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經濟日報「文創下一步」,似乎取代先前的文創園地?

這一篇是專門談博物館群聚效益的,首先滿好的是,提出方案,提出策略,而不是大論述、抽象觀念。不過仔細看一下內容,對於英國利物浦博物館的介紹,以及國內博物館的探討。似乎有點東拉西扯,到最後,還是無法知道群聚的意義,以及怎麼做。
光能提出一個策略就足以,不用很多點。不過至少駑頓的小弟還是不太清晰。

下面談到一些數字,比如國內的館所營業額為87億新台幣,規模不大。但是故宮可賺進117億元的外匯,

在較為前面的段落,談到利物浦是英國國營的博物館。關於這個狀況,有幾點可以思考:

1.博物館,就提到的這幾個案例,都是國立的。國立博物館談產值,是不是怪怪的?他的功能是在跟私部門爭利嗎?思考一下瑞士三部門模型,也廣為德語系認識的這個典範:公部門跟私部門的功能不一樣,而在歐洲的調查(英國應該也是)是把公營單位跟產業切開的,國營單位賺多少,都不計入文創產業裡面。這一點,國內朋友注意到了嗎?如果沒注意到,那認識典範以後續的推論...

2.談故宮與群聚。群聚問題,是過去幾年一直很熱門的話題,因為歐美提出cluster這樣的概念,到現在,像德國的魯爾區,非常重視。這的確是重要議題,但是,實際怎麼運作?概念有了,落實呢?以及,台灣實況?

如果台灣習慣是搞個案。透過廣告/媒體人包裝搞台灣之光時,怎麼搞Cluster?


=====
博物館群效應 利物浦新生
 
【經濟日報╱文/林詠能】 2009.05.02 03:49 am
 
 
曾是英國重要港口,經歷半個世紀的衰敗,再度以文化實力破繭而出…


以「披頭四」(The Beatles)故鄉聞名全球的利物浦,曾是大英帝國重要的港口城市,但它曾經歷半個多世紀的衰敗,直到近年藉著文化再度展現魅力,於2008年獲選「歐洲文化之都」。利物浦是英國倫敦以外唯一擁有國立「博物館群」的城市,可說是其重登世界文化舞台的重要助因,也可做為其他城市發展文化觀光的取經對象。

 
利物浦的博物館群包括收藏著鐵達尼號歷史資料的梅西河岸海事博物館,議題敏感的國際奴隸博物館,珍藏豐富的沃克美術館與列芙女士美術館,連結著利物浦的歷史皇家關稅博物館等。


灰暗過往 變賣館藏維生

不過,你很難想像如今光芒耀眼的利物浦「博物館群」,有一段靠變賣館藏賴以為生的灰暗過往。

利物浦博物館群原屬地方政府管轄的地方博物館組合而成,當初這些博物館因經營不善,最後不得不變賣館藏以求生存。這個行為引起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視,經收歸國有並規劃成為國立博物館群,透過群聚的方式進行管理,將其行政體系集中、設立總館長與管理中心,所有館舍的教育、典藏、行銷、公關策略都由專人負責,使其發展漸上軌道,參觀人數也年年成長。

以2001年為例,此博物館群吸引65萬人次觀眾,到了2008年則增加為270萬人次,成長達四倍,且其中多數為外地觀光客,為當地帶來極大的文化觀光經濟效益。


群聚管理 吸引全球遊客

這個成功的經驗,歸因於群聚效應以及所有資源集中,自然能以較有效率的方式管理、行銷,並獲得不錯的成效,實在值得我國博物館做為文創產業一環時所參考。

博物館在英國向來被視為重要的創意經濟來源,反觀我國,文化創意產業政策推出至今已八年,經過多年的努力,成效卻不如預期。

依我國觀光統計年報顯示,2007年約有371萬國外人士來台,其中165萬人以觀光為主要目的,這些遊客中有四成五(即約74萬人次)將故宮列為主要遊覽觀光景點,依年報中國外人士來台每人花費大約4.8萬元計算,74萬人即帶進約355億觀光外匯。

英國學者梅爾史考夫等人研究指出,每三個到英國觀光的遊客中,即有一個是以參觀博物館為主要目標,這點出了博物館除了教育與學習之外,可帶來龐大觀光的效益。依梅爾史考夫的調查做為假設基礎,若有三分之一遊客專為故宮而來,則有117億元直接觀光外匯收入是因故宮所帶來。

追求文化事業的經濟效益並非一味的產業化。以博物館所屬的文化展演設施產業為例,這些多數由政府資金挹注的公立機構,依文創發展年報所發表,總產值在2007年僅達約87億元,產值並不高。但僅一個故宮,一年即為台灣帶進超過117億以上直接觀光外匯收入,而其間接成效估算達355億,遠超過整個文化展演設施產業的經濟貢獻。


成功經驗 值得台灣借鏡

除了故宮,台灣其他博物館因定位及規模的限制,實難以單打獨鬥的方式推動文化觀光。不過,透過類似利物浦博物館群的規劃,將有助於提升國際間的知名度,這也是管理學裡群聚可產生的效應之一。

如目前由文建會積極規劃的國立台灣博物館結合附近的舊土地銀行館舍、台灣總督府鐵道部與公賣局樟腦工廠等台灣博物館系統計畫,即有機會成為我國重要的首都博物館群,並帶來觀光效益。

另一個有潛力的博物館群,則是南海學園裡的布政使司衙門、建功神社遺跡、與隸屬教育部的國立歷史博物館、科學教育館舊館、藝術教育館與農委會管轄的台北植物園(植物園也屬於博物館的範疇)。不過,這個有發展潛力的博物館群似乎不像台灣博物館系統得到政府關愛的眼神,仍各自獨立運作。

利物浦博物館群的例子顯示文化的確是門好生意,不過,必須有好的策略與方向。尤其政府高層正在廣徵民間意見以發展文創產業之際,更該正視如何重新為博物館在文創產業中扮演的角色,找到適當定位。

(作者是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文產業設計與經營研究所助理教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