人」加入,讓創意可以成功商業化、產品化,因此,需要更多跨領域的人才進入台灣文創產業鏈。外銷是台灣文創產業出路之一,完整保存的中華文化是台灣的優勢,透過文化素材打造的「中華精神和文化體驗」,外銷至全世界,可以創造獨特的商業價值。

【2009/07/18 經濟日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