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別都看到幾則新聞,出現在不同報、不同版面。串在一起看,值得思考。

明天好像是開放陸客來台的週年,但是成效如何?好像輿論不是非常支持,尤其數字上好像也不太支持,去大陸旅遊的人,遠高過來台旅遊,這點跟兩岸人口不成比例。

台灣到底要搞什麼樣的觀光,似乎什麼縣市升格、觀光分區推動計畫之類的,目標都鎖定在文化(但文化主管單位似乎已經把文化觀光切分)。到底,台灣的文化觀光是什麼?有什麼是「以文化為主」的觀光?

有趣的是,今天中時還有篇報導:陸客來台喜歡什麼?看阿扁。意思是,他們對台灣的人文現象很有興趣,而對岸怎麼會知道阿扁的進度?關鍵在「電視」傳播。電視對文化觀光才是關鍵的一個助手。

雖然觀光局知道「偶像行銷」,但不過是電視威力的一環,而且台灣真的能吸引對岸的,還真是我們奇奇怪怪的新聞與社會現象。尤其對岸有了「綠貝」,不斷講求「和諧」之下,亂烘烘的台灣,對他們特別有魅力。


另外,京都一年有3000萬人以上的觀光人口,比台灣一年多10倍。他們是一個城市而已,而我們是一個大島。為何差距這麼大?到底差在哪裡?


========

中國觀光客明開放週年/兩岸遊客去多來少 相差逾10倍
 
自由時報 更新日期:2009/07/03 04:09


〔記者李文儀/台北報導〕開放中國觀光客來台明天滿週年,過去十一個月來近卅二萬名陸客來台">陸客來台,但每天三千人目標僅曇花一現,預估下半年也不到每天兩千人。一年來只創造一百八十億經濟效益,馬政府宣稱「一年六百億元」的說法破功;旅行業者更預估未來五年內,兩岸觀光交流仍會是「去多來少」。


來台32萬人 我赴中346萬人


去年七月四日,七百多位陸客組成二十多個首發團,隨著兩岸週末包機直航啟動歡喜來台,十八日後全面開放,台灣觀光產業引頸企盼龐大商機,不過一年下來,業者卻難掩失望之情,因為陸客人數、消費等效益都不如預期。


據兩岸官方統計數字,今年一到五月,陸客來台人數為二十七萬人,台灣旅客前往中國為一百五十三萬人,但是去年一到五月開放前,陸客來台人數約僅三萬人,台灣旅客前往中國為一百五十七萬人。台灣旅客變化不大,陸客人數雖有增加,但距離每天三千人,五個月內應有四十五萬人的目標相距仍遠。


來台陸客從去年七月到今年五月約卅二萬人(計算到六月則約卅六萬人),同時期台灣去中國的總人數為三百四十六萬人(中國尚未公布台灣旅客的六月到訪數字),兩岸旅遊人數比例約為一比十。


陸客消費力 比預期低2成


其中,去年七月到十二月來台陸客共約五萬五千多人,每天不到三百人;今年一到六月在中國政策主導下人數增加,半年有卅萬餘人,但波動劇烈,一、二月每天僅約五、六百人,三月增為一千七百多人,四月暴增為三千五百人,五月卻又減為兩千三百多人,六月則驟降為每天僅九百多人。


旅行公會全聯會理事長姚大光昨評析週年效益時表示,陸客對台灣觀光產業的確有支撐作用,從旅行社、飯店、遊覽車到餐廳,這一年來營收約成長四十%,創造約一百八十億元的經濟效益,其中台灣至少賺到約一百億元。


中國旅行社 付款拖3個月


但相對地,統計顯示,去年共有近三百八十萬人次的台灣觀光客赴中國旅遊,貢獻近四十五億美元、即台幣一千四百多億元的旅遊外匯收益給中國,陸客對台灣的旅遊經濟貢獻,遠不如台灣旅客對中國的觀光支出。


姚大光更指出,由於殺價惡性競爭,原本預估一名陸客可創造約六萬元觀光產值,實際上僅約五萬元,包括三萬五千元團費及一萬五千元消費,有少數低價團根本未達此標準。


還有業者抱怨,為搶生意,以每天三、四十美元的超低標準接團,以此推估一年卅六萬人次對台經濟貢獻可能僅約七、八十億元。且目前台灣有兩百五十二家旅行社可接待陸客,但只有一百二十多家做到生意。


經濟效益低 馬畫大餅破功


台灣旅行社被中國業者「欠錢」更是問題嚴重,應付款都要拖至少三個月。姚大光自家旅行社的未收款已累積達兩億元;海基會已協調海協會處理,建議應採先收費、後服務的方式,要求對岸先付錢再發入台證。


旅行業者更擔憂,陸客來台人數完全「看中國臉色」;姚大光指出,中國國台辦已說今年將送六十萬名陸客來台,預估下半年陸客應可有約卅萬人次,每月五萬人,平均每天不到兩千人,且要靠中國「助一臂之力」,兩岸共同加把勁才能達成。


姚大光認為,明年兩岸交流旅次可達七百萬人次,中國觀光客來台可達一百萬人次,加上商務參訪旅次,陸客人數可達一百五十萬人次,但台客受到世博會吸引,將高達五百五十萬人次赴中國,台客仍高佔八成、陸客僅佔兩成。

