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出版人郝明義的這個討論出版之配方,第一個感覺是,主題是滿清楚的,後續就探討的是「分享」。
不過關於分享的實際作為?包括從哪些地方下手?雖然他提到網路,但那只是一個載體,實際怎麼運作?不知道,討論也滿為抽象。

而且WIKI還算是低度分享的,只是一些資訊或知識而已,強度分享的諸如MP3、影視、軟體等,這個會嚴重損害出版人利益的,不知道閱讀、分享是否願意也這麼做?
前陣子一些記者或評論者,談到政治,突然說木村拓哉的CHANGE如何如何,開玩笑,木村的CHANGE台灣都還沒上映,你在哪裡看到的?還說這麼詳細,難道你前陣子突然跑日本?

仔細思考一下,分享、跟所謂資本經濟有矛盾之處,但也有可重疊之處。
分享本身就不帶有獲利目的,但資本主義投資,卻是要私有化、累積與營利。禮物交換或許會有一些算計,但不至於到投資、獲利、累積這麼嚴重吧?
甚至無條件禮物分享,背後所帶有的情感意義、象徵意義等,是有別於一般經濟交換,則,網路上的分享更具有這種意義,則,在這個過程中,或許是可以設立一些機制,比如附帶廣告等,讓分享者有一點額外的報酬,這點才是需要去討論的。

或者,更聰明的分享者,懂得整合資源,一如長尾效應之類的平台,那就更可帶出新的獲利模式,但不至於影響到原本分享的行為與意義。

==========
希望拼圖:未來出版之配方
2008-10-24 中國時報 【郝明義】
     出版的未來何在? 這是一個人人都在問的問題。要回答這個問題,其實得先問另一個問題:今天的出版問題何在? 從台灣的出版業(含上游出版及下游通路業者)來看,主要問題也分全球性的和在地性的。 全球性的有兩個,一,是讀者在書籍之外,擁有了許多新的閱聽選擇,因而出版業者所需要因應的創作、編輯、生產的方式都需要大變化;二,是在傳統的書店之外,出現了許多新的銷售通路,這使得大家過去所熟悉的種種經營模式和促銷工具都不再行得通。 出版業的上下游,都產生強烈的危機感,這就容易急於各謀生路,各行其是。而這種新的危機感所導致的各行其是,使出版業的上下游不但無法共同解決問題,還更容易彼此傷害,進一步造成問題的惡化。於是,我們可以看到,全球許多地方都出現爆發於出版業者和通路業者之間的烽火。

     閱讀文化斷層 台灣的在地問題

     而台灣,則又加上了自己的在地性問題,就是之前所說的閱讀文化在第四道階梯上的斷層。由於這一道階梯的斷層,使得台灣的閱讀需求不但縮水,而且還分裂。一個主要只求滿足前三道閱讀需求的出版市場,不但內容趨向單調,出版業者之間彼此廝殺激烈,並且這些單調的內容與主要訴諸於折扣的廝殺,會進一步破壞讀者想要走進書店的胃口。願意走進書店的讀者越少,爆發於出版業者和通路業者之間的烽火也就會越猛烈。於是加重了惡性循環。

     問題不是沒解。只看我們要不要解。而出版的未來,就是看我們要如何面對以上這些問題。

     今年五月,我應國際出版人協會(IPA)的大會之邀去演講,提出了一個解決問題的可能配方。

     這個配方裡的第一個因素,是「分享」。

     如果說圖書館是透過書的借出,來進行閱讀樂趣的分享,那麼出版就是透過書的銷售(Selling),來進行知識與閱讀樂趣的分享(Sharing)。

     出版業要經營得好,必須兼顧「銷售」與「分享」這兩個部分。但是出版業在二十世紀最後三十年的發展,隨著產業發展的過程越來越商業化,大規模化,我們很容易越來越注重「銷售」而不是「分享」。

     網路時代來臨後,傳統的出版業者遭到許多衝擊。網路閱讀、數位閱讀,似乎總是站在傳統出版者、書店業者的對立面。但是如果我們靜下心來,也許可以聽到網路時代其實在提醒我們一些新的訊息。並且,也可能是一些我們自己都忘記了的本質。

     以網路書店來說,一些成功的網路書店,不只是他們多樣的折扣方案與便捷的服務誘人。亞瑪遜書店(Amazon)的「讀者評論」(readers’ review),就是他們在「銷售」 之外,滿足讀者的「分享」需要,也形成他們的特色。

     至於維基百科和部落格之蔚為風潮,他們所立足的「分享」精神,則更不必多加贅言。

     以網路為師 除了銷售更要分享

     所以我認為,出版業者面對讀者擁有書籍以外的閱聽選擇、書店以外的其他購買通路,那就應該以網路為師、為友,重新重視也珍惜這個「分享」的本質與精神。出版是透過書的銷售,來進行知識與閱讀樂趣的分享。無論如何,我們都不能忘了「知識與閱讀樂趣的分享」。

     這麼說,我認為現在的重點不再是如何「開拓新的市場」(create a new market)而在於如何「創造新的閱讀需要」(create new readership)。

     「創造新的閱讀需要」和「開拓新的市場」到底有什麼差異?可以說很小,也可以說是很大。由我來說,端看你在「銷售」行為中,注入了多少重視「分享」的心思。

     在網路時代,出版業者和讀者接觸的機會是很直接的。所以我們在出版的內容和形式上,是否深入而真誠地體現「分享」的精神,也很容易被別人體會到。如果出版業者覺得讀者在遠離他們,可以反求諸己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檢討自己想「分享」的東西與方法,夠不夠吸引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