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出自於最新一期的破報。裡面還有各個系主任的玉照,就不特別轉貼照片了。他們的文字對我們比較重要。
可以去這裡看有玉照版的原文:
http://pots.tw/node/1959

先前,破週報突然沒頭沒腦的來了篇文化行政,該篇裡面,也沒看到評論、前言,這篇也是。乍看之下像像個廠商型錄。
不知道為何突然要來這篇....算是扼要訪談吧?想要作什麼?
有了文化行政、美學教育,那,主張是什麼?

其次,下篇其實沒有層次,因為只冠上了「美學」的大帽子,為何是這些科系?沒有交代區分的意義。而且,下面其實最主要的是美術系、設計系,推測一下,編輯應該是想凸顯國內關於視覺藝術、視覺設計方面的主要科系。這個冠上「美學」的大旗,看來冷落不少科系,台灣還有人學舞蹈、學音樂...,以及各式各樣跟創意產業周邊相關的科系,比如先前投書「魔幻寫實」的孫瑞穗教授,是台灣藝術大學文化創意學程的教師,又,師大還有文創專業學程,網址都附在下面。

台灣藝術大學文創學程:
http://140.131.24.185/NTUA.Creative/main.htm

師大文創專業學程:
http://www.ntnu.edu.tw/aa/aa2/pg/pgindex.htm

小弟對這個還沒啥觀念,隨便想想就想出這麼多相關美學的核心/周邊科系、學程,那,下面這些主任,也只是一小部分吧?
還是這只是其中一部份,以後還有美學教育藍圖?

第二個沒層次,則是,台灣體制內的美學教育,真的有效嗎?台灣一直有個基本問題,就是「帳面」與「實際」的差異。這是長期軍公教的弊病,你我也都經驗過,而下文這些體制內的美學教育,究竟能有多少成效?
先前,在聯合報,家長投書,大談一般中學的美學教育,並且直指為了主科,犧牲藝術教育是常見事情。連基礎、中等教育都這樣,意味著台灣的基礎價值觀,談這些科系,XX大計劃,有何意義?基本上這已經經歷過多次大考的篩選,能代表多少現實?
台灣真的有美學教育嗎?指的是一般人?還是從業者,會不會把這些體制內、專門的美術教育科系,跟一般人的美學教育混為一談?

至少就那個1.2萬扣稅的獎勵措施,出路是消費者、平民的美學教育,應該不是針對這些美術科系。

第三,下面這些計畫,應該大多都來自於教育部,或者行政院的經費。換個角度想,如果今天政府破產,教育經費陷入危機,這些學校、科系,能有多少能自給自足?從募款、贊助,到產學合作。亦即,學校在經營上,多麼仰賴政府預算?
教育是需要仰賴預算沒錯,但如果只能靠政府,也頗感到不安,因為,共產國家,或獨裁國家,是全力用政府政策、預算「培養」教育的,因為自有其政治意義。
換個角度想,當你的財務來源都是教育部、預算經費,你哪有立場可以反省政策?為政者?

=========
2009年台灣美學教育的藍圖-藝術學院龍頭們的挑戰與任務

週四, 2009-03-12 22:53 — 陳佩甄 採訪整理/破報編輯部

台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院長 林昌德:培養第二專長、加強國際交流

面對師範學校在追求轉型,目前師培生只佔百分之20,除加強學生基本能力與專業能力的培養,還需再加上第二專長的培養。因此,本校積極開設藝術行政與文物修復課程。三月份開始,我們聘請文物修復專門老師,向教育部提出轉型計畫,開設「文物修復室」,因應美術館與民間所需人才。在國際交流上,去年十一月我們到韓國一些大學進行交流參訪,今年計畫與「成均館大學」的師生作交流,由我們先到該大學作展出,明年再邀他們來師大。另外,今年我們的藝術史研究所也邀請德國和瑞士藝術史專家來客座教學。今年度另一重點,是「視覺傳達設計系」將成立,院方也正作整合工作。對藝術學院今年度的挑戰性部分,我認為是學院整合問題,有關增編及人事等等,需要透過大力協調與規劃。針對傳統藝術就業困境,我認為是大環境問題,每個學校都有各自特色,可以保有那個方向與特色各自作發展。

 

