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去年,色戒批評了不少李安。不過今年他以嘉賓的身份參加,包括金馬獎之後,還延續對新聞局建言。
這次就高度讚揚李安導演的參與,以及對後續電影的看法。

對海角、國片的冷靜,尤其提到要怎麼觀察台灣電影市場,這點李安當然是老江湖。

未來,我們該怎麼看待國片?這應該滿重要的任務。李安導演已經提出了他的看法。滿值得參考。不過,45屆的金馬,先前小弟也提出自己的觀點,從提名到得獎,發現,大陸與香港的朋友,現在有相當充沛的資金、能量、人才,相反,台灣還在療傷、復原期,稍一不慎就會打回原型。
海角七號如果從這個層次看,絕大部分都是台灣的人才,但是就專業的角度看,並不專業的一部劇情片,第一個,他最佳男女主角都無法提名,仔細一看,范、田中兩人都不是專業演員,相較之下,反而大陸/香港演員表現較佳。
以下是2008台北金馬影展網頁抓取的資料,關於男女主、配角的提名資料:

1.最佳男主角:
張涵予 集結號
廖凡 一半海水 一半火焰
李連杰 投名狀
古天樂 一個好爸爸

2.最佳女主角:
劉美君 我不賣身.我賣子宮
莫小奇 一半海水 一半火焰
林嘉欣 親密
張榕容  渺渺

3.最佳男配角:
馬如龍 海角七號
陳奕迅 破事兒
戴立忍 停車
胡軍 赤壁

4.最佳女配角:
梅芳 囧男孩 
黎明 錢不夠用2
吳立琪 歧路天堂
苗可秀 一個好爸爸

其中台灣演員僅獲得最佳男女配角,海角七號僅馬如龍獲獎,馬如龍與梅芳在台灣都是非常老的演員,得獎當之無愧。但是海角新一批的演員,反而都掛不上名單倒是:張榕容、吳立琪倒是獲得提名,這兩位在9月「海角熱」時,反而有部合演的電影「花吃了那女孩」上映,不過應該看的人不多。

「集結號」,據說台北只有10萬票房?

另外關於相關其他的獎項,田中提名最佳新人,不過先前聽影評人說,不看好,因為田中已經演過很多部電影,算是偷渡進最佳新演員的(最後姜聖民獲獎)

1.最佳新演員
田中千繪 海角七號
林宗仁 海角七號
潘親御 囧男孩 
姜聖民 跳格子

2.最佳原著劇本
楊雅? 囧男孩 
蔡宗翰、林書宇 九降風
須蘭、秦天南、林愛華、黃建新、許月珍、何冀平、郭俊立、阮世生 投名狀
岸西 親密

3.最佳改編劇本
彭浩翔 破事兒
劉恒 集結號
最佳攝影
秦鼎昌 海角七號
陳瑩、陳楚強 一半海水 一半火焰
黃岳泰 投名狀
鄭兆強 (HKSE) 文雀

以上資料可進一步看:
http://www.goldenhorse.org.tw/gh_tc/gh/gh-5.aspx

海角獲獎的部分,反而是比較在「音樂類型」,仔細一想:范、馬尿、茂伯都是音樂人,其中音樂也是串連電影相當重要的元素,包括當天晚上的典禮,海七的演員幾乎都上陣演唱了,獲得音樂類獎項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

總體來看,海七從電影角度,其實並不專業,比較核心的獎項並未收到多少,反而音樂類的獎項收到不少。這樣來看,如果把未來發展電影的重要案例放在海七身上,的確不妥,李安導演的觀點也沒錯。

現在兩岸三地都有電影獎,海七,在金馬算是有主場優勢,如果到香港的金像獎、或是中國的金雞百花獎,海七相對就弱勢很多,但是台灣獲獎的情形如此,不是量,而是獲得何種獎的問題,暴露一些問題。

再談談集結號好了。也在李安導演拜訪史亞平的同日,報紙投書也談到了「集結號」的問題。
有趣的是這部共產黨打國民黨的片子,被批評考據失誤、醜化國民黨軍人。中時社論更是大篇幅談電影市場,還說很長時間是拍給政府看的(我猜導演應該會抗議)。當然,台灣人失敗了這麼久,終於理解、也願意承認電影人與投資人之間的差異。問題在未來能否落實拉?
還是,又推出一些口號、諧音字的計畫,然後又燒錢。

集結號,大陸動用了先前韓國「太極旗」的班底,這個要注意,因為大陸也勇於吸納跨國人才,尤其:韓國、中國都有能力拍大片了,注意,不是拍大場面就讚揚,而是,他們對資金、演員、美術、音樂、設計...等方面的動員能力,下面中時社論說,台灣拍不出來,這是問題所在。

