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現在是不是音樂的「大眾時代」,這個倒需要再討論。我是不贊成這位黃英國碩士對Paul Potts的觀點,認為打破了唱片工業/經紀/媒體共謀的體系,相對的,歐美到台灣這種歌唱秀,剛好是唱片工業僱請傭兵的新作法,當素人可以上台,對唱片工業的吸引力更大,聽歌從純粹娛樂,變成一種夢想。

下面提到了不少案例,都是相當熱門的音樂界案例,但是論理還是看不出主軸與立場,以及諸如獅子王變小老鼠,是因為觀眾懂得思考?還是獅子王的場地真的爛到普通人都看的出來?

音樂的大眾化、集體創作,也被下文提到。不過呢,跟先前歐美比較討論到的著作權、共享好像關係不大。這個爭議、創作的版權問題,現在爭議還很大。

但是數位化、網路,對音樂是有革新的。比如柏林愛樂,最近推出網路版,付相當的金額,可以點選一些場次的線上影片(不用怕即時或LIVE問題);如果付更多的金額,可以收看更多場次,更好的場次。

======
音樂線上》2009 大眾古典音樂的時代?
 
【聯合報╱黃俊銘】 2009.01.12 11:02 am
 
 
對於古典音樂界的人來說,2008年景氣大壞連帶文化消費意願低落,主導了新聞版面的主旋律,不過幾則事件透露出的文化趨向陸續發酵,在此溫故知新提供一些觀察。

去年「平民歌王」保羅帕茲(Paul Potts)來台,許多人爭相傳誦這位手機銷售員在選秀節目一舉成名的故事。選秀節目背後有打破唱片工業/經紀/媒體共謀的美貌神話之意,加上參賽者來自各行各業,大眾很容易在這裡找到認同。文化學者常言:文化即平常的(culture is ordinary),這類節目就意在巧妙挪用這種「平常性」,來鏈結觀眾的消費認同。

換句話說,觀眾願意花錢去做文化消費,重點不在於消費帕茲不怎麼精湛的歌藝,而是透過他平凡的出身,與自我聯結一種「小人物成名」的心理認同。在這裡,古典音樂對於「專業」的解釋權退位了,觀眾自覺地在消費一則夢想成真的故事,誰會在意他的「公主徹夜未眠」能否媲美帕華洛帝?

有趣的是,素人歌手訴求平凡,易博取認同,反而從百老匯來的原味音樂劇「獅子王」,因場地配置暴露的專業不足,「獅子王變小老鼠」,受到不少批評。可見觀眾相當清醒,他們懂得對不同的文化消費,採取差異的觀看策略:專業還是很重要,但「搞笑也要搞得很專業」,這是台灣人特有的聰慧。

今年會有更多訴諸「平常性」且呈現混搭的趣味。台北愛樂一路從「交響情人夢」到「海角七號」的曲目,儼然成為大眾管弦樂團(pops orchestra),這是不是該團的原意,不得而知。不過,在古典樂團相當擁擠的台灣,適時出現另類樂團,曲目經營也走出若非古典、僅剩「台灣民謠交響化」的老套思維,應是觀眾的福氣。

去年底最受學院派「驚嚇」的新聞,莫過於影音網站「YouTube」成立史上第一支「線上管弦樂團」(Online Orchestra),它標榜從下載分譜到繳交試奏帶等流程,完全透過網路進行,打破了學院/經紀人/樂評界織就的傳統人脈網絡,而且評選開放全球網友參與,也讓藝術品味的評斷,多了「公民參與」的新意。

只不過,團員仍由評審團做最後圈選,而活動最高潮是今年四月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舉行的音樂會,因此,這註定是一場線上管弦樂團的離線(off-line)演出,網路烏托邦終究還是夢一場。

此外,今年的數位音樂下載,勢必相當程度接收傳統通路客源,只是數位檔案的特性,不會造就傳統「一片歌手」,但肯定會有更多「一首歌明星」出現。

去年還有一條漏網新聞,即是人民音樂雜誌與英國知名留聲機雜誌(Gramophone)合資的「人民留聲機」宣告停刊。而隔岸的台灣,全台唯一的古典音樂雜誌「MUZIK」,才剛過兩歲生日。

用古典音樂雜誌存在與否,來檢驗一個國度的「偉大」,或許顯得過時而保守,但身為古典音樂的愛好者,我們何其幸運,擁有那麼多古典音樂。

(本文作者為倫敦政經學院社會研究所碩士)

【2009/01/12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