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時藝文版出了篇討論台灣文創與大陸的關係。還訪問了一些大陸朋友。

大陸的大學也有文創研究所阿?真有趣,不知道在研究些什麼?

小弟比較關注的是,台灣跟大陸比,人又不多、地又少,東西又貴,到底能領先在哪裡?
下面說,台灣的軟力量。

昨天,張大春訪談香港媒體/文化人梁文道,訪談雖然主要談的是香港的出版業與最近的書展。但是後半段談到台灣的文化現象。

梁說,他被誠品邀請演講,台下有3位朋友提問,他說他三的人在說什麼,第一次聽不懂。張大春認同,並且認為這是常民語言的破敗。
梁說,大陸現在瘋起「民國熱」,對林語堂、徐志摩這種老國民時代的人物非常甲意,張則說,他被大陸的電視台訪問,他對台灣的傅斯年評價還不敢說大師,但大陸一口咬定傅就是大師。可見瘋狂程度。
梁說,如果未來大陸客對台灣自由行成行,最感興趣的是台灣的文化生活,尤其是像誠品這種地方,但演講經驗,卻讓他有「敗絮其中」的感覺,他認為這是台灣給他很大的不安。...比如年輕人說話中,「然後」、「對」這種詞彙太多,語句非常混亂,無法呈獻自己腦中組織好的內容。

文創產業很多人都很愛談所謂的文化底蘊,一如下述,還談到什麼民主,真的嗎?台灣的文化底蘊跟對岸比,誰衰落的比較快?對岸的文革都30多年前的事情,這30多年來翻譯多少國外典籍、作多少基本功?

要注意的是,來台灣的旅客,對阿里山、日月潭相當失望,為什麼失望?這個會不會出現在文化界的阿里山、創意界的日月潭上面?

再附上2009/6/16王俠軍出書,接受楊照訪問,專談文創產業的內容。7分鐘。
http://xun6.com/file/769e90723/20090616.mp3.html

http://vspace.cc/file/QY1R5JLEF9148CSN.html

http://www.mediafire.com/?2ndyjm1t4n1

======
台灣文創產業 大陸發光發熱

2009-06-16 中國時報 【連雋偉/專題報導】

     編按: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Joseph Nye)曾提出軟實力(Soft Power)概念,泛指一國透過文化、價值觀等柔性力量,可創造出比軍事、政治等「硬實力」更可觀實力。兩岸關係日益密切,在「中國崛起」的今天,台灣憑什麼軟實力超越大陸,台灣「贏的本錢」在哪裡?本報今起推出台灣軟實力專題,分別從文創產業、台商管理行銷、及政府強化軟實力等三面向,探討台灣軟實力在兩岸互動中的現況與未來。

     擴大內需、節能減碳、人民幣不斷升值,優惠政策取消,去年開始,大陸一波波經濟結構調整政策,成為東南沿海台商們的最痛。曾讓台灣引以為傲,至大陸利用低廉勞務成本,在大陸再現出口導向經濟奇蹟的台商們,成為這一波重災區。一場台商登陸廿餘年來,最慘重的倒閉及遷廠潮,正在中國蔓延。

     當台商都在談論撤資或苦撐待變之際,以開創琉璃工藝「琉園」聞名的王俠軍,其自創白色瓷器品牌「八方新氣」,在去年底金融海嘯肆虐之際,逆勢在北京成立大陸第一家旗艦店,地段選在租金高到令人咋舌的銀泰中心;流行音樂教父李宗盛在北京七九八藝術區開的沙龍餐廳「生活家的院子」,講座仍舊場場爆滿,永遠不缺想要一窺台灣音樂創意的大陸年輕人來參加;在上海推動身心靈和諧的樂活家族、台灣知名男性文化作家藍懷恩的樂活體驗營,活動訊息一宣布立即額滿。

     人文養成教育 台灣勝大陸

     「經濟上的發展使中國成了世界製造業中心。如果說台商在幫大陸發展出口貿易有功,幫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也有很大貢獻,這次金融危機中,中國的製造業深受影響。文化創意產業與製造業相比運營成本低,在經濟寒潮中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會更有優勢,更能屹立不搖」中國人民大學文化創意研究所教授金元浦說。

     中共建政後高舉馬列主義無神論,傳統宗教與基督教等西方產物更被嚴格禁止,緊接著的反右運動及文化大革命,更造成傳統禮教嚴重斷層,民眾心靈空虛。相對於大陸,藍懷恩就說,台灣人有一個完整的人文教育過程,既承接中華文化又有西方經驗,在自然中成長,身心靈有一個沒有中斷的積累過程,對於生活的感受及靈感,比起對岸要綽綽有餘。

     改革開放造就富起來的一代,犧牲的是自然環境,滿坑金銀財寶卻填不滿空洞內心,一胎化也讓親子關係極易扭曲。作為第一位從生機飲食到心靈環保整套樂活概念帶到大陸第一人、上海樂活家族創辦人藍懷恩說,文創業植根於生活態度,台灣人在大陸從事文創業可以把重視家庭(如孝道、倫理),加上面向西方的經驗萃取出來,帶領大陸重新解讀人性的概念。

     豐富生命力 造就優質產品

     王俠軍指出,文創業並不只是創造了一些裝飾,或者設計了一個新的造型,而是一種心境的嚮往,台灣的文藝產品蘊含豐富的文化故事、生命力和感情,「台灣人的生命故事,一定說的比大陸人好聽」。常與大陸人交際的台商張老師、富蘭德林事業群總經理劉芳榮表示,大陸人愛死琉璃工房或琉園做的佛像或工藝品,以此填補過去失去的那一段,「大陸常賣到缺貨,有時我還要跑回台灣的門市去買再送到大陸」。

     喧鬧中成長的台灣民主,更是台灣文創業能在大陸異軍突起的重要原因。台灣經濟再怎麼不好,作為華語音樂流行中心的地位就是無法取代,專研台灣流行音樂界的崑山科技大學視訊傳播系副教授劉現成指出,台灣詞曲創作者擁有無限創作空間,又走過戒嚴歲月,從早年台語歌曲散發濃厚殖民風,到成為衝撞威權體制的突破口,乃至現今的多元風格,豐沛的生命力,讓台灣流行音樂擁有無比穿透對岸的能力。

     力量未集中 亟需政府整合

     遙望上海浦東的高樓,即將超越台北一○一的上海中心大廈也已破土,「台灣的實力是藏在看不見的東西,所以真的不用、也不必要跟大陸比建設」,巫永堅說,從一首歌、偶像劇、畫在紙上的平面設計到精品瓷器,小到待人接物的禮儀,這就是台灣的競爭力,現在最需要的就是政府把這些分散於無形的力量組織起來,形成台灣軟實力品牌,義無反顧地衝向大陸,持續引領風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