========
陸客哈政治 土城看守所成熱點

2009-07-03 中國時報 【黃如萍/台北報導】

     「小馬哥到底要把陳水扁怎麼樣?」「阿扁A錢您信不信?」大陸旅客來台,最愛談政治議題,阿扁台北市豪宅、土城看守所都成為陸客熱門詢問的觀光景點。

     陸客的議題總是追著最新時事,馬總統宣布競選國民黨主席,陸客會問小馬哥何時和大陸國家總理胡錦濤見面?陳幸妤遭境管無法赴美求學,陸客會問台灣導遊的看法及立場。

     華語導遊趙妙荔說,陸客團感佩台灣媒體的多元性,同一件事居然有南北迥異的角度及論述,每晚回飯店,第一件事就是打開政治談話性節目頻道,分析藍綠論戰。為了一圓陸客夢,有些旅行社會刻意安排遊覽車繞到中正紀念堂旁的街道,讓陸客可以從外窺探紀念堂內部設施。

     有趣的是,在陸客趙根大在野柳刻字後,陸客團來台都指名要去看刻字,讓「中國常州趙根大」成為最熱門的景點之一。

 

=========

社論-打造台灣的京都 他山之石不可少

2009-07-03 中國時報 【本報訊】

     出人意表,各界咸認「補考」無望的台南市縣合併改制案,竟在劉揆召開「複審會議」後浴火重生。據行政院表示,基於「歷史文化重鎮」和「帶頭區域發展」兩大關鍵因素,終讓台南市縣升格案拍板!暫撇黨政部門是否有選舉的權謀;當扛著「打造台灣的京都」的堂皇大纛,繼而攻城掠地後,如何落實藍圖,恐更為重要。

     我們質疑,如斯重大的國土規畫,竟只有少數學者與官員與聞其事。畢竟少了諸如公聽會、公民審議等由下而上的草根民主後,整個過程就予人倉卒、拼湊的印象;然而,我們還是得肯定劉揆本於南北均衡、避開發展主義舊窠臼的魄力。畢竟升格之舉不但可讓台南重返歷史榮光、緩和南台不被重視的恐慌,且讓南部雙核心概念得以綻露生機。當然,「台灣的京都」藍圖對於劉揆暨與會官員似頗具說服力。循此,我們有必要將日本京都歷史細說從頭,既可做為他山之石,又能集思廣義,讓「歷史文化重鎮」之說不致蹈空。

     日本在桓武天皇時期,為擺脫舊佛教勢力的牽絆,遂決意遷離平城京(奈良)。先是遷至長岡京,其後在七九四年於山背國興建了平安京,如此以迄一八六九年,幽幽歲月裡名號也由平安改為京都,其間鎌倉、江戶幕府的別立權力核心,以及戰國的離亂,都讓京都徒擁權威而少實權,但其做為日本帝都的身分未曾或變。千年光陰猶如人體有生老病死、繁華災厄互替諸現象。它既造就平安貴族文化,各類佛教宗派、建築也踵繼添華;而天災人禍的不時侵襲,既毀棄舊世界,也帶來庶民新契機。然而等到明治天皇東巡不返後,京都人赫然驚覺,京都不僅失去其政治樞紐地位,也喪失了千年來傳統權力與文化中心的角色。

     驕傲的京都人並未屈服,官民努力推動「京都策」,先是扎根教育,次為廣興交通,最後是全面的都市更新,奠定了京都既恪守傳統,又不時迎納現代化的成就。如今的京都不僅坐擁十七項世界遺產、數以百計的國寶、上千座的佛寺與神社,它也擁有全日本最大、最具後現代特色的車站,任天堂、華歌爾及京瓷等跨國公司亦駐於其間。另一方面,日本人從未曾質疑京都崇隆的歷史文化地位,所以盡管京都人口僅居日本第七、工商產業更無法和東京、大阪相埒,然而它就是京都府,和相隔僅有四十多公里的大阪府(以及神戶市)合組為近畿三角。關西的京阪神和以東京都為首的關東地區形成槓桿兩端,這不只是歷史上東西軍合戰的延續,更是矯治一元化中央集權的必要之舉。而且,關東和關西樣貌固然大異其趣,即便是京阪神之間也是差異鮮明,可知京都活化在日本現代史上何其重要。

     回過頭來看台南的例子。自荷據、明鄭到清領時期,台南做為台灣的首府,傳承的文化、建築和價值風尚於質於量都冠於全台,即使因為茶、糖、樟腦貿易導致台灣歷史重心在一八八○年代北移;但日治時期諸多台南仕紳(如連橫、陳逢源、林茂生、韓石泉…等)在傳統儒家或基督長老教會的化育下和台中志士聯手,隱約和台北城形成抗衡關係,猶如日本關東、關西的頡頏意象。直到國民政府遷台,由於對台南定位不明,以及七○年代工商起飛後,南北失衡日益嚴重,台南的政經實力和文化影響日墮,乃至今日因危機感加深,遂興起自覺自救運動。凡此,京都前例足供示範。

     我們慶喜劉揆認知到,台南做為開台首府,不但擁有豐富的古蹟、歷史建築、傳統工藝,且其境內有七股潟湖、四草溼地,足以吸引國際觀光客;而台南科學園區、台南科技工業區、工研院南部分院、南台灣創新園區,使其成為南部產學研的科技重鎮,種種都可做為文化歷史和經濟的基礎,帶動雲嘉南的全面活化。畢竟人口、資源過度傾北,絕非全民之福。

     更重要者,劉揆「三生活圈、七發展區」的新提示,讓我們得以跳脫三都的幻影,直視七發展區才是國土規畫要務,這隱然已和日治時期的五州三廳規畫相銜接了。平心而論,日人的五州三廳較貼近台灣生活圈,所以不須諱而避之。如今台南市縣的意外突圍反倒啟動由下而上的國土規畫想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