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聽到台北市文化局長李永萍受訪,這次談的是中山北路,尤其後半段在談北美館以及未來的花博會。

這次訪談滿值得一聽,因為李局長呢,介紹了他的文創想法,在開頭、中段,尤其最後一段,暢談了他對文創的想法:從產業到政策。

就大方向、大架構來看,大致上論理也相當清晰,方針也滿明確。到具體案例上,他對台北市文化的想像,也相當清晰,比如他提出過去的文化硬體都是單點,未來他要提升為動線串連,概念上有突破。

他的想法,其實在行政院6大新興產業的文創產業裡面,有出現。未來在給各位分享一下。

不過其中訪談,有兩點倒值得玩味。

1.李局長談了這麼多,包括過去推動的一些文化活動,以及台北電影節等。文化局這個高度,行政單位,怎麼突然有點像行銷公司了?李局長談他的文化行政方針、理念很OK,但是先前諸如電影節,都親自披掛上陣,該節也有策展人等角色,局長在這個層次上,小弟倒去反思,他在秀出時,該談什麼話題、主推什麼議題,談到什麼層次才對?更早先幾個局長:廖局長、龍局長等,她們的風格好像又跟李局長不太一樣。

2.其中談到中山北路的一些特色街區,要搞成歐洲精品、日系和風等風格。看來「風格」+「文創」,具體落實在空間規劃上。我會去想一個更根本文化觀光的問題:台灣弄個小歐洲街,還是精品歐洲街,意義是什麼?第一個,有住過歐洲的朋友,或者是歐洲來次觀光的朋友,他會去這個區嗎?另外還有一些沒去過歐洲的本地朋友,他來這裡進行觀光、消費,意義是什麼?還有,歐洲為何定位為「精品」?為何不是「席勒街」、「拜倫街」?還有,日本也有荷蘭村,那是因為有歷史因素使然,台灣當然也因為美軍等因素,中山北路、天母,有這個條件,但是,在仔細思考一下這些的內涵,的確有趣。
以及,我們在推動本土特色街區時,又做了多少「對外行銷觀光」的努力?這個中山北路的風格街區這樣一比。

還有,先前在立法院,立委們問黃主委。談到基金與資源。立委說,在宗教界捐款,遠比你文化界多的太多。那一塊總是跟文化切開。但小弟仔細一想,不對阿。所有文明、文化,照理說都是從宗教起源,漸漸獨立成一個領域的。這也是為何現在去義大利文化觀光,看的是教堂,而不是夜店。為何,台灣的宗教是一塊領域(還很多人捐款),而文化又是一另外一個?兩邊設置、資源上是分立?但是就人類學、文化學、社會學等研究來看,文化其實根本就起自宗教,音樂、繪畫、文學最早先(至少在歐洲),是先在教會中保存、發展的。

則,這個獨立/斷裂,意味的是什麼?

聽一下訪談的MP3,過期不補檔:

http://www.sendspace.com/file/kblgz4

http://rapidshare.com/files/236538676/14101.mp3.html

http://vspace.cc/file/TI9X2SWG3OSYGE25.html

資料來源:蘭萱時間2009052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