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民生E報看看一些新聞或評論,剛好給我看到這篇討論海角七號的。看了一下,感到失望。于記者是長期觀察表演藝術的記者,當然,聯合報系大舉投入太陽劇團,成為獅子王後猛攻媒體的狀況,不用說了。
倒是要談談海角七號。
于記者的觀點是:海角是因為部落格紅,但是他後來又說,為啥其他國片沒成功呢?茲附上最近也有演出波麗士大人張榕容的渺渺的BLOG。

 

 

http://www.miaomiaoevent.com.tw/

 


不知道他會不會紅,他也有網站。有網站的國片太多了,看過了不良校花,你還記得楊丞琳有演過刺青嗎?我差點忘了。


海角七號,魏導曾經說過,他拿著作品去拜訪美商柏偉公司,看過之後全公司一致好評,然後開始協他推動。其實海角在6月就上映了(台北電影節),但是9月才開始爆紅,中間有近3個月的空窗期,據說是為了要躲暑假好萊塢與大片,去年,也有個9月上映的電影,破億,叫做「色,戒」,一樣躲過暑假大片期,據說也是柏偉的手筆。
足見面對商業市場,不是不會成功,端看對市場觀察與操作。
小弟只能說,這些電影代理公司有推銷能力,但擴大到「國片以後就要復興了」,抱歉,小弟不敢說,雖然滿希望台灣人能站起來,走出去。

雖然對下文有點失望,但是海角與太陽,于記者倒看到了一個基本趨勢:大眾媒體推波的力量。
我們談過,大眾市場與小眾生產差異在於:訊息來源。大眾是,訊息來找你,小眾是你去找訊息(如果你是喜好者的話)。則,看看9月那陣子,多少電視廣告、雜誌、MSN上面你多少朋友的暱稱有「海角七號」、廣播,最後新聞台開始做專訪、做特別節目(比如中天新聞台),原子彈下去,橫向擴展10公里,縱向產生原子雲。

在文化與商業對立戰之餘,魏導倒是標誌的一個新的風格,不是拍什麼墾丁拉,而是,他跟過蔡明亮等人,但是又堅持要拍商業片,願意跟伯偉等公司合作,不排斥行銷與各種策略,然後他獲得4億的成績,可以開始籌拍賽德克巴箂,則,「結合關係」應該是下一步我們應該積極思考的(而不是看著一些教科書,然後說文化/商業是對立的);要品味之戰、文化/商業對立容易,要合作難(因為要放下成見。)

=====
海角七號、太陽劇團與媒體文化
Posted 2008-11-15 02:05 記者 于國華 
 
今年九月,台灣出現兩顆票房明星。一顆是本土電影《海角七號》;另一顆來自海外,是總部在加拿大的「太陽劇團」。

《海角七號》八月廿二日首演,挾著台北電影節首獎光環,以及包括導演候孝賢等重量級觀眾推薦,票房一路加溫。九月十八日,男主角范逸臣在墾丁裸泳當日,台灣票房破一億元。十月,《海角七號》打破歷來所有國片票房紀錄,成為賣座冠軍。

太陽劇團將於2009年一月來台,台灣觀但有關太陽劇團發跡、崛起的報導,在台灣相當常見,DVD也早已在台灣熱銷。九月,首批五十場、十餘萬張票券上線,十多天銷售一空;九月十七日加演十六場,推出後也快速售完。總計不到一個月,太陽劇團銷完十四萬張票,創下台灣劇場紀錄。

關於這兩檔節目票房爆紅的討論已有許多,但有一個被忽略、卻值得觀察的現象,就是「媒體」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導演魏德聖負債拍片,《海角七號》幾乎沒有宣傳經費。發行公司採取最廉價的方式,架設部落格、利用網路串聯讓訊息發散。主流媒體在《海角七號》上片初期,對電影觀照不多,范逸臣號稱票房破兩千萬元要裸泳的承諾,只被當成花邊。隨著《海角七號》票房告捷,媒體興趣大增,導演及演員的一舉一動都是新聞。過去兩個月,如果媒體不曾製作《海角七號》專題或報導,代表跟不上潮流。

與上映之初相較,爆紅之後的《海角七號》逆轉情勢,不必花錢買廣告或置入、更不必挖空心思提供記者素材,媒體會主動創造議題,甚至將原本不相干的事件和《海角七號》連結,目的在求得對《海角七號》有興趣的讀者或觀眾眼神一瞥。

「太陽劇團」的主辦單位聯合報系,本身就是媒體。挾著菁英階層對「太陽劇團」的認識,主辦單位在票房開放前,先對企業進行包場和包區直銷,減低票房壓力, 同時創造了票券上線時「一票難求」的氣勢。這種熱銷氣氛從開賣首日,延續到加演十六場售完為止,「買不到票、錯失良機」的壓迫感促使更多觀眾衝動購買,寫下輝煌的票房紀錄。

幾乎每部電影上映,都會製作部落格或網站,但未必出現如《海角七號》的行銷效果。而聯合報是強勢媒體,可以讓太陽劇團爆紅,但它無法創造自己的銷售奇蹟,只能默默地看著報量和廣告下滑。這兩個媒體行銷案例,給了社會什麼啟示?

無論《海角七號》由素樸的部落格出發,或聯合報從自己媒體的宣傳開始,當產品走紅之後,就能吸引媒體跟進。這說明一件事,主流大眾媒體,已經不能完全主導流行;媒體反而必須迎合大眾的需求口味。因此,大眾媒體藉由反映流行文化現象、參與流行文化形成,為自己創造被消費的價值。

媒體包含著「載體」和「內容」兩部分,具影響力的是「內容」,而不是載體,如同買餐盒多半為了其中飯菜,而不是外盒。觀眾和讀者自主性升高之後,可以透過部落格串聯創造流行;過去的主流強勢媒體,角色因而反轉成為流行文化的追隨者,對社會大眾的口味表現效忠,企求博取流行文化愛好者回眸一笑,再從中得到商業利益。

來自草根的社會力量,瓦解過去熟悉的媒體世界。媒體教育大眾、匡正風氣的功能早已淡化;過去主導訊息的媒體,如今只能順勢而為,選擇站在流行、甚至媚俗的同一邊。美其名,這種態度叫做「市場導向」,實則媒體已經陷入生存焦慮,在掙扎求生的過程中,失去自我肯定的存在價值。

分眾與多元的社會正在形成,流行是王道,主流媒體不再具有創造英雄與神話的能力,只能「拿香跟著拜」。所有產業和商品必須清楚,要為自己創造話題與流行,而且,這股流行最好由顧客自行發動串聯、以口碑造成潮流,才有機會受到媒體青睞,成為流行的主角。

所以,主流媒體廣告萎縮、讀者減少,並非景氣問題,而是趨勢的結果。
 
http://n.yam.com/msnews/mkarticle.php?article=2008111500574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