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破報出了第三個文化美學專輯,終於在這篇的開頭看到,企畫這一篇連續報導的意義在哪:「政府機構」(institution)、「教育領域」(education)及「生活風格」(life style)的介紹。比較奇怪的是,按照一般的分法,通常是產官學,根據過去2篇,大致上也是官方、學界,這次應該是產業,但這一篇,卻被歸為是「生活風格」,小弟看了兩次,還是搞不懂這些業者、或者是同好者,他們的生活風格在哪裡。應該說,不是說他們沒風格,而是這其標題「生活風格」,跟下面這些人有什麼關係?以及,跟政府、學界又有什麼關係?而不是稱其為產業?還是,有些人不屬於業者、廠商,本篇就不歸為產業?
不明瞭。從第一期的政府文化政策開始,我就搞不懂這個企畫意義何在,每篇都是大閱兵,看不到深刻的東西。
或者,會有第四期,由破週報獨自來一個評論,看看官方、學界與「生活風格」報導上的意義。如果這個企畫就在這一期結束,拜託,連報導都不算。像鄭秋雙記者專題寫過的「好創意、好管理」,其啟發性,比這三期更高。

接下來看看下面這篇企畫--生活風格。
老實說,就接受生活風格是一個主題,回頭看這些案例,我也搞不懂報導的意義。
誠品、IKEA、屈臣氏或85C,需要專門介紹?他們的廣告,以及上主流媒體的篇幅,還會少嗎?
再往下看,有音樂展演空間、藝廊、甚至同好會,這些整個串連起來,有又什麼圖像?至少駑頓的小弟看不出來,或者,是大眾/小眾?感覺也不太有什麼對比性,又,一如記者們的分類:書店、民生消費、藝廊、音樂展演空間、Live & Party Promoter、獨立廠牌這幾類,為何挑這些來代表台灣的美學?(包括這些對象?)比如,為何沒有簡單生活節的中子創新公司與7-11(7-11還參與海洋音樂季,是國內重要生活提案、活動產業的大廠)?為何沒有把餐飲業納入生活美學(為何有了誠品,卻沒鼎泰豐)?為何沒有創意市集?為何沒有吉米、王文華?.....

你怎麼看呢?這三期的破週報「2009年台灣生活文化美學藍圖」?

==========
2009年台灣生活文化美學藍圖-各民間行業的計畫與挑戰
採訪整理/李昭陽、陳韋綸

編按:破報在三月份以文化美學為軸,由各官方相關部門(復刊548期)、各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復刊551期)以及本期報導的生活產業為構面,企圖從「政府機構」(institution)、「教育領域」(education)及「生活風格」(life style)三方面觀察台灣2009年在政策導向、教育導向及生活導向的各領域裡,正在進行著哪些攸關我們文化美學的計畫,與各方所預期面對的挑戰。在此企畫中,我盡可能羅列相關訪問對象(其中有許多技術性的困難或遭到迴避),初步接觸到各式各樣單位樣態與文化脾性,並將訪談結果如實呈現,提供讀者一個瞭解、觀察並等待檢視的台灣文化美學「藍圖」。

【書店】

網際網路愈來愈盛行的時代,書店的實體經營愈趨不易。泡在書店、圖書館的時間漸漸被上網時間取代,書店在我們生活裡究竟還有哪些影響力?對我們的生活形式又產生怎樣的改變?本區塊藉由訪問今年滿20歲的「誠品」國際連鎖書店及獨立書店「小小書房」,片面瞭解大鯨魚與小蝦米未來的發展走向,並從中得知哪些面向與我們的生活有連結。

