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兩天看到UDN,發現文建會有個座談會。暢談生活美學,小弟覺得有必要轉錄給大家分享一下,因為與會者通通都是大頭,也是現在文化行政界的扛罷子。

有意思的是,這是官方的文化、生活美學的一種宣示、看法。如果比對4-5月破週報一系列的座談會,可以比較出現在官方、民間人士在「文化」、「生活美學」上關心焦點、運作方式的差異。

當然一些美學政策宣示、挑剔台灣不夠言論很多,小弟倒注意到,中間有提到文化創意產業政策,並且建議將工藝產業列為重點產業,仔細一想,這似乎是版圖擴張。文建會的業務應該包括視覺、表演藝術、工藝、展演設施等,突然要突出工藝,當然有其重要性,但反過去想,或許也是猶如壓力團體對資源分配者的一種建議。

在後面,談到交通、建築,其實都是相當重要的問題。不過,也突顯出現在公務體系的問題,這不是單一個人、施政者問題,而是,我們所設計的施政體系,已經有內在問題,比如交通,同一條路段有多個主管單位,挖路與鋪路是各自為政的;建築也是。
所以與其談抽象的文化政策、文化理念,如何改進施政體系的問題(法規到潛在規則),才是迫切問題。

最後,總體看下來,大頭們的對談,自然是高來高去,比如希望有更多的展覽、表演,希望有更多的生活美學;這點小弟是比較失望的。
如果與會者可以提到:我們的創作者、藝術家好像生存的很困難,比如郎姑的春禾要收了,我們該怎麼打造更好的平台給她們?協助她們在經營管理有更多的餘裕,我們該怎麼跟其他部會在多作結合,比如跟媒體主管,乃至於跟交通這種表面上與文創產業無關的單位結合。
或許會更有看頭吧。

==========
生活美學》美學運動 從基層培養美感
 
【聯合報╱周美惠、陳宛茜】 2008.09.09 03:39 am
 
 

台灣的經濟發展與國民所得水準不斷提升,但是居住品質、都市景觀、鄉村格調等問題,未獲改善。文建會為建立生活美學觀並提升環境美感,提出「台灣生活美學運動計畫」,已獲經建會通過,將以五年廿億元的經費推動生活美學。為此,文建會主委黃碧端邀集建築、社區及環境美學等領域專家學者,在九月二日進行「生活美學運動座談會」,希望藉此喚醒台灣社會對生活美學的重視與實踐。


攝影/林秀明

主持人:文建會主委黃碧端
與談人:漢寶德(世界宗教博物館榮譽館長)
     黃聲遠(黃聲遠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
     廖武治(大龍峒保安宮董事長)
     黃國榮(台中市文化局局長)
     黃才郎(文建會第三處處長)
記錄:周美惠、陳宛茜  攝影:林秀明

黃碧端
攝影/林秀明

四年計畫 深耕美感環境

黃碧端:近年台灣經濟環境改善,國人常有機會出國,旅遊機會多的人感觸特別深,為什麼台灣的都市環境相較於國外的都市醜陋?為此,文建會想推廣「生活美學運動」,已獲經建會通過,希望以四年計畫經由基層美感的培養,如:成立種子教室或舉辦體驗營之類的活動,再結合相關領域專家,以協助的方式輔佐地方,營造一個美感的空間,讓民眾在這樣的環境中,可以自由的想像,發揮創造力。文建會希望將經費做最有效的利用,讓環境有改頭換面的機會,希望讓藝術介入生活,將由文建會第三處負責執行。

改造起步 六城市當典範

 

黃才郎
攝影/林秀明
黃才郎:「生活美學運動」計畫將立足在「美學啟蒙」、「美麗台灣」的理念上,目標在提升民眾的美感素養、創造美感城市、深耕美感環境。

這一個四年計畫包括:以種子教室、生活美學主題展等方式推廣生活美學;開辦生活美學體驗營、出版生活美學系列叢書;推動地方美感扶植計畫以提升地方城市美感、遴選六個城市推動國際級地標環境藝術創作計畫;另希望地方團體自發性參與,推廣鄉土藝文活動、美化環境、出版專輯、開發特色商品等。