台北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 院長林炎旦:傳承服務創新、克服經費挑戰

因為我新接下院長職務,傳承、服務、創新,是院內目前的三大主軸:把以前的政策繼續傳承,保持服務的精神,以創新的手法推動各項活動。本學年度的計劃有「大南海計畫」、「兩岸高等教育革新與發展-教育哲學與歷史學術研討會」、「台日韓人文藝術領域高階人才培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藝術展演與創新工藝加值服務產業計畫」...等等。另外,我們也準備在今年提出院級博士班與進修教育推廣部的申請。受到景氣影響,首先面臨的挑戰是經費來源,除了向政府申請,也會請學生一同參與,解決不足之處。只要積極努力,沒有什麼克服不了的事。

 

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系主任 陳愷璜:開展藝術內異質性、回應國際情勢

北藝大作為藝術教育機構,比較注重學生的創造能量及藝術可能性。北藝大由於藝術生態位置,在幾所藝術大學中,承載了奇特藝術生態、環境與系統的擠壓;因此,弔詭地也形成很多學生可能會有機會得很多獎?但也形成一種藝術品製造體制的危機感!其次,年輕藝術家有無「草莽性」根本不是「問題」,當代藝術的前提是基於都市化及工業化的脈絡及波動,例如今天的全球化等諸多文明發展面向,勢必讓藝術必須提出某種可能的實踐概念與戰術。然而談及與現實社會或世界的直接性或是爆發力,那的確是稍嫌不足。

台灣藝術困境是一直都處於被閹割狀態。藝術一直在生活中都不是議題,即藝術生成不了對應的觀眾。台灣在1980年代後美術館及地方文化中心等硬體設備興建,具備某種體制性因而真正出現當代藝術。然而卻一直在軟體上「闕如」:即沒有論述、沒有自己的話語。

在我擔任北藝大美術系主任之後,幾個發展面向包括:推動系所結構整合。將原本美術史研究所的藝術批評課程納入藝術跨領域研究所。藝術跨領域研究所又分文化生產與策展及跨領域創意兩組,分別應對台灣策展人培養機制缺乏、在藝術跨領域間開展異質對話整合。並發展參與、主辦國際性活動為常態。島內沒有觀眾,但藝術家仍須對國際事件做回應。

 

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所長 龔卓軍:截斷美學機制生產線、逼顯藝術可能

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是傳統美學大論述的另一種回應。如何面對大論述式美學的崩潰,包括60年代以降的現代主義,以及90年代解嚴後的大爆炸和緊接而來的第二波藝術學院化,形成目前無可名狀的狀態。在這種狀況下,小論述如何可能?當代藝術有一種不斷重新命名的必要及概念的感性強度的需要,這個研究所除了由後現象學、精神分析、傅柯到德勒茲思考當代藝術如何可能,更透過帝國與後殖民問題思考如何讓藝術理論在地化。藝術理論在此不是系統思考,而是面對台灣內部地藝術溝通問題,並投射到國外的可能藝術話語。另一方面,藝術創作理論所內的博士生本來就包括創作者或策展人,透過對於自身創作經驗的整理、轉化,以開放多元的藝術理論討論做為知識平台,形成問題討論的集團,提供話語層次的實踐。

「創作需不需要理論?」我們從訪談、作品、或是個人日記中,看見國內外當代藝術家創作存在某種話語,了解到其實創作者有某些知識論。藝術理論研究所首先由此討論問題,下一步則期待創作的實踐。如何從前者跨越到後者,本身就存在極大的逃脫空間。

去年台北獎顯現的問題是:創作者對機制的固著、熟習評審機制,而北美館不敢突破美學判斷機制。如同一個大齒輪帶著兩個小齒輪,台北獎美學評審機制的固著化,牽制著評審及學院生產機制產生幻見,如果不截斷這種生產線,無論幾個博士班、碩士班都沒有用。前提是與這些生產機器保持距離,同時對機器提出疑問、生產新的認識論,這樣,或許可以跳脫原有的生產創作邏輯,自行建立新的美學標準。博士班希望能與這些老舊的美學生產機器拉開距離、創造有力的立足點,逼顯出當代藝術的嶄新可能。