誠品書店 執行副總吳旻潔

今年誠品於本月12日歡度20週年,我們已陸續推出一系列活動邀請讀者共襄盛舉,如舉辦【改變的關鍵─台灣文化影響力論壇】,從「文化空間」、「文化創意產業」、「華人文化圈」三大面向,邀請學者、企業家對談。針對偏鄉地區兒童的閱讀需求,誠品【移動圖書館】今年持續與「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活動合作,共同前進偏鄉地區提供閱讀服務。此外,侯孝賢導演的《悲情城市》同於20年前開啟國片新里程碑,誠品特於20週年慶活動中,嚴選十部讓台灣人驕傲的國片於敦南店B2視聽室播映。會員卡方面,今年也有革新方案出現,只要誠品人會員一年內到店消費筆次達八次,不限消費累積金額即可續會一年。
誠品一直以來自許成為全球華人社會中,最具影響力的文化與知識的傳播者,在中期經營策略上,誠品目前正審慎評估到香港及中國大陸發展的可能性。我認為,在全球化的平台上,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耕耘,彰顯台灣的精神、意象與文化特徵,才有機會在國際多元社會裡,展現台灣獨特創新之處。

小小書房 發言人沙貓貓

今年年度計劃以藝文生活、環境再締造為發展方向。基本上我們的活動屬性都較為固定,如讀書會、寫作班,還有一些不定期的活動,如新書發表會。讀書會以文學作品為主,每3個星期選1本書,參加的人士多為書店會員。寫作班提供對寫作感興趣者一個發揮的空間,並計劃在年中之前出一本刊物,將收錄學員們的作品,望望讓創作人口更為突顯。從兩個方向來看,長期固定的課程(如:讀書會、寫作班、兒童畫畫班)著重閱讀深耕、培養凝聚力;而短期的活動(如:新書發表會)則著重宣傳,希望能吸引一些原本不熟悉這個領域或有興趣的朋友接觸相關議題。在資本社會中,「閱讀」的益處經常被忽略,反倒長期累積出生活的壓迫感。我們一直期望「閱讀」能成為可親的生活必需品而非壓迫物。受到整體經濟環境影響,獨立書店的經營更為辛苦,加上在台灣推廣藝文品牌相當困難,因此今年如果能夠不虧損,繼續走下去,就是我們最大的目標。

【民生消費】

民生消費品為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亦是與生活最直接密切的消費支出。從最根本的居家用品到飲食產品,都是形塑生活風格的基礎來源。本區塊專訪居家用品企業「IKEA宜家家居」、生活用品企業「屈臣氏」、「85度C咖啡」連鎖店,從這些外來的跨國企業或本土跨國企業連鎖店,瞭解他們如何滿足消費者習慣並塑造企業形象。金融風暴來勢洶洶,對民生消費品是慘重衝擊?還是從中見到生機?

IKEA宜家家居台灣分公司 行銷企劃:李佳雯

IKEA有感於現代人生活步調緊張、壓力大,缺乏良好休息與睡眠,即日起將推出「量身打造舒適臥室」主題,推出一系列宣傳活動。即日起自4月2日止IKEA於網頁進行「用什麼換一夜好眠?」創意點子徵選,5組入選者(共10名消費者)將享有於4月10日夜宿於IKEA新莊店一宿的機會,親自體驗IKEA的舒適寢具。另外,即日起至5月 10日更推出多種限時優惠活動,要讓消費者輕鬆量身打造舒適臥室。
來自瑞典的IKEA,目前在台灣共有四家分店,產品皆由全球統一生產、設計,目前IKEA專注於目前在台4店的深耕與居家靈感的分享。面對目前全球經濟不景氣,IKEA並未受到影響,反倒因民眾回歸家中,為居家用具、產品帶來另一片生機。

屈臣氏 Watsons

「What’s in your Watsons」是屈臣氏針對全亞洲消費者進行調查後推出之2009年品牌活動主軸,期望每個市場針對當地顧客所須進行360度全面關照的發展,不斷努力做到最好!我們致力的面向共6個,分別為:商品選擇、促銷活動、傳播溝通、門市環境、基本服務、專業諮詢。其中傳播溝通部分,2009年我們深入社區推展「一定要好朋友校園活動」讓屈臣氏走進校園更加貼心並關心兒童;在基本服務上,我們建置零售學院,讓門市人員在學分制的鼓勵下,更能發揮其服務的熱情。
此外,屈臣氏對2009年市場呈正面但持保留的看法,屈臣氏認為經濟本來就有一定的循環,不景氣時是讓強者更強的時機,這是增加投資及拓展市場佔有的機會,將持續品牌投資聚焦於顧客需求提供更高品質的購物經驗。(註:屈臣氏不提供發言人姓名,以屈臣氏為代表。)