漢寶德:我個人很看重美感,很高興文建會將「生活美學運動」當成重要業務,我認為普遍提升國民美感應該是文建會很重要的任務,因為國民若欠缺基礎的生活美感素養,文建會的很多業務根本推動不了,台灣就很難跟先進國家比較。這是長久以來的問題,本來應該從教育著手,教育部沒做,就由文建會來推動。

景觀亂象 何時能獲改善

 
漢寶德
攝影/林秀明

我們學建築的人常得面臨一個很羞辱的問題:「為什麼台灣的環境搞成這個樣子?」其實這不是建築界的問題,而是國民的素養問題,因為大家都不在乎,就會產生這樣的亂象。台灣城鄉最為人詬病的是廣告招牌亂掛、紊亂的交通和機車橫行也有礙都市景觀,這些都很難得到控制,但是何時才能改善呢?政府多少年來,一直沒想個辦法去解決這些基本問題。我的了解是,文建會很想介入這個問題,但經建會反而覺得這不是文建會分內的工作,這應該是都市發展和營建署的問題,但總要有人開始行動。

坦白講,我覺得這件事情是很難做的,都市景觀很難改善,文建會肯擔起重任,讓我很佩服。我認為,民眾若有一定的美學素養,只要抬頭一看自己的家怎麼會是這樣,必定不能接受,這個問題已解決一大半,現在的問題是大家都不在乎。我個人期待此事能有起步,至於怎麼做,我相信黃主委和黃處長可能已有想法和具體可行的步驟,文建會想遴選六個城市當典範,這是個辦法,讓大家看看改善以後的結果如何,再引導全台灣的城市進行改革,這是可行的,但這勢必是漫長又艱苦的工作。

美學教育 要從生活著手

文建會擬定的生活美學運動的大綱在我看,分為兩大部分,一個是直接取決於美感,與生活有關;另一個是與藝術有關,兩者稍有距離。過去在視覺世界裡,藝術就是美,美就是藝術,藝術是為美存在的。可是現代藝術已經不是這樣了,藝術和美感是有點距離的,比方說公共藝術,為城市美感而建設的公共藝術,和純粹談公共藝術是兩件不同的事情,政府應該釐清這兩者的觀念。

在推動美學教育時,最直接跟生活有關的美感其實更重要,要從自己家裡開始著手,因為要讓市民站在室外看到建築的美感比較困難,還不如從看看自己家裡的茶杯美不美來得容易。從最接近生活的層面、生活的器物著手,應該是台灣生活美學運動的起始點,也比較容易產生效果。
 

黃碧端:生活美學運動是很困難推動的工作,不容易很快看得到成果。如果一時看不出效果,請別追著打。但我相信一開始做,逐漸會看出成效來。

漢先生提到美感要從生活開始,我很認同。文建會今年的業務重點文化創意產業,將把工藝當做旗艦產業,要將工藝之美發揮在生活器物上。我認為,台灣的文化創意在華人世界是有相對優勢的,若加上精緻的要求、美感的提升,應該是大有可為的。

剛剛漢先生提到環境要改變之初,必定會遭遇許多阻力,我相信這是廖董事長親身體驗過的,他把歷史悠久的台北保安宮變成大家稱讚效法的空間,請董事長跟我們分享。

 
廖武治
攝影/林秀明
廖武治:台北保安宮早期跟台灣的一般宮廟差不多,經過十多年來的耕耘,如今已具有國際化的門面,每年吸引許多國際觀光客前來。

保安宮邀請社區居民參與我們安排的終身學習課程,也把藝術帶到他們的家庭與社區。我們安排的藝文課程含繪畫、書法、插花,過去學員家裡的牆面一片空白,現在多了字和畫。

我們也固定舉辦藝文成果展,學員請親友前來看展,他們覺得很有成就感。許多藝文班學員在這裡已超過十年以上,我們準備頒發「成就獎」給他們,獎勵他們因為參加這些課程影響到家庭和社區的成就。