不過集結號,很多地方看的到10年前「雷恩大兵」的影子,還是無法達到好萊塢水準。這個的確是亞洲電影工業落後之處。
但是:大陸勇於向前拍攝,好、惡評是一回事,敢於向前,未來或許就會有機會。

=======
李安:台灣新電影挑戰剛要開始

中廣新聞網 更新日期:2008/12/08 14:15 歐陽夢萍

李安導演8日上午前往新聞局拜會局長史亞平,對於海角七號掀起風潮,是否代表台灣電影出現新契機?李安認為還需要時間觀察,台灣新電影的挑戰才剛要開始。李安也建議新聞局,不只要獎勵表現突出的電影,票房不好的作品,更需要新聞局的鼓勵。


李安導演在受訪時表示,今年是台灣電影很興奮的一年,年輕一輩導演表現出台灣本土的聲音。「海角七號」票房將近新台幣5億元,已經具有不同意義,呈現出的是一種社會現象。不過,這是否就代表台灣電影出現新契機?李安認為,還需要長時間的觀察,挑戰才剛要開始,但值得高興的是,台灣人現在會想看國片,他希望這個現象能夠長遠發展下去。


李安:『像歐巴馬當選以後,他說現在挑戰真正開始。我覺得海角七號,我們會對他有這樣的期望,他裡面其實開了很多題目,大家因為壓抑很久了,所以會去熱情地去擁抱他,但他後面慢慢一部部的會有檢討、改進,再往下面走,不只是他一個,很多的新一輩的台灣的導演都要努力,觀眾也要陪著他一起成長。』


對於因為「海角七號」而備受矚目的導演魏德勝,李安說對他既恭喜又同情,以他過來人的經驗,有時第二部會比第一部更困難,因為會面臨更大的心理壓力與外界的期望。李安表示,只要這些新導演遇到問題,他都很樂意幫忙。


對於新聞局提出,台灣電影的票房只要超過台幣5000萬元,都可以得到票房20%獎勵金的作法,李安表示贊同,但他希望新聞局更要鼓勵票房不好的作品。

=======
找回觀眾才能驅動台灣電影重生
2008-12-08 中國時報 【中時社論】
     《海角七號》未能在這次金馬獎拿下「最佳導演」與「最佳劇情片」兩項大獎,或許會讓很多人感到失望,但值得注意的是:多位重量級的電影工作者,包括最佳導演獎得主陳可辛,紛紛在台上公開表示對《海角七號》的感謝,因為這部創下台灣有史以來華語電影最高票房紀錄的電影,「把觀眾重新帶回了華語電影。」,原來觀眾才是整個電影工業最核心的驅動能量。

     當然,台灣電影的困境並不會因為《海角七號》的成功而帶來革命性的改變,但最起碼《海角七號》幾近於「不可思議」的票房成績,導演魏德聖在拍攝這部電影之前,長達十五年不得志的生涯歷程,以及《海角七號》整部電影所傳達的「夢想終會實現」的正面訊息 …,在在點燃了很多人心中希望的火苗,讓很多在混亂的政經局勢中失去勇氣、失去信心的人,有了「敢作夢」的勇氣;《海角七號》也讓人理解到在電影工業已經落後大陸、香港甚至亞洲其他國家的台灣,如果要重新召喚屬於台灣電影的能量、要讓台灣電影得到注目,至少可以思考該從什麼樣的角度再出發。

     台灣電影工作者看到拿下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獎的《集結號》、奪得最佳導演和最佳劇情片獎的《投名狀》,或許會忍不住慨嘆:以台灣目前的環境和條件,幾乎不可能拍攝這樣的電影,但這是因為台灣很窮嗎、找不到出得起錢拍電影的人嗎?當然不是,電影一方面是藝術的呈現,另一方面,它的「經濟性格」也同等重要;一部電影要有好的故事,這個好的故事在打動觀眾之前,必須先打動投資人,否則就寸步難行;如果是拍《投名狀》這種電影,新聞局的輔導金大概連發便當都不夠,別說是拍《投名狀》了,要拍一部有點格局的電影,新聞局的輔導金也是不夠的。