85度C咖啡 公關總監鐘靜如

今年85度C著重在國際市場的開拓與經營。目前85度C於全台灣共有325家門市,去年在大陸、美國及澳洲都陸續有分店設立,經營成效也相當驚人。我們預計今年底於大陸達成設店80家的目標,美國與其他海外市場目前也積極擴展中。此外,我們也堅持品牌品質,以低消費、高享受方式吸引顧客,在咖啡豆與蛋糕等產品選材與研發上,我們請專業五星級飯店廚師合作,每個月推陳出新,讓民眾享受更好、更新的口味。對於這波金融風暴,對85度C並無太大影響,因為85度C對民眾而言宛如民生必需品。
至於比較大的挑戰,是「人力接軌」的部分較為困難,因為將85度C推出海外,需要在當地訓練人力,目前我們在大陸有尋求建教合作,也希望政府單位能從旁輔助國內人士到海外實習或工作的機會。未來希望將85度C推展成為世界知名品牌,讓台灣餐飲業走上國際舞台。

【藝廊】

「生活即藝術,藝術即生活」,聽起來老掉牙的句子,還是贏得不少認同。藝文展覽空間,其未來的規劃與走向如何?在面對大環境的變革或衝擊,他們又將如何因應?想必各家鬼點子與說法皆異。在此區塊特選以年輕藝術家為主的「也趣藝廊」,及在藝術與餐飲經營中尋找平衡點的「私。處」作訪問。

也趣藝廊 Aki Gallery 主任李悅芝

今年度也趣藝廊,維持原本強調的國際性接軌,我們與德國畫廊E105合作,並促成兩家藝廊作品互為展出。E105位於德國波昂,和也趣的風格相似,兩家藝廊都著重在提攜年輕藝術家。目前3月份有我們的作品到德國展覽,10月份時則有E105到我們這邊展出。今年我們首次舉辦「Y.E.S Taiwan」展覽,未來每一年也將持續當代藝術的經營。5月份我們也將參加「飯店型博覽會」(Young Art Taipei),之後陸續也將推出一系列年輕藝術家個展,如藝術家羅展鵬、連瑜佩、黃沛涵…等。8月份我們也將參與「台北國際博覽會」,10月底將到國外參加Art Fair 21國際性藝術活動。今年度總體來說,比較大的挑戰來自大環境,造成買氣受影響。身為商業藝廊,我們的獲利往往遠不及付出。不過,我們依然秉持熱情,堅持藝廊走向,6年來持續打造藝術好品質、好口碑。

私。處 發言人邱必軒

今年「私。處」將會募資開辦第三個以設計藝文為主的複合式餐廳,並且統合過去累積的基礎,降低餐飲服務在品牌上的比重,慢慢走向支持更多設計、創意與藝文的領域!我們希望在台灣較不受大眾正視、微弱的藝術人文環境裡,創造一個不唱高調且能夠自力更生的創意整合組織。今年,「私。處」除將再增加一個展覽空間之外,也將會與更多業餘的設計新血共同策劃更精彩、貼近生活的多元化藝文展覽。
維持「私。處」品牌的主來經濟來源為餐飲,鑒於目前台灣所有知名的藝術展覽空間幾乎都被具有經紀人操作的藝術家們所佔據,遂「私。處」藝文方面場地皆為完全免費提供給藝術創作者舉辦展覽。兩位創辦人經由一年多來的努力,使得展覽來源與幅度逐漸寬闊,但是大環境的景氣下滑使得餐飲面臨收入銳減,藝文背後的支撐力道勢必相對削減!今年最大的挑戰仍然在於─如何在有限的創業資源下,在餐飲的商業需求與藝文推廣之間取得最佳的生存平衡點,這將是兩位分管品牌與營運的創辦人最大的挑戰!

【音樂展演空間】

過去一個月間,The Wall節目單上的星光閃爍與活動密集程度,好似台灣音樂場景忽然生猛;再度掐指一算來台的外國樂隊如紐約Battles、日本Melt Banana或是大陸後搖樂隊網聞,風格迥異是不是指向台灣聽眾聆聽的多元分眾?一個月的蓬勃不意外地發生在Livehouse內─又有誰比Livehouse的人更清楚自家發生的一舉一動呢?