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長 盧明德:藝術作為行動、跨領域指向無領域

高師大跨藝所在06年成立,有別於一般藝術內跨領域,而是強調平台觀念,主動進行領域間的交流激盪;譬如與高師大科教所、屏科大以及樹德科技大學都有實質合作。再者,以藝術行動、文化行動的方式切入藝術;譬如「生聲不息」環境藝術展,就燕巢地處斷層的惡地景觀進行生態藝術。跨藝所學生有舞團團長、藝術行政或小學老師等,各自帶入很多資源;然而這三、四年間仍感學生藝術操作或語彙上遭遇相當程度的困難。另一方面,跨領域藝術作為「暫時可行」,其實最終就是要消彌藝術、指向無領域,讓文化藝術定義越來越廣、而非侷限,並期待一種超越形式、全新的創作能力。跨藝所的老師在藝術行動上想法接近,整合課程能力強,可以最快地將這種可能性向外推。

 

東海大學創意設計暨藝術學院院長 曾成德:公民性格的藝術與設計、博雅通識養成π型人才

不如先談公共藝術。過完年後於文建會提案「東海湖」再造,讓我思考「什麼是公共藝術?」公共藝術不是個體藝術家的想像,而應具備公民性格,與生態、地景以及社區產生關聯。換句話說,這是如何擺脫一種菁英藝術邁向公共的問題。再者,必須承認台灣的文化創意產業,一直停留在擺脫「尋找未來OEM技術人才」的功利態度,而忽略對文化的關照。一直以來,我們以為文化是向前推進的文明,卻忽略文化必須生長於土讓、細心澆水而不是急就章;文化必須沉浸於人文與自由的環境當中。譬如,「如何設計一個老人用盤子」便牽涉對台灣社會高齡化的思考,必須以生活為基礎。

創意設計暨藝術學院強調從生活中學習,08年東海成立博雅書院,仿效美國東部小而美的liberal arts college,建立大學人文通識教育,譬如A(art)+D(design)週,以跨系通識課程進行。現在應該培養的不是T型人才,而是π型人才,不僅跨藝術與設計,也要跨其他學科。因此,東海創意設計暨藝術學院如同大學中的工作室,各系學生以實作方式培養博雅的能力。最後,我以好友建築家伊東豐雄對大學生的期許結論:「必須兼備純真、好奇以及社會批判力。」

 

實踐大學設計學院院長 安郁茜:網羅國際資源、與世界平起平坐

這三、四年來設計學院的大方向在與企業和國際作交流,我們每年都會辦大約二、三十次的工作營,如今年一月份剛辦完一個與MIT Media Lab合作的工作營,由工業商品設計、媒體傳達設計、建築設計系共同參與,每年九月也會邀請國外藝術家和建築師合辦不同的工作營。今年比較特別的是與上海大學和北京中央美院三校合辦,由實踐大學主辦的一個大型工作營,我們會先到將舉辦世博會的上海參觀,再搭火車從上海到北京,看奧運後的北京,觀察整個都市變遷,屆時我們也會保留幾個名額給台灣其他學校參與。此外,本月21日為本校校慶,我們會有各系成果展展出。而服裝設計系的年度大展在五月初,從三月份開始,我們也陸續於每個星期六下午在本校音樂廳有學生服裝設計競賽,每年服設系也會到國外辦工作營,今年會有老師帶學生到倫敦去看服裝秀並進行工作營。今年度的重頭戲之一也包括「新一代設計展」,每個系都將有各自主題作展出。除此之外,實踐的設計學院以技術、人文、創意培養為主軸,開辦電影、閱讀、台北學講座,含蓋範圍不只有設計,還包括生態、人文等主題。

在挑戰性上,除了經費上對外募款這一年相對較困難外,我認為整體來講還是整個體制與教育系統是最大挑戰,官方資源在舊系統裡,很難挹注到教育裡。具體一點來說,藝術設計產業不像科技產業,官方投入資金後要立即收割成果,是有困難的。


文化大學美術系系主任 李福臻:整合系所資源、輔助學生多元學習

在學校「所系合一」的計劃下,由原本藝術研究所美術組轉進美術系,因此今年成立了碩士班並開始招生。「所系合一」是目前趨勢,且資源共享對系所未來發展大有幫助。現在我們也鼓勵師生在理論上多方研究,希望在創作和理論之間能取得平衡,也讓學生多元學習以接受各種挑戰。展覽方面,除了學生美展,3月份邀請31位知名校友在華岡博物館一樓展覽室舉辦「校友美展」。同時,我們也全力為99年5月份的「中國文化大學華岡藝展--文化大美」做準備,參展藝術家包括歷屆校友以及曾經任教的老師們…等等,並預計在台北、台中、高雄巡迴。

 