宮廟必定和社區結合在一起,怎麼樣影響社區?可以從點到擴大到面,範圍很大。全台灣有一萬多間宮廟,每間廟除了廟的本體之外,都有公共的活動空間,地方宮廟的信仰圈涵蓋的範圍多突破行政區域的畫分,範圍更廣、影響力相當大,也擁有更多財力和物力。許多宮廟開設了媽媽教室,很適合文建會推動生活美學,如果文建會能像農漁會派遣輔導員,到宮廟扶植她們如何起步,未來要推動生活美學並不困難。除了公部門的生活美學館,不妨也考慮從類似的宗教團體著手。

此外,台灣廟會的遶境和陣頭目前仍充滿地方色彩,難以跟國際上的著名廟會相較量,如何讓他們的服裝、音樂更加精緻化、藝術化?值得深思。如果有機會,能由文建會培育種子教師進行扶植,將廟會活動提升到國際水準,必定大有助益。

黃碧端:只要把空間整理得很好,大家就開始會產生自覺和榮譽感,廖董事長談到地方或個案需要專業人士,在美感和設計等領域的輔導。

這方面,黃建築師不單單是輔導而已,在宜蘭主導了系列的帶狀個案,聲譽卓著,請分享您的經驗。


黃聲遠
攝影/林秀明
黃聲遠:幾年前文建會決定設立建築藝術委員會,代表社會開始把空間當成生活品質的指標。沒想到現在會推行更根本、更核心的生活美學運動。

我在美國待了一段很長的時間,一直到回到台灣,才覺得又重新活了過來。我是個台北長大的小孩,卻在宜蘭找到生命中的新的能量。

我對中央政府有四點建議:一是做整合,二是面對現實、觀察到真實,三是對事情有反省的態度,四是培養信心。

台灣的道路、河川、橋樑向來分屬不同部門、各自分工,從來沒有人從文化的角度來規畫、設計;文化總是在最後擦脂抹粉、美化一下,像是叫小孩畫畫。我們可不可能像法國,在事情發生之初就先以人文角度來思考?文建會可以來做跨界、整合的工作,讓想像力不再被工具性地切割。

台灣不美,是因為不真實。我們應該學習面對真實,才能找到台灣的美感。台灣建築師常抱怨,作品設計得再美也沒用,兩三下就被改掉。但這會不會是你自己的問題呢?台灣社會的步調太快了,所有的人都用太快的速度在過生活。我們應該靜下心來欣賞、了解別人,培養美感的基礎。

在台灣,效率是施政的第一指導原則,義無反顧、勇往直前,一路往前衝。經費撥下來後,你就要在第一時間把它消耗完。但很多事情,你需要慢下來想它對不對。

我的事務所中,有很多像我這樣在城市中長大的孩子,選擇到鄉間來過日子。他們和我一樣,非常欣賞農夫用簡樸悠緩的方式,建構一種生活。

台灣人太注重效率了,把效率當做聖旨。這個美學運動可以是一個當頭棒喝。生活最動人之處在於時間的累積。

農舍之美不是因為它長什麼樣子,而是因為阿嬤每天拿掃把把地掃得很乾淨。有反省的心境,才是國民美學往前走最重要的關鍵。

我常帶我的兩個孩子去看蘆葦、玩沙、到美術館,他們高興得不得了。我在宜蘭的一個作品,名字「丟丟銅」是我五歲的女兒寫的。她寫的時候充滿自信,完全不擔心自己寫得好不好。

我不曉得為什麼台灣的小孩長大了,就什麼都不對了。我四十多歲的時候再拿毛筆,發現自己不再擔心寫得好不好看,就算寫錯了,也可以把它調回來。

我認為現在台灣需要的是把自信找回來、把從容不迫的態度找回來。

我在東海教書時,曾問學生,可以用一個月的時間參加大甲媽祖遶境嗎?結果大家都不以為然。如果我們對自己的文化都沒有自信,是要跟國際接什麼軌呢?