台北The Wall 企劃經理Orbis

2008年外國樂團數目較前年多了兩倍,我認為是觀眾對於票價接受度越來越高;我一直認為觀眾都在,只是需要培養;這也逐漸達成最初The Wall一個月一個外國樂隊的目標。相對地,一千多塊的票價對應到音響及燈光必須符合觀眾及樂團的需求;目前外國樂隊有向下修正價碼的趨勢,其實只要表演環境讓他們舒服,這趨勢不令人意外。國內樂團方面,我不擔心檯面上樂隊沒有繼續成長,而是沒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新樂隊,這無關技巧,而是新鮮感與自我風格,我會認為目前新進樂隊都處於追隨階段,很敢秀但是不敢跟別人不一樣,這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
今年The Wall與許多中國樂隊都有進行接觸,譬如北京腦濁;中國樂隊對台灣展演表現高度興趣,只是礙於在台能見度,倘若無法確保中國樂隊在台票房能與精彩演出呈正比,那The Wall的態度是再三確認、溝通,或是寧可不辦。去年開始The Wall計畫在高雄開設分店,一來讓外國樂隊來台時可以有兩到三個點巡迴,可以分散成本;如此小眾的樂隊也可能來台,避免落入只請大團的循環。再者,今日觀眾就是明日之星─觀眾在哪,未來的樂團就在哪,所以土壤特別重要。南部樂團會有某種挫折感,因為缺乏觀眾,而台北樂隊也面臨南下觀眾少、或是認為音響設備不夠好的問題。今年勢必還是會在中南部舉辦活動,把台北樂隊帶下去,也宣傳南部在地樂隊,只要能培養場景及觀眾、口耳相傳的效應能發揮,南部樂隊自然能在台北有票房。

台中浮現藝文展演空間 負責人老諾

最近在感慨,台中樂隊壽命應該是北中南最低的;曾經一同玩團的朋友今日仍在音樂圈的,五根手指數得出來。一直認為台中觀眾很「浮」,難以捉摸,在台北有數百人號召力的樂團,可能會在台中大失所望。我從兩年前開始思考一件事:當我提供更好的環境時,觀眾反而在此時變少。我認為相當程度是否與樂隊到台中不大作宣傳有關?對於livehouse我個人認知是場地提供者,而非主辦單位;然而票務壓力會讓斟酌一些不太願意做宣傳的樂隊。
如果你認為搖滾會伴隨你一輩子,那就堅持下去;我是抱著這樣心態找回初衷。與其等待台北樂隊南下,不如實踐最初對於台中音樂場景的期待。我認為台中與其他地方不同,如果要培養創作樂隊,還是得走入熱音社,因為他們有親朋好友作為觀眾的基本盤。現在我勤跑社團,也在浮現與國際特赦組織等舉辦活動,灌輸社會關懷,總比只是喊喊口號更具實踐力,或許也是台中樂隊建立自我風格的一個可能。

【Live & Party Promoter】

受訪者從來都不同意自己作為Promoter的身分─以苦幹實幹的方式實踐對於音樂的熱愛,無論是台灣樂隊、風格多變難以辨識的外國藝人邀請陣容,或是尚未為人所知的年輕樂隊們,這些帶有佛心的活動主辦者,都為台灣音樂活動帶入另一種風貌。