     問題是:電影作為一個產業,沒理由老是等待政府主管機關「關愛的眼神」,財務能力是電影人必修的一堂課,任何產業都不可能期待政府給錢才動得起來,電影再怎麼藝術,再怎麼是火車頭,到最後還是一個商業行為,政府的錢就是納稅人的錢,要怎麼使用,本來就該慎重;雖然老是聽到哪個導演要靠賣房子才能繼續拍電影的故事,總讓人感覺很悲情,但是在資本主義的邏輯下,不可能要政府負擔大部分的投資風險,必須要讓商業投資者的資金願意進來。然而在過去國片票房長期不佳的情況下,投資人還真的是出不了手,畢竟投資是將本求利,沒有觀眾的國片市場要如何讓投資者願意放手一搏呢?這是根本的問題。

     台灣每年約有二○○部至三○○部的外國電影,外片約占總票房的九成以上,換言之,國片連一成的票房都搶不到;一部國片平均只有一○○萬元台幣的票房,這種成績當然很難活下去;近幾年來,在大量年輕電影工作者以貼近在地生活經驗與親切質樸的電影語言,拍攝出了幾部票房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電影,如《練習曲》、《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九降風》、《冏男孩》,及至《海角七號》的出現,終於讓台灣電影有了揚眉吐氣的機會,這也讓投資者開始有了信心,激勵投資人至少願意把「投資電影」列為一個可以認真考慮的投資項目,這總算是一好的開始;《海角七號》最大的貢獻即在於此;台灣電影工作者不缺創意,也不缺熱情,但是要引進資金活水,畢竟還是要讓「電影人」與「投資人」這兩個分屬不同世界的人「說一種彼此都能懂得的語言」,電影投資商業模式的建立,顯然是下一步應該認真努力的工作。

     台灣電影有很長時間是拍給政府看的,又有段時間好像是拍給影評人看的,這些年來總算開始意識到電影應該是拍給觀眾看的;《海角七號》等片的成功說明態度誠懇、「把觀眾放在心上」的電影,還是會很有人緣的;期待台灣電影創造出美麗的彩虹,大家一起加油吧!


=====

金馬如何名揚四海
2008-12-08 中國時報 【羅晴】
     記得小時候金馬獎的地位崇高,每次舉辦總是巨星雲集,甚至有明星為求增加知名度,不請自來。我很喜歡看宣布入圍時電視上的分隔小螢幕,分別秀出每位入圍者緊張、認真的表情。今年,讓人訝異的是,最佳男主角這樣重要的獎項,入圍者竟有一半沒有出席。看著一半照片、一半小螢幕的畫面,讓人心痛。照片不會動,看不到入圍者對金馬獎的「認真」。金馬獎的影響力,是不是有些微的式微?

     在眾多華語優秀電影、激烈競爭的戰況下,鏡頭下每一個小缺點其實都會被評審們專業的眼睛看到。充滿鄉土味、結合不同族群的《海角七號》深獲台灣民眾喜愛,獲得觀眾票選最佳電影實至名歸。但純粹從普世的電影拍攝角度來看,其實也有一些些不完美的地方。

     很佩服這次評審的勇氣,勇於用專業的鑑定力向觀眾發出不一樣的聲音。而結果出爐之後,也沒有聽到太多抗議的聲音,反映出社會漸漸開始相信專業,也對於金馬獎的定位有了共識--金馬獎不是台灣人辦給台灣電影自己玩一玩、樂一樂的家務事,而是台灣辦給全亞洲、全世界華文電影的國際性活動。

     要站上國際的舞台,就該拿出真本領。昨天的頒獎典禮,《海角七號》囊括六獎,實力雄厚不在話下。而黑人陳建州與多位當紅藝人拍攝的相關短片,以《海馬四十五號》命名。甚至壓軸的節目表演也是由片中的樂團擔綱。作為一個國際性的頒獎典禮,焦點會不會過度集中?

     《海角七號》樂團帶來的「名揚四海」節目,由國寶茂伯的二胡獨奏開始,但不知是太緊張還是琴弦沒調好,一個人撐全場加上樂曲走調,不禁讓人為這場表演捏了一把冷汗;接下來團員紛紛加入,但拍點沒對到,其實團員中有多位是職業音樂人,會犯這種錯誤讓人懷疑練習時間與團員默契是否充足;報告班長的橋段,則使人抓不出與整場典禮的關連性。在冗長而一連串的頒獎項目間,提振精神的表演是必要的,但是表演的品質,主辦單位是不是該以國際舞台的高標準來篩選、監督?畢竟表演的素質多少決定了頒獎典禮的精采程度。

     在全球化的時代,什麼事都不能關起門來做。不論在哪個領域,跨國結合資源才是生存之道。而從電影、文化踏出國界是很好的方式,尤其台灣這方面在亞洲仍保有一定的特色。長達四十五年的金馬獎,在亞洲的電影界更是已有一定信譽,我期待金馬獎有更國際化的視野。台灣,應不只是台灣的台灣,而是亞洲的台灣;而也許有那麼一天,台灣將是世界的台灣。

     台灣加油,名揚四海。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際企業系學生)

======

當集結號奪金馬》徐蚌官兵誰來憐!
 