黃碧端:部會之間的溝通、配合,是生活美學運動成功的關鍵。這次我們跑了很多公文,之前大家會擔心,這不是內政部的事?這不是教育部的事?好像我們在介入別人的業務。地方也會擔心,百分之十的配合款籌不出來。但整體上,大家觀念慢慢改變,不再擔心我們的介入。

這個計畫如果推動順利,希望能營造一個美感空間,讓孩子的想像力、創造力和快樂,能在自然的環境中自由地迸發出來。


黃國榮
攝影/林秀明
黃國榮:台灣的都市景觀不合格,但自然景觀和生物多樣性卻很難能可貴。媒體曾報導一個拉脫維亞學生的觀察:「台灣人很好,建築怎麼會這麼醜呢?」我認為不是建築本身醜,而是有很多違規招牌和攤販、違章建築,這是不守法、違規的問題。

為了改善都市景觀,政府採取了很多「加法」政策,如都市更新、都市計畫、建築美學的推廣、公共藝術的設置、美學教育的加強等等;但我認為現在需要「減法」政策:消除違章建築、招牌和攤販。

「減法」政策最大的阻力來自民意機關,這是民主的代價。當政府要取締違建、招牌和攤販時,被取締者會跑去找議員陳情。我們必須加強法治教育,讓政府施政時,不會受到太大壓力。

比方取締違建,可以找幾個重要道路去做,讓居民看到成效;或是獲得周邊住戶或家長的支持,或是透過教育的方式宣導,慢慢地來進行。

中央政府要推的一些政策,其實有些地方已有實質的經驗,而且成效不錯。如果中央能廣為了解,不妨去參考了解這些成功例子,比較容易達到績效。

黃碧端:面對選票,有些有遠見的規畫很難推動。如果縣市首長有很強的文化理念,也許就能面對民意的壓力。期望推動生活美學運動時,縣市首長能做更全面、整體的規畫,堅定地去排除特別的干擾。

漢寶德:我對生活美學館有滿高的期望。生活美學應該是教育部的事,教育部不做,改由文建會做,有點「鄉下包圍城市」的味道。我認為立法單位無法配合,這還是一個美學問題。因為民間無法形成美學的共識。比方把招牌拿掉,台灣人就覺得不能做生意了。但在歐美,沒招牌生意照樣好。

社教館在各地都有據點,可否全部串連整合,多辦一些跟美感有關的活動。我認為前衛藝術展要辦、生活美學展更要辦。政府有沒有可能找一些擁有廣大觀眾的電視節目、製作跟美感有關的專題。

黃聲遠:過去台灣人談到美,就會覺得那是玩物喪志。現在政府帶頭把美學放在最前面,是一個劃時代的創舉。其實在這個時代,美才是致勝的關鍵。政府應該去刺激公務員,讓他們用新的思惟去面對新的環境。

黃碧端:今年的藝術博覽會,原本預估現場交易值是六億,結果我剛剛得到消息,竟然超過七億。可見美是有產值的。

黃國榮:一個政策的推動能不能成功,地方政府的參與是很重要的。希望中央政府擬定政策時,最好避免採台北觀點;很多事在台北理所當然,到了中南部卻未必是這樣。

廖武治:有些民意未必是民意,只是民意代表想作秀、做政績。一個改造的行動,必須跟最基層的民眾溝通。保安宮過去曾做了一些增建,這次修復想把這些增建拆掉,我把相關人士帶到蘇杭、讓他們看看美麗的園林建築,回來就順利地把這些增建拆掉了。民意代表的壓力不見得是壓力,最重要的是跟民眾直接來談。

黃才郎:雜亂失序,在台灣鄉鎮陸續發生,我們也很著急。但往回看,過去也有許多成功例子,像顏水龍介入台北市敦化南路的規畫,為台灣留下一個很體面的面子、一條綠蔭長廊。甚至文建會最近推動的藝術介入空間實驗計畫,大稻埕堤岸邊的馬賽克,也是成功例子。希望大家支持文建會,我們來做做看台灣美學運動。

黃碧端:因為一個點帶動整個社區的改造,台灣有不少例子。像黃建築師做的不少案子都是。以土溝村為例,從蓋一個牛厝,改變了整個村子,不但吸引遊客,還讓大批遊子返鄉服務。短短幾年,這個村子從人口外流變成回流。很難想像,一個鄉下的美感教育,最後開出這麼燦爛的花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