Puts Sound 噗哧頌 活動主辦者阿Band

記得去年在Explosion in the Sky演出後在甜梅號吉他手小白家中聽見大連樂隊惘聞,覺得他們只是不錯,然而真正邀請他們來地社現場表演,才真正認定他們的確具有水準,我甚至認為與Explosion in the Sky不相上下。他們有某種土味,這種味道是台灣樂隊會刻意修掉的。台灣對歐美及日本音樂吸收得快,但有沒有自己的味道?
過去Puts Sound的重心都在高雄,當時構想是把北部如凱比鳥或甜梅號等實驗電子或後搖樂隊介紹給在地觀眾,一天八個樂隊。也不習慣有串場,始終我認為聆聽是私密的,觀眾有能力醞釀自己的感覺,也有做功課的責任。這次除了北高三場幾十個團包括生祥、透明雜誌到網聞等樂隊演出外,也與紀錄片公會合作,播放兩岸搖滾紀錄片。之後會不會把規模再做得那麼大?說實話一次一次我感覺越來越不好,也不認為高雄觀眾有被培養起來;觀眾喜歡便宜又大碗,但是我有場地與車馬費要負擔,不可能免費,但是我也有堅持,不想一昧地請知名樂團,而是在每年野台或春吶看過表演後親自邀請,我有自信每次活動陣容都很有可看性。
我拿年終獎金、申請補助與朋友家人商借辦Puts Sound 8,算一算也是賠了十多萬,今年Summer Sonic應該是去不成了。要辦活動你得先想資金,而且台灣樂團越來越多有經紀關係,一場演出可能收費一至三萬,對於小型活動者更加艱苛。

Back2thefuture回到未來 Dizzy、Vivian、王秋生

大家常常聚在一起喝酒聊天,聊久了也不會改變什麼,所以有點類似養老鼠會的方式,大家每個月集資三千元,邀請外國樂隊如Dandi Wind或是 Drumcorp,不過即使爆滿也賠了2萬元。有人說我們定的票價很自殺?因為票價那麼便宜都這樣了,提高還得了?我們應該算是賠到底的廠牌。(秋生:其實我們是慈善事業。)但是其實一年如果三萬元可以多看幾場表演、認識多一點朋友,都還蠻令人開心。
我們本來就不是promoter。如果真的要搞,我們就去銀行貸款,邀請知名樂隊。真的就是幾個朋友之間的同好會。幾次活動下來也養成一些固定觀眾,也會在龐克音樂場子如Banana看到電子掛的,或是在舞曲派對上看到有人在衝撞;我不認為有刻意帶起Nu Rave風潮;我們也做過Breakcore或是金屬派對呀。只要自己認為有趣,其實辦活動沒什麼是不能克服的。

萬華拍譜音樂 負責人陳帥印&Demo團隊

站在拍譜音樂的角色只是提供場地,當然是希望Demo透過一個月一次的樂團展演吸引人潮,宣傳這裡,也讓樂隊有機會表演。目前已經舉辦七次,成本大概就是幾百元的宣傳品,幫表演樂隊在網路上宣傳,做連結視聽。觀眾大概都是50多個。一開始是免費入場現在是隨你付。從過去樂隊報名到現在主動寫信邀請有趣的樂隊,一直抱著交朋友很輕鬆的心態,全部自己做,從PA到宣傳、節目企劃等,在活動結束也在檢討音場。我敢保證,這裡PA認真程度一定比其他地方好。

【獨立廠牌】

對於台灣發行通路、表演空間以及樂團養成最有效批判便是實踐;對於獨立廠牌可以有超脫發行─販售的直線想像。如同一個跳動的聚合星體,組樂隊、找場地、繪製海報或是設計封面,對於體制的叛逆性格,總是超過小眾經濟的理解範疇以外。

Psychoyouth Records 負責人Norton

當日本樂隊Envy在台灣逐漸有了知名度時,我試著進口更為偏鋒的Screamo在網路賣場販售。然而退伍前發現持續做著進口─販賣其實對音樂場景不會有太大的改變,不如行動力更強些;那時構想是組樂團,由唱片販賣發展成發行廠牌。「Trade」是一種廠牌間交換發行的模式─我用第一張發行的EP與日本、馬來西亞、澳洲或印尼交換了約100張各廠牌的作品,這是增加自己作品在國外流通速度的方式。
十年前,樂團自主能力強,自己搞發行還有刊物什麼的。今天我會認為與其在livehouse演出,有時候彼此可能因為缺乏溝通與尊重造成的不甚愉快,不如思考自我支持的能力。觀眾與表演者之間是平等的,樂團與livehouse之間也是;是不是可以有種no-stage的演出方式,器材自己來、掛個小燈泡,找個棄標的廢公地就開始表演?這樣過度依賴livehouse是不是就不必過度擔心?


資料來源:破週報復刊553期
http://pots.tw/node/205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