雲林科技大學創意生活設計系系主任 黃世輝:讓設計創意與文化、社區、產業結合

由於文化創意產業為國家發展重點,創意設計將成為經濟發展的關鍵之一,在此趨勢下,設立創意生活設計系迄今邁入第三年。年輕系所的挑戰不少,為增強實力,除了在六月份開辦創意生活研討會,將學術深化並參加設計競賽之外,也分別從「課程結合」、「產業合作」、「政府計劃案」三大方向努力。在課程規劃上,多給予學生親身實踐的機會,例如老街重建設計;而產業合作,則是針對傳統工藝做創新設計;至於政府計劃案,主要是社區營造。像是目前雲林縣斗六市的湖山水庫,若水庫完成,周遭社區環境營造就是我們必須做的部份。我們希望能幫助社區居民有效利用地方重要資源,給予傳統產業一個創新的開始,以面對全球化帶來的挑戰。畢竟,文化創意也要左右兼顧,不只是大量生產高複製性的商品,還要深入了解文化背後的意義。如此,好的創意設計才真正有「愛」。

 

崑山科技大學創意媒體學院院長 黃雅玲:拓展國際視野、落實地方與跨界合作

在國際活動部份,最近我們校園內舉辦「亞洲商業包裝設計展」,可以直接讓學生接觸亞洲各國設計品,以實物去作鑑賞,有別於以往只能看目錄去體驗的方式;此外,本年度約有十位客座教授從國外來,雖然說台灣設計能量很強,但國際能見度低,透過這些客座教授幫我們開拓國際視野,像我們有些學生畢業之後到英國、義大利、新加坡等國家工作,其實我們也花很多時間去經營國外能見度。今年的另項重點,我們將與捷克還有奧地利三地共四校作交流計畫,將不同領域學生分散到不同國家,以「check in my eyes」方式從國外吸取靈感再作創作,外國學生同樣到台灣,作「Taiwan in my eyes」主題。這些都是老師自發性研討下來的活動,其實都是大家有這個熱忱,想要去突破。另外,在課程部份,我們將不同系學生組成「跨系學程」,到農村去做三天觀察,讓當地元素融入設計中。在經費上,倒不擔心有什麼問題,因為其實很多廠商會贊助我們。最近,台北來了一些設計師對我們作校園徵才,我們的努力其實外面廠商都看得到。對於校外公共場合的廣告宣傳影片播放,我認為可以推展學校形象,讓更多人認識崑山。挑戰性部分,我想我們都盡量去突破困境,做到最好。

 

樹德科技大學設計學院院長 翁英惠:重視跨領域培養、導向產業發展

每一個年度在教學計畫與課程上並無太大不同,還是根據大方針與目標在走,我們一直以來強調教育導向產業發展,創意文化經濟導向教育目標,七系的研究又以符合產學互動,迎合產業發展,我們的創新研發中心,透過工坊與產學聯結,協助學生創業發展,育成學生專業技術服務與業界合作。因此,本年度強調重點在教學研發,成果發表,與業界合作。本學院設立的七個系如同細胞一樣互為聯結,從建築裡的空間,空間裡的產品,產品的行銷與設計,以至表演藝術...學生在同一棟大樓學習,可以輕易從旁系中修得第二專長,另外,我們也深入瞭解業界所需,在教學內容作變革,透過各大工坊的成立,協助各系學生對外作產業聯結,這是我們現在與未來積極發展的一塊。面對金融風暴,不僅校方提供經濟弱勢學生補助與工讀機會,在設計學院,也有老師捐出藝術品作義賣。本年度面對的挑戰是教育評鑑,要呈現具體化數據,目前學校要作自評,我認為這方面達成率是很高的。

 

復興美工美工科科主任 陳效宗:銜接市場趨勢、培養學生競爭力

今年以對外參展為主,像3月份的校內科展,是一、二年級學生的作品,可以看到他們階段性學習的成果。也配合台大醫院徵展出借作品,展期1年。此外,「新一代設計展」也是重點計劃。每年學生都有不同的創意表現,依美工科來說,8個班5個組,依所學領域發揮長才,各項比賽的成績都不錯。在學習上,針對未來的可能性,評估系所屬性對準潮流,為學生安排適合的課程。我們扮演的角色,就是按部就班打穩學生的基礎,不是會用軟體就好,更需具備繪畫能力,希望培養出有競爭力的學生,畢業後不管在升學或就業方面,相信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跑道。當然,若能投入所學的相關產業是再好不過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