【聯合報╱丘智賢╱軍事研究者(北縣新店)】 2008.12.08 03:05 am
 
 
如果不是男主角張涵予榮登金馬影帝,在台北票房僅十萬元的「集結號」大概很難引起媒體什麼興趣,相較之下,那些在集結號一出場就面臨苦戰,終於為國犧牲的徐蚌會戰國軍官兵,更屬沈默的一群,他們在大陸地位卑下,在台灣無人紀念,時值徐蚌會戰六十週年前夕,更使人傷感愴懷。

戰爭片因為拍攝者的角度,常只以交戰單方面作為主軸線,唯有這樣,才能正邪立判,導引觀眾情緒,美國導演克林伊斯威特拍攝的硫磺島戰爭片,特別分作兩部,訴說美國觀點與日本觀點,實屬難能可貴。在「集結號」裡,國軍官兵英勇作戰卻仍然難敵解放軍,劇院中沒有說出的真相是,中共在南京國防部與國軍前線早已用間潛伏,地圖室的兵棋中,注定國軍走向失敗。

走上徐蚌會戰戰場的,幾乎都是在八年抗戰中功勳彪炳的主力部隊,兵多將廣,縱橫千里,最後卻身陷重圍,靠著每天從南京起飛的飛機空投補給,缺彈無糧,宰馬為食,狼狽不堪。天寒降雪之際,儘管也有人不敵饑饉,舉手降敵,但是絕大多數的國軍官兵,都克盡職責,奮戰直到最後,衝鋒殉身雪地,守陣舉槍自戕,儘管無愧職守,但是成者王,敗者寇,他們是現代史上最失落的一群,至今還有許多人埋骨亂葬崗,更遑論被紀念緬懷。

集結號裡,解放軍揀起了全套美式的國軍軍服,儼然成了國軍的化身,在韓國戰場與美軍大戰,這種匪夷所思,背離事實的電影手法,不僅未被太多的影迷質疑,反而一再在兩岸電影中出現。「黃石任務」冒出一位從未出現於史實上的八路軍西點軍校畢業高材生;大陸抗日戰爭片當中,國軍將領幾乎都受到延安的精神感召、情報供應;「海角七號」描述遣送日僑,不該是稀稀落落的場景,國民政府舉全國之力,協助遣返了卅二萬名的日本僑民,在中華民國尚未辦理台灣受降之前,台灣民間已經自主盛大慶祝雙十國慶,深以國家戰勝敵人為榮,但是在年輕一代觀眾的眼中,那些全是虛擬的情書,卻比真正的歷史還要鮮活實際。

在徐蚌早已稻滿草綠的土地裡,當那些曾為中華民國無怨犧牲的國軍官兵聽到集結號時,恐怕滿是心酸。不知道什麼時候,海峽兩岸才能拍出一部讓他們發聲的電影,讓所有人知道,他們的年輕歲月也充滿了理想熱情,他們曾為我們犧牲一切,不再只有模糊破落的背影孤獨傳世,不知所終。

【2008/12/08 聯合報】@
 

=======

當集結號奪金馬》大陸影片 汙衊我將領太甚
 
【聯合報╱林立明/軍(台北市】 2008.12.08 03:05 am
 
 
大陸男星張涵予在「集結號」一片中,飾演一位痛失四十七名弟兄的共軍連長,榮獲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獎。對於他的演技,我個人深表肯定,但片中對國軍的描述,卻不敢苟同。

「集結號」故事背景是一九四九年冬的徐蚌會戰,先後有三位國軍將領為國捐軀,他們的名字我永遠不會忘記,因為在我就讀陸官時,以三位將軍命名的三棟學生宿舍我都住過,他們是邱清泉、黃百韜及張靈甫將軍。

在最近大陸拍攝的幾部影片中,不斷醜化或以偏離史實的方式,對這幾位將領極盡汙衊之能,卻不見有任何反駁的聲音,是可忍孰不可忍。

就以邱清泉將軍來說,他是一位非常傑出且允文允武的革命軍人,第五軍在邱將軍統率下,被譽為中原長城,共軍當時更有「逢五不戰」之口號,竟在大陸某片中被描述為牽著狼狗,語帶輕蔑,對友軍不救援的角色。

比起「集結號」,國軍英勇的事蹟更多,請台灣的電影工作者加油吧!

【2008/12/08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