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生技產業,完全外行,但是有趣的是,過去幾年發展生技產業的口號,是跟文創一樣熱的,甚至優先性,還超過文創產業。
不過看到朱敬一今天的文章,其實已經發展30年,而且跟科技產業一起發展,但是一龜一兔的發展結果,生物科技產業現在還等國家挹注。

台灣自然科學、醫學發展、資源遠比人文社會科學豐厚,生物科技的基底、資源,政府重視度遠比文創多,但是,看到下面朱敬一的分析,「產業結構」的確自有問題,的確值得參考,思考,文創是否在產業發展上,也有長期、結構性問題?

以及我們要思考:如果我們搞不起來、落後,會怎麼樣?是否還有東山再起的機會?還是只有一次?

以及,「要打群架 政府帶頭」,看來是將政府視為是火車頭的意見,生物科技小弟不懂。但是文創,你認為呢?政府應該率領?還是從旁協助?我們怎麼認定政府的施政角色?這個我們有討論過嗎?還是人云亦云?


=========
朱敬一:發展生技產業 要「政府帶頭打群架」
 
【聯合報╱朱敬一】 2009.03.23 03:58 am
 
 
 
朱敬一
 
台灣自一九八二年起,就將生技產業列為重點發展項目之一,其時間約略與政府推動電子產業相當。但經過近卅年的發展,電子產業已經開創了台灣成功的範例,績效讓全世界驚豔。相對而言,生技產業卻仍像是醜小鴨,廿五年下來還沒有蛻變為天鵝的跡象。許多人都會自然地問道:為什麼電子與生技同時出發,廿幾年後卻是一龜一兔呢?要了解其間差異,就要從兩種產業的特性差異談起。

生技電子 大不相同

國內的許多電子產業,做的是代工與製造。代工或製造講究的是品質與品管,除了少數客製化個人產品(如晶圓)之外,利潤率並不高。以手提電腦為例,台灣廠商每代工一百元訂單,自己能夠賺到的只有五、六元。在這種競爭環境下,大家要拚的就是壓低成本、精緻化製程。在這些方面,台灣廠商確實有其長處。台灣不與歐美的科研大廠拚研發,反而是謹守老二哲學,凡事你會我也會(me too),但是我比你好一點、更有彈性一點、成本低一點,訂單就是我的。訂單夠多,積沙成塔,利潤也不會少。

但是生技產業的特性卻非如此。絕大多數的新藥或高階醫材,其背後都有研究的學理基礎與智財權保護,是最典型的知識經濟。在此類知識經濟產業之中,絕大多數利潤是由最上游的研發創新者拿去,下游的生產代工根本賺不到幾毛錢。再者,在智財權的保護下,別人想做me too也做不到,注定是獨門生意。此外,台灣廠商即使擁有智財權,要到產品上路也是路途遙遠,因為新藥與醫材各國都有極為繁雜的管制法規,每個階段都得通過各國食品藥物管制單位的審核,沒有通過的醫療製品未必有價值。

高度管制 競逐不易

總之,在高度管制的生技產業裡,各國政府管制單位就像是拿戒尺站在講台上的老師,而各個廠商都是台下的學生。學生們拚命做功課,每堂課都要得到老師的核可才算數。幾個學期下來,只有堂堂過關的學生才能領到獎品,其餘失敗的學生則一無所有。

讀者試想,每一堂都有小考、任何一次考試當掉就可能前功盡棄、要連續考幾個學期;這麼長的試煉、這麼不確定的後果、這麼嚴格的老師,這種遊戲實在不是台灣習於短打的廠商所願意投入的。台灣廠商喜歡揮短打、一壘安打,但高階生技產品卻特別鼓勵全壘打,尤其關愛滿貫全壘打。在這種情況下,台灣要發展生技,實在極為不易。

但是即便如此,生技產業台灣還是要投入,而且要大力的投入。據估計,到二○一六年左右,全世界生技產業的年產值將達一點八兆美元,大餅肥厚,台灣放棄太可惜。此外,台灣生技方面的基礎研發能量頗佳,相關美國專利權排名世界十三至十七,表示台灣在智財權源頭這一端掌權良好,適合加入競爭。台灣比較不利的,就是如何將智財權的優勢有效地轉化為產業的價值。台灣廠商輕薄短小,但生技戰場卻有如久耗的泥沼,不利於個別廠商的作戰。這個時候,就是政府出面帶頭打群架的時候了。

要打群架 政府帶頭

在經濟學理論中,政府常會介入公共財或外部性,但是其產業規劃的角色本即不多,而其中最能言之成理的,就是「打群架」。若是政府帶頭,則靠著規模優勢與風險分散,就能有效帶領廠商散戶長期對抗老師的挑剔與篩檢。台灣政府要帶動生技產業,其關鍵就在於此。

(作者為中研院院士、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