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昨天也有篇反省美學教育的文章,今天UDN也有回響,很好,很值得我們深思。

言教不如身教。
當藝術學科被拖出午門斬首時,對孩子是有相當的教育意味。

先前很多朋友相當贊成、支持、鼓吹,要在台灣教育體系內推動美學教育,小弟也贊成,但最後仍主張「如果在現行的制度下,我反對推美學教育」。
原因,下面兩篇文章已經幫小弟說出原因。

考試本身不是罪,甚至,現代社會缺乏考核/考試制度,是無法推動的。
下面的迴響,把責任推給考試與分數,其實只看了一半,問題在於「資源分配」與考試是綁在一起的。
藝術課無法享有較多資源,叫好不叫座,出路黯淡。自然難以跟所謂的主科一搏。

為何學校不敢消減英文、物理/化學、數學、生物課?因為後面是台灣長期仰賴的產業政策。
為何不敢阻止孩子讀台大醫科?進明星產業?
為何一邊刪減藝術課、一邊也威脅孩子要獨名校、名科?

問題不只是崇拜、而是資源分配。排行榜後面試資源分配。

至於推「創意產業」,在這個架構下,你覺得呢?

=======
加強數學 拿藝術課開刀…
 
【聯合報╱蔡振文/高中教師(屏東市)】 2009.03.01 04:06 am
 
 
朋友的兒子非常傑出,國內著名大學畢業,公費留美,在博士學位即將到手之際,卻開始意識到,他未來的人生將會是沒有休閒、沒有娛樂、沒有假日,只有忙、忙、忙。正如二月廿六日中山大學嚴成文教授教授《不能準時上第一堂課 孰令致之》文中「…離開大學後,生活就是工作加工作,…如此下去,生命還有什麼可期待的?…這樣偏差的教育制度卻不是他們自找的,而是我們這些老師與家長們在有意無意中所共同創建的。」閱來心有戚戚焉。

上周,本校特教組召開資優教育相關會議,召集數理和美術老師及家長與會,討論兩個特殊班級教學的相關問題。會議中,數學老師提出希望縮減數理資優班「藝術與生活」上課時數,用來加強該班數學,以期提高大考數學成績,關心學生之情溢於言表,本無可厚非。但為什麼要縮減的是「藝術與生活」,而不是其它科?身為美術老師一時難忍心中義憤而提出異議,個人不是爭「上課時數」多寡,而是不滿部分老師甚至學校普遍對「藝術教育」的漠視!縮減「藝術與生活」事小,「藝術課程是可被省略的」這件事,卻可能永遠烙印在學生心裡,直到他成為家長、人師、校長甚至政府首長,影響不可謂不深遠。

若能好好的上一堂「藝術與生活」,透過藝術教育發展學生的想像力、審美能力與創造力,培養美感和對藝術的終身興趣,豐富其生命內涵,甚至在未來將藝術與科技結合,提高產品的競爭力與附加價值。我無法推估多上一堂數學能讓學生多考幾分?但教育不應只是在乎眼前的加減分吧!
 
====
回響》音樂成音恨 快樂不起來
 
【聯合報╱金學祖/國小兼任教師(雲縣斗六)】 2009.03.04 04:35 am
 
 
拜讀一日蔡振文老師「加強數學,拿藝術課開刀」一文,心中有言如鯁在喉,整夜不得入眠。

筆者在匈牙利留學時常與當地的民族音樂家聚會,他們聊天的方式就是玩(play)。某天晚上筆者和幾個好友聚在一起,當中一個小提琴手說:「玩玩吧!」另一位中提琴手問:「玩啥?」「就玩這個!」小提琴手邊說邊信手演奏了一段匈牙利民歌,中提琴手馬上就跟著演奏合弦,另一位大提琴手聞樂即取琴應和,他們都沒看樂譜,即興演奏!旁邊的人亦隨樂舞了起來,整個房間洋溢著歡樂。筆者恍然大悟,原來音樂是玩耍、唱歌和跳舞,應該和吃飯說話一樣自然。

蔡老師文中提到「『藝術課程是可被省略的』這件事,卻可能永遠烙印在學生心裡。」其實,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筆者高中時也是數理資優班,猶記得高二剛開學時,音樂課無聲無息的從課表上消失了。好在經過筆者向校方反映,音樂課才又回到我們的課表裡。

我們的教育目標在經濟掛帥下,將學生訓練成生產機器,至於能否將學生教育成「人」,則不在我們的教育內涵裡。

筆者一樣不能回答蔡老師的問題:「多上一堂數學能讓學生多考幾分?」可是用最現實的情況看,多上一節美術課應可讓學生的數學增加幾分。美術是對空間感最好的訓練,高中數學裡的圓錐曲線單元介紹到橢圓、雙曲線以及拋物線是由一平面截一圓錐而得。數學老師不一定能畫得準確,但是美術老師卻可藉由靜物素描教導學生如何準確畫出,並且加上光影的變化。學生在運算生硬的方程式時,如能準確畫出圖形,一定對解題有莫大助益。這種繪圖能力,對物理化學的學習也收事半功倍之效。因為這時候方程式已經化成美妙的圖形,學生求解時不再只是尋求等號兩邊的相等,而是尋找美感上的勻稱了。

再談談音樂教育。大家都知道巴哈是西方音樂之父,但是很少人知道他同時也是拉丁文與數學教師,他的音樂能夠歷久不衰並成為西方音樂的典範,與其內在嚴格的對位法密不可分。歷史上很多音樂家都是出色的數學家,像明代第一個算出平均率的朱載堉;也有很多科學家是很好的音樂家,例如牛頓及愛因斯坦。人追求數學上的和諧與音樂上的和諧在靈性上的反應並無二致。

我們從來不教知識的目的是追求和諧的真理,只教解題的目的是追求較高的分數、金錢與社會地位,這種情形在教改之後尤其嚴重,知識都化約為選擇題,而學生終日被訓練如何過著「有限度的選擇」的生活。

我們教育長久以來忽視甚至是踐踏美感教育,名為五育並重,實則只重智育。各項藝能比賽淪為學生升學加分的工具,或是學校行政主管的考績積分工具。很多國中成立管樂隊其實只是為了全國音樂比賽時取得優等以便加分;加學生的分,同時也加主管的分。連教育熱誠都變成簡單的分數。音「樂」也因此變成音「恨」,再也快「樂」不起來。

最近金融風暴,政府一再宣示要擴大內需,可惜其政策不外乎是增加硬體建設。文建會不是有許多優質的附屬團隊以及公家樂團?編列預算讓這些附屬團隊甄選並派出老師至偏遠鄉村扎根藝術教育!我們如果要加強「創意產業」就要從根做起。創意產業根植於美術、舞蹈、戲劇、音樂的土壤,沒有土壤,創意產業就算可以發芽也會枯死。

衷心希望,有一天我們的學生會說:音樂、戲劇、舞蹈,好玩,因為它本來就是遊戲(play);美術,好玩,臨摹大自然真好玩;數學,好玩,因為公式就是美麗的和諧與對稱。知識,好玩,因為,